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三國演義》第5回「溫酒斬華雄」,表現了關羽赫赫武功的第一個重要情節: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董卓部下勇將華雄先是斬了鮑信之弟鮑忠,繼而打敗聯軍先鋒孫堅,接著又連斬聯軍幾員將領;在各鎮諸侯大驚失色之際,身為小小馬弓手的關羽奮勇請戰,當他提著華雄之頭回到中軍帳時,曹操為他斟的酒尚有餘溫。

  其實,這是個典型「張冠李戴」的情節。歷史上雖有斬華雄之事,但真正的英雄不是關羽,而是《演義》中那位華雄的手下敗將孫堅。《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寫得明明白白,孫堅確曾被董卓軍擊敗,但:「(孫)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董)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然而,自宋代以來,民間形成了「尊劉、貶曹、抑孫」的褒貶傾向,孫吳集團的人物在三國故事中往往充當陪襯,而且每每被貶低甚至醜化。

  在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虎牢關三戰呂布》中,原本是「勇摯剛毅」,「有忠壯之烈」的孫堅被寫成一個看不起身份低微的劉關張,自己卻無多大本事的官僚。特別是在鄭德輝所撰的元雜劇《三戰呂布》(另一本同名雜劇為武漢臣所撰)中,孫堅的形象更是遭到嚴重醜化,被寫成一個驕橫倨傲、色厲內荏的草包,一個武藝平常、好吹牛皮的小丑。當呂布前來挑戰時,他假裝肚子疼,不敢出戰;後來勉強出戰,又被打得大敗,丟盔棄甲而逃;張飛奪回盔甲,並加以嘲諷,孫堅欲斬張飛洩憤,真是好氣又好笑。這般隨意的描寫,顯得可信度不足。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吸取了《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的主要內容,描述了自告奮勇擔任先鋒、斬胡軫、拒絕董卓聯姻之議等情節,表現了孫堅「勇摯剛毅」的一面。

  對於「斬華雄」一事,羅貫中作了較大改造,將它加在關羽的頭上。這樣處理,對孫堅來說仍然很冤枉,但《演義》寫到他「因袁術不發糧草,軍心動蕩,華雄趁機偷襲而敗」時,仍不失英雄本色;而對關羽而言,「斬華雄」一事讓他因此威名大振,實在是一大幸事。由於羅貫中巧妙地側面描寫,層層烘托,虛實結合,將關羽勇猛無敵的氣概寫得十分傳神,這一情節被公認為《三國演義》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篇章。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