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寫劉備在軍師龐統輔佐下,奪取涪城,斬了冷苞之後,與龐統分兵進取雒城;出發前,龐統馬失前蹄,劉備讓他換乘自己所騎白馬﹔龐統走小路,行至一地勢逼窄之處,聽說此地名叫「落鳳坡」,大驚,急令退軍,卻被埋伏於此的張任軍認作劉備,亂箭射死。一代英傑,竟然死於非命,年僅三十六歲。這一情節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從明清以來,很多人都以為龐統真的死於「落鳳坡」。
其實,這一情節基本上是虛構的。據《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可見歷史上的龐統並非死於進兵雒城的途中,而是死於攻城之時﹔不是因為中了埋伏而死,而是因為被流箭射中,死於意外。關於龐統的葬地,史無明文。由於其故鄉襄陽距離遙遠,且為曹操地盤,還葬原籍顯然不可能﹔而鹿頭山(今名白馬關)距雒城不過數十公里,而且地勢高阜,背景開闊,可能是劉備進攻雒城的大本營所在地,因此,痛失良佐的劉備將龐統葬於此處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從現存的文獻資料來看,至遲從宋代起,今白馬關一帶已經有了關於龐統墓的記載。宋代大詩人陸游就寫有<鹿頭山過龐士元墓>的詩,其中有「士元死千載,淒惻過遺祠」,「苔蘚無情報,秋來滿斷碑」等句,可見陸游經過此地之前,這裏早已有了龐統的祠墓。大概是受到這一事實的啟發,又因龐統有「鳳雛」的美名,羅貫中才虛構了龐統死於「落鳳坡」的情節。
那麼,羅貫中為什麼要如此虛構呢?這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有意將龐統之死提前,以便諸葛亮及早入蜀,指揮奪取益州的戰鬥(歷史上諸葛亮是在劉備包圍雒城以後才與張飛、趙雲等溯江入蜀,分定郡縣,然後與劉備共圍成都的)。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龐統為劉備奪取益州所起的關鍵作用,對龐統而言未免不大公平﹔為此,羅貫中又虛構了龐統在赤壁大戰中巧獻連環計、在耒陽半天了斷百日積案等情節,有力地表現了他的才幹,為塑造其忠烈睿智的形象作了補償。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