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演義》第19回有這樣一個情節:曹操率領大軍,前往徐州征伐呂布,「路近蕭關」;經過陳登使用離間計,陳宮棄關而去,並與前來接應的呂布軍自相掩殺,曹軍趁勢進攻,輕鬆奪得「蕭關」,取得此役的第一個勝利。
查有關資料,蕭關乃是古代關隘,在今寧夏固原東南,與徐州相距萬里之遙。曹操由許都出征徐州,應該往東走,怎麼會背道而馳,老遠地跑到大西北去﹖這豈非咄咄怪事﹖
原來,這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性錯誤」。據《後漢書˙郡國志》及實際地理,曹操此時奪取的,不是「蕭關」,而是「蕭縣」。東漢時蕭縣屬豫州沛國,治所在今安徽蕭縣西北,位於當時的彭城﹙今江蘇徐州﹚之西,相距不過數十公里。曹操由許都東征徐州﹙注意﹕這裏的「徐州」係州名,下轄五個郡、國,六十二個縣﹚,取彭城,圍下邳﹙呂布當時駐下邳﹚,蕭縣正是必經之處。《三國演義》將「蕭縣」誤為「蕭關」,真是一字之差,謬以萬里﹗
那麼,這個「技術性錯誤」是怎麼產生的呢﹖這是因為「蕭關」一詞在唐代的邊塞詩中屢屢出現,如王維的名作《使至塞上》,尾聯便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千百年來,隨著唐詩的廣泛傳播,「蕭關」早已成為一個常用名詞,稍有文化的人都耳熟能詳。而「蕭縣」僅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地名,一般人並不熟悉。於是,在《三國演義》傳抄、刊刻的過程中,由於抄手或刻工一時粗心,便將「蕭縣」誤寫或誤刻成了「蕭關」。此後的人們未加辨析,以訛傳訛,竟一直錯了幾百年﹗
通觀《三國演義》一書,地理錯誤數以百計。我曾將這些錯誤分為8種類型,像「蕭縣」誤為「蕭關」這樣的錯誤,屬於「地名誤植」類﹙本該用甲地名,卻誤用了乙地名﹚。類似的錯誤還有﹕第10回寫曹操與鮑信「擊賊於壽陽」,「壽陽」當作「壽張」﹙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同回寫呂虔是「武城人」,「武城」當作「任城」﹙據《三國志˙魏書˙呂虔傳》﹚;第14回寫「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南郡」當作「淮南」﹙據《三國志˙魏書˙袁術傳》,術當時佔據淮南,而南郡則屬荊州,係劉表地盤﹚……等等。在我的幾種《三國》整理本和《三國演義》評點本中,已對這些錯誤進行了系統的校正。讀者若有興趣,不妨參看。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