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後半部書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個情節單元。

  它寫的是諸葛亮為了戰勝曹魏,興復漢室,先後六次北伐,兵出祁山(當時屬曹魏雍州天水郡西縣,在今甘肅禮縣東北):第一次,諸葛亮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楙,奪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兵臨祁山,復敗魏軍都督曹真;後因馬謖敗於街亭,被迫退還漢中,三郡得而復失。第二次,諸葛亮兵出陳倉,為魏將郝昭所遏;魏遣勇將王雙援陳倉,諸葛亮留魏延拒王雙,自引大軍攻祁山,連敗曹真;後因糧盡退兵,計斬王雙。第三次,諸葛亮奇襲陳倉,再到祁山,命姜維、王平分取武都、陰平;魏以司馬懿為都督,率軍抵禦;諸葛亮連敗司馬懿,卻因發病而悄然退兵。第四次,魏以曹真、司馬懿為正副都督,進攻漢中,因遇連日大雨而退;諸葛亮分兵兩路而進,氣死曹真,打敗司馬懿;司馬懿堅守不出,使蜀降將苟安回成都散布流言,誣諸葛亮欲篡位,諸葛亮被迫退兵。第五次,諸葛亮復出祁山,連敗司馬懿;都護李嚴因糧草不濟,謊稱吳國欲攻蜀,向諸葛亮告急;諸葛亮連忙撤兵,在退卻中射死魏國大將張郃。第六次,諸葛亮分兵五路而進,再出祁山,借魏將鄭文詐降之機,將計就計,大敗魏軍;又火燒上方谷,奪取渭南;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久病死。從第91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這個情節單元首尾共計十四回,其篇幅超過了 <赤壁大戰>這個單元,堪稱全書之最。

  「六出祁山」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並已成為詩人乃至政治家們常用的典故。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六出祁山,《三國演義》所寫,藝術虛構的成分頗多。

  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及《諸葛亮傳》,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與魏國進行了六次戰爭,其大致情況是:

  第一次: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命趙雲、鄧芝率偏師出兵箕谷,以為疑兵,而親率大軍進至祁山。魏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歸順,關中震動。魏明帝急忙親自坐鎮長安 ,命左將軍張郃抵禦諸葛亮。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揮,兵敗街亭,諸葛亮只得退兵漢中,三郡得而復失。

  第二次,建興六年冬,諸葛亮兵出散關,進圍陳倉。魏將郝昭防守嚴密,諸葛亮攻城二十餘日,未能得手,因糧盡而退兵。魏將王雙率兵追趕,諸葛亮擊敗其軍,斬王雙,回到漢中。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命部將陳式攻打武都(治所在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治所在今甘肅文縣西北)。魏將郭淮欲擊陳式,諸葛亮親自出兵建威(今甘肅西和縣北),郭淮退走,遂得二郡。

  第四次,建興八年(230年)秋,魏國派大將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嚴陣以待。由於連降大雨,道路斷絕,魏軍勞而無功,只得退去。

  第五次,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魏明帝命司馬懿督兵抵禦。諸葛亮連戰皆勝,因糧盡而退兵。魏將張郃領兵追趕,諸葛亮在木門設下埋伏,將其射死。

  第六次,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大軍由斜谷而出,佔據武功縣五丈原,與司馬 懿對峙於渭水南岸。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分兵屯田,以為久計。是年八月。諸葛亮病重 ,溘然長逝於五丈原。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諸葛亮總共五次北伐,其中只有兩次兵出祁山,另外還有一次則是防守。

  羅貫中在「六出祁山」這個情節單元中,生動地表現了諸葛亮的忠貞品格和奇謀妙計,突出了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在藝術上總的說來是成功的,給讀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由於羅貫中歷史地理知識不足,而又過分拘泥於「六出祁山」這樣的進軍路線,導致這一單元出現許多地理錯誤。例如,斜谷本來在祁山以東數百里,羅貫中卻誤以為二者相鄰,以致出現「從(陳倉)小徑出斜谷望祁山進發」(第97回,斜谷在陳倉以東,祁山在陳倉以西),「祁山……前臨渭濱,後靠斜谷」(第100回),「(曹)真引兵屯於祁 山之西,斜谷口」(同上)這樣嚴重的方位錯誤。如果說過去的一般民眾主要是「聽」《三國》,不易發現這類錯誤的話;那麼,今天具有較高文化水準,又有地圖可供對照的讀者看來 ,這樣的錯誤就不能不影響接受效果了。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