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第103回寫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於渭南,司馬懿接連戰敗,堅守不出。諸葛亮一面分兵屯田,為久駐之計;一面密令馬岱在上方谷﹙又名葫蘆谷﹚中掘下深塹,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搭起草房,詐作積糧之所,內外埋設地雷,打算火燒司馬懿。一切準備好以後,諸葛亮命高翔以木牛流馬運輸糧食,引誘魏軍;又命魏延設法將司馬懿誘入上方谷中。司馬懿果然中計,一面命眾將併力攻打蜀軍大寨,一面與二子率兵殺奔上方谷,欲使蜀軍首尾不能相顧,趁勢燒其糧草。結果,司馬懿父子在上方谷遭到猛烈的火攻,谷口也被燒斷,無路可逃。司馬懿抱著二子大哭,以為必死無疑。不料突然天降大雨,將大火澆滅,地雷也失去作用。司馬懿當即奮力衝殺,又得部下接應,終於逃脫一死。至此,不僅諸葛亮悵然長嘆,同情蜀漢的讀者也不禁感到深深的遺憾!
其實,這一情節完全是虛構的。
據《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諸葛亮傳》、《魏書˙明帝紀》、《晉書˙宣帝紀》等史籍,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魏明帝明令司馬懿堅壁拒守,以逸待勞,司馬懿也自知不敵諸葛亮,故魏軍雖然偶爾曾與蜀軍交鋒,但基本上卻是堅守不出。諸葛亮屢次挑戰,甚至命人給司馬懿送去婦女衣飾,以圖激怒之,司馬懿仍不為所動。魏明帝又命辛毗為大將軍軍師,持節前往,禁止出戰。兩軍相持百餘日,諸葛亮始終未能與司馬懿展開決戰,終於因病重而死於五丈原。由此可見,《三國演義》第102回所寫的蜀軍兵敗於渭橋、魏將鄭文詐降被識破、司馬懿被誘劫寨大敗而回,以及第103回所寫的火燒上方谷等情節,均屬虛構。
然而,作為小說家,羅貫中如果完全依照史實來敘述,那麼,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豈不是太平淡、太沉悶了嗎?諸葛亮之死豈不也會因此顯得黯淡無光了嗎?羅貫中當然不願這樣。於是,為了圓滿地塑造諸葛亮「智絕」的形象,羅貫中充分發揮浪漫主義想像,精心設計了上述情節。特別是「火燒上方谷」,先寫司馬懿仔細打聽諸葛亮的行蹤,直到他確信諸葛亮在上方谷後,又設聲東擊西之計,可謂十分小心,十分穩妥;然後寫司馬懿終究還是中了諸葛亮設下的圈套,只得在熊熊大火中抱著二子放聲大哭,坐以待斃。這一生動而曲折的情節,再一次表明諸葛亮之智高出司馬懿一籌,使其神機妙算又一次大放光彩。
不過,蜀、魏兩軍相持不戰的史實畢竟制約著羅貫中;特別是身為魏軍主帥的司馬懿,以後還有一系列重大鬥爭與功業等待著他﹙司馬懿卒於251年﹚,羅貫中不可能像對潘璋、麋芳、秦朗等次要人物那樣,虛構其被擒被殺的結局。
因此,儘管羅貫中可以虛構一場驚心動魄的火燒上方谷,讓諸葛亮在鬥智中再一次取得勝利;卻又不得不安排一番驟雨澆滅大火,讓司馬懿父子死裏逃生,而讓諸葛亮喟然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這個「天」不是冥冥中的上帝,而是無情的歷史。由此可見,無論歷史演義的作者有多少想象的天才和虛構的自由,在基本史實面前都會感到難以任意發揮的無奈﹗
不管怎樣,「火燒上方谷」這個虛構的情節大起大落,使讀者時而緊張,時而興奮,時而遺憾,情緒劇烈震盪,產生了很好的閱讀效應。更重要的是,這一情節與後面悲壯動人的「秋風五丈原」形成強烈的對照,從而為完成諸葛亮這個才華蓋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英雄形象作了有力的鋪墊,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最新更新日期:2001.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