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我國戲曲界一直有著這樣一句老話:「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國。」確實,《三國演義》同我國戲曲發展的關繫是源遠流長,互相促進,十分密切的。

  我國戲曲從萌芽到成熟,始終把三國故事當作重要的題材來源。據元末陶宗儀《輟耕錄》記載,金代院本中已有三國戲《赤壁鏖兵》、《刺董卓》、《蔡伯喈》、《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等幾種。顯然這還不是金代三國戲的全部。元代是雜劇的繁榮時期,據《錄鬼簿》、《錄鬼簿續編》、《涵虛子》、《太和正音譜》、《元曲選》、《元曲選外編》等書記載,在現存的七百多種元雜劇劇目中,三國題材的劇目就有五十多種,其中,以諸葛亮、關羽、張飛、劉備等蜀漢方面的英雄人物為主角的有三十多種。在宋元南戲中,三國戲也不少,今天知道名目的就有十幾種,如《周小郎月夜戲小喬》、《關大王獨赴單刀會》、《貂蟬女》、《劉先主跳檀溪》等。

  分析這些劇目,可以看到,它們的基本思想傾向都是擁劉漢而貶孫、曹,歌頌劉備的寬厚仁德和深得民心,讚揚劉備集團的文臣武將的機智和武勇。在藝術上,則已不拘泥於史實,較多民間傳說和劇作家虛構的成分;就人物形象的生動性和情節的豐富性而言,比當時流行在民間的話本《三國志平話》還更為成熟。這些戲曲在舞台上反覆搬演,在人民中廣泛流傳。進一步擴大了三國故事的影響。同時,對於後來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擁劉反曹傾向的形成,以及書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無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正是廣泛吸取了各方面包括一大批「三國戲」的藝術營養,經過巨大的藝術再創造,建造起《三國演義》這樣一座雄偉壯麗的藝術殿堂,其成就,又遠遠超過了《三國志平話》和金、元三國戲,並反過來推動「三國戲」的進一步發展。明清傳奇、雜劇中都有不少三國戲,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根據《三國演義》編寫的。清代康、雍、乾時期,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被稱為「花部」的地方戲曲大量搬演《演義》的情節。如乾隆年間的著名徽班春台班,演出的三國戲就將近四十種,包括《溫明園》、《濮陽城》、《長阪坡》、《群英會》、《天水關》、《罵王朗》、《失街亭》等。

  到了近代,京劇和各種地方劇紛紛定型,各擅其長,而它們的劇目中都有大量的三國戲。據初步統計,京劇中的三國戲至少在一百五十出以上,使《三國演義》的大部分情節都在戲曲舞台上得到了生動的再現。當然,京劇藝術家們決不滿足於機械地照搬《三國演義》,而是充分發揮戲曲的特長,提煉渲染,為這些情節增添了更多的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氣息,增添了細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許多京劇藝術家都因演出三國戲成功而獲得崇高的聲譽,如程長庚、盧勝奎、徐小香 、楊月樓、貴潤甫、錢寶峰就分別獲得「活魯肅」、「活孔明」、「活周瑜」、「活趙雲」、「活曹操」、「活張飛」的美稱。

  同樣,川劇中的三國戲也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總數大約也有一百五十出之多,這是其他題材的劇目所難於比擬的。這些劇目,一半以上和京劇或其他地方劇種相同,這不僅由於它們都本於《三國演義》,而且是各個劇種彼此借鑑,互相吸收的一個明證﹔同時,也有許多劇目顯然是川劇藝術家們獨力創作的,是川劇獨有的。即使是那些與其他劇種同名的三國戲,在表演程式、藝術風格等方面,也都有著濃鬱的「川味」。長期以來,「三國戲」一直是川劇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四川廣大群眾的喜愛。

  戲曲促成了《三國演義》的產生,《三國演義》又推動了戲曲的發展。幾百年來,《三國演義》和三國戲並行不悖,相得益彰,家喻戶曉,歷久不衰。它們猶如璀璨的藝術明珠,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大放光彩,對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