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問世以來,不僅在漢族人民中早已家喻戶曉,而且在少數民族中也得到廣氾 傳播,並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說的內容很多,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專著。而由
於資料非常零散,尚待系統收集,一時還難以全面敘述。這裏姑且以資料較多的滿族為主,略談一二。
早在明代中、後期,《三國演義》就傳入了滿族。一般民眾固然是通過戲曲和說唱藝術來 了解《演義》的故事,懂得漢文的人們更可以直接閱讀《演義》的刻本。滿清王朝的開創者
努爾哈赤就是「幼時愛讀《三國演義》,又愛《水滸傳》,此因交識漢人,而得其賜也。」 (《清朝全史》)其子皇太極也特別喜愛《三國演義》。皇太極繼承汗位不久,便於天聰年間
命學士達海將《三國演義》譯成滿文,以供滿族文武大臣學習,這大大推動了《演義》在滿 族上層的傳播。滿族入關以後,又出現了多種滿文譯本,今天知道的就有三種。對《三國演
義》的喜好,已經成為滿族人民普遍的習尚。除了滿族之外,《三國演義》在蒙古族、朝鮮 族、回族、彝族、苗族中也傳播甚廣,在其他許多民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
《三國演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和影響,可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政治軍事方面
努爾哈赤、皇太極等滿族領袖,一開始就從開創帝王之業的現實需要出發,從《三國演義 》中學習政治方略和軍事謀略,而且取得極大成效。例如,考慮到滿族人口太少,他們特別
重視加強與蒙古各部的關繫,發揮其輔助作用。於是仿效"桃園結義",與蒙古諸汗約為兄 弟,自認為是劉備,而以蒙古為關羽,並通過不斷抬高關羽來表示尊崇蒙古之意。這一手果
然有效,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中,蒙古各部「備北藩而為不侵不叛之臣者,端在於此,其意亦如關羽之於劉備,服事唯謹也。」(《缺名筆記》)又如,為了招降明朝將領,他們大加
懷柔,竭力攻心。他們制定了對明朝降將的優待條件,不僅論功行賞,而且明確規定﹕「凡 一品官以諸貝勒女妻之,二品官以國中大臣女妻之」,還要「每五日一大宴」,就象曹操籠
絡關羽一樣。明朝總兵祖大壽駐守大凌河時,因糧盡援絕而降,不久又逃回錦州,直到錦州 即將陷落時才再次投降。皇太極並不追究,仍命他為總兵。這顯然受到「七擒孟獲」的啟發。再如,為瓦解敵方,他們運用了各種縱橫捭闔的手段。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才幹出眾,多次打退清兵的進攻,努爾哈赤、皇太極均無可奈何。天聰三年(1629年)底,皇太極率兵繞
道入關,進逼北京,袁崇煥星夜回援。皇太極見他太難對付,便使用反間計,密令兩個部將 故意在兩個被俘的明太監附近耳語,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勾結,然後又故意讓其中一個姓楊
的太監逃走。楊太監將偷聽來的假情報報告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竟然輕信,將袁崇煥處死,自壞長城。這完全是《三國演義》中「蔣乾盜書」故事的翻版,皇太極卻又一次成功了。
(二)文學藝術方面
《三國演義》對許多少數民族的小說、故事、戲曲、曲藝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滿族曲藝形式「子弟書」,就有《鳳儀亭》、《東吳招親》、《單刀會》、《諸葛罵朗
》、《嘆武侯》等段子。蒙古族作家尹湛納希描寫成吉思汗的小說《青史演義》,就借鑑了《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情節。傣族、白族、壯族、侗族、布依族等
少數民族的戲曲,紛紛把《三國演義》和京劇三國戲改編成本民族的劇目,包括《連環計》、《古城會》、《三顧茅廬》、《長阪坡》、《失街亭》等。至於各民族的三國傳說故事,
更如滿天星斗,難以計數。
(三)社會心理方面
這屬於深層次的問題,需要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這裏略舉兩例,以見一斑。雍正六年 (1728年),廷臣奉命各保舉所知一人,護軍參領郎坤上奏道﹕「明如諸葛亮,尚誤用馬謖,臣焉敢妄舉?」雍正皇帝十分惱火,批示道﹕「必能勝諸葛亮始行保舉,則勝於諸葛亮者,郎坤必知之。郎坤從何處看得《三國志》小說(按﹕指《三國演義》)即欲示異於眾,輒敢
沽名具奏,甚屬可惡,交部嚴審具奏之。」(見奕賡《管見所及》)其實,郎坤即使借用小說 情節,亦無傷大雅(諸葛亮誤用馬謖,史書《三國志》本有記載),那位性情怪僻陰冷的雍正皇帝莫名其妙地大發其火,反倒使人們懷疑他自己就經常閱讀《三國演義》。乾隆初年,某侍衛被提拔為荊州將軍,別人前往祝賀,他卻痛哭流涕,大家感到奇怪,問其原因,他說﹕「連關帝爺爺都守不住荊州,現在讓我去鎮守,這是想要殺我呀!」人們聽了,無不掩口而
笑。這兩個例子,都反映出《三國演義》在滿族中已經深入人心,自然而然地影響了一些人的思維和表達。至於《三國演義》對少數民族倫理觀、審美觀的影響,那就更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了。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