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第20回寫劉備初次覲見漢獻帝時,獻帝聽說他是漢室宗親,即命「取宗族世譜檢看」,於是公佈了這樣一份劉備的家譜: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弘之子也。
照此說來,劉備就是漢景帝的十八代玄孫了。
那麼,劉備的家譜是否可靠呢?應該說,其中真假雜糅,大部分是靠不住的。這份家譜所列的劉備的十七代祖先,只有第一代劉勝、第二代劉貞、第十六代劉雄和第十七代劉弘在史籍中有明確的記載。據《三國志》和《華陽國志》,劉勝之子劉貞,於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封為涿縣陸城亭侯。﹝按:據《漢書˙王子侯表》,應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被封為「中山國陸成侯」﹞。後因沒有按朝廷規定獻納「酎金」(諸侯獻給皇帝助祭高祖的黃金),丟失了侯爵,便移居到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去了。這就是說,劉貞這個支系很早就沒落了,經歷過兩漢之間的改朝換代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風暴之後,更是家世衰微,譜牒不明。所以,劉備只記得自己的祖父劉雄當過東郡范令,父親劉弘也曾仕於州郡,不幸早死。
然而,在長期廣範流傳的三國故事中,劉備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被塑造為一個繼承漢室正統、寄託庶民理想的「明君」。在民間藝人們看來,這樣一位明君,又是中山靖王之後,如果譜系不明,未免不像話。所以,他們想方設法要把劉備中斷了的家譜銜接起來。正是出於這種尊崇劉備的心理,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時,拿出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譜。作為文學創作,這樣處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羅貫中在虛構劉備的第三代至十五代祖先爵位姓名時,卻留下了不少漏洞。其一,自相矛盾。明明第二代劉貞已經「坐酎金失侯」(《演義》第一回也已寫到),第三代劉昂怎麼可能封為「沛侯」?其二,爵名不當。漢代的列侯,爵名均取縣邑之名。而這份家譜裏的「漳侯」、「沂水侯」、「欽陽侯」、「膠水侯」、「祖邑侯」等等,所標的「漳」、「沂水」、「欽陽」、「膠水」、「祖邑」等名目,或為河流名,或純為捏合,均非漢代縣邑名。因此,這些爵名均難成立。其三,大小混淆。家譜中的第八代劉哀封「廣陵侯」﹔按廣陵係王國名,因此,只有「廣陵王」,而不可能有「廣陵侯」。第十三代劉達封「潁川侯」﹔按穎川係郡名,其下有潁陽縣、潁陰縣,卻沒有「潁川縣」,所以,「潁川侯」之名也不能成立。這些漏洞,正好說明家譜中的第三代至十五代是出於羅貫中的藝術虛構。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