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第1回寫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時,劉備「年已二十八歲矣」。在他看到幽州刺史劉焉的招軍榜文的當天,先後認識了張飛、關羽兩位豪傑﹔次日,三人便舉行了膾炙人口的「桃園結義」。
這裏說劉焉是「幽州刺史」,屬於藝術虛構。不僅如此﹐就連「桃園結義」這個情節也是虛構的。《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寫道:「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同書《張飛傳》也寫道﹕「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兩條記載,只是說張飛把關羽當作哥哥看待﹐二人忠心耿耿追隨劉備,而劉備對他們也十分親近,「恩若兄弟」﹔但並沒有說三人正式結拜為兄弟。宋元以來﹐通俗文藝對「恩若兄弟」一語加以增飾渲染,
逐漸形成「桃園結義」故事。元代的《三國志平話》中有《桃園結義》一節,元雜劇也有無名氏撰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正是在此基礎上,羅貫中在《演義》中設計了「桃園結義」這一情節。由於它是「恩若兄弟」這個史實的合理延伸與發揮,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也符合讀者的心理,因而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幾百年來,影響極大,婦孺皆知。
然而,說劉備當時「年已二十八歲」,卻有問題。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卒於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時年六十三」。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照此逆推,劉備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161年)。那麼,中平元年他應該是二十四歲。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最新更新日期:2001.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