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三國演義》第3回寫到董卓率兵進京時,稱董卓為「前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這裏對董卓身份的介紹頗為錯雜,實有加以校正的必要。

  首先,董卓官爵的語序就有毛病。古代記述人物身份的通例是﹕官職在前,爵位在後。而這裏介紹董卓的身份卻是官職──爵位──官職,語序顯得混亂。按照慣例,其順序應該是:「前將軍、西涼刺史、鰲鄉侯」。

  不過,把官職、爵位的順序調整一下,也還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因為董卓這三個頭銜本身就包含某些錯誤。

  先看第一個頭銜──「前將軍」。據《後漢書˙董卓傳》,中平五年(188年),拜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同領兵至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擊破王國、韓遂等部。中平六年(189年)初,朝廷「徵卓為少府」,他藉口部下的「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竭力挽留他,不肯回京就任,朝廷也無可奈何。不久,靈帝病重,又「璽書拜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他又藉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仍不肯到并州上任。董卓之所以敢於一再抗命,是因為他看到東漢王朝已經危機四伏,搖搖欲墜,靈帝死後﹐必有一場大亂;而他手握重兵,誰也奈何不得。於是,野心勃勃的他,便「駐兵河東,以觀時變」。因此,董卓進京之前,一直保留著前將軍官銜。

  再看第二個頭銜──「西涼刺史」。這是一個錯誤的官銜。東漢分全國為十三州部,其中有涼州,因其地處中原之西,又稱西州﹕而「西涼」則係宋代所置府名。所以東漢沒有「西涼刺史」,只有「涼州刺史」。但據《後漢書˙董卓傳》,董卓從未任過涼州刺史。如上所述﹐漢靈帝病重之時﹐他已被拜為并州牧;雖然他沒去上任,但已擁有這個官銜,所以《後漢書˙靈帝紀》中平六年八月紀事才有「并州牧董卓殺執金吾丁原」的記載。因此,這裏的「西涼刺史」應當改為「并州牧」。

  最後看第三個頭銜──「鰲鄉侯」。這又是一個錯誤的爵號。據《後漢書˙董卓傳》,董卓於中平二年(185年)封斄鄉侯。這就是說,作為列侯,他以斄縣的一個鄉為食邑。由於「斄」(音台)字罕見,《演義》的傳抄者、刊刻者誤為「鰲鄉侯」,其意義也就莫名其妙了。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

最新更新日期:20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