
《三國演義》第27回所寫的「過五關斬六將」,乃是書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它說的是關羽掛印封金,辭別曹操之後,保著甘、麋二夫人,往河北(黃河以北)投奔劉備,先後經過五個關隘;因未向曹操討取文憑,沿途受到阻撓,不得已斬了六員曹將。這所向披靡的戰績,成為關羽赫赫功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有沒有「過五關斬六將」之事呢?沒有,這只是羅貫中的藝術虛構。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指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這就是說,在關羽離開曹操之前,劉備已奉袁紹之命到了許都南面的汝南郡,與劉辟等領兵攻打許都附近地區,擾亂曹操的後方。關羽得到劉備的消息後,自然只能由許都南下以歸故主,而絕不可能北上河北去尋找劉備。因此,他根本不會去「過五關」,也不會「斬六將」了。
另據《三國志˙魏書˙曹仁傳》:「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彊諸縣。」可見劉備當時是在&彊(今河南臨潁東)一帶,距許都不過三百里左右,步行三四天即可到達
。所以,關羽此行路途也不算遙遠,說不上是「千里走單騎」。
羅貫中為了表現關羽不辭艱辛千里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概,虛構了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讓他先赴河北,再折回汝南,這在小說藝術上是允許的。問題在於,由於羅貫中的歷史地理知識不足,他的虛構卻有一個相當大的漏洞──地理方位混亂。按照情理,關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劉備,那麼,他離開許都之後,就應該向北,直趨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
或者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即可進入冀州境內。然而,羅貫中卻讓他首先通過東嶺關(虛構的地名),接著突然莫名其妙地折向西北,跋涉一千多里,走到洛陽,白白繞了一個大彎;然後才折回東方,經過汜水關(即《演義》第五回寫到的虎牢關)、滎陽,最後再到達滑州(應為白馬),從那裏過河。這樣的路線,猶如一個大「之」字,讓人物來回折騰,行程將近三千里。完全不合邏輯。此外,在具體事件的設計上,也有不合理之處。如韓福要阻擋關羽過洛陽,只需把城門一閉,就叫關羽無可奈何,他卻偏要出城送死,便令人費解。
不過,儘管「過五關斬六將」在藝術上經不起推敲,它卻符合熱心「聽」三國故事而無暇辨別地理方位的廣大民眾的審美心理。天長日久,「過五關斬六將」不僅已被人們接受,而且已經成為典故,化作成語。《三國演義》的影響,於此可見一斑!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