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由四川梓潼繼續北上,經劍閣到昭化的300里古道,沿路兩旁都是鬱鬱蒼蒼的參天古柏。近觀,如同一條翠綠色的長廊;遠望,好似青翠的雲帶──這就是享譽中外的「翠雲廊」。

  據說,最早在這條古蜀道上大量植柏的是蜀漢大將張飛。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後,以張飛領巴西太守﹙治所在今四川閬中﹚。以後,張飛先後晉升右將軍、車騎將軍,仍繼續鎮守巴西。當時軍務頻繁,必須隨時傳送文表羽書。但因閬中至劍閣、劍閣至梓潼一帶山勢險峻,道路不易辨識,張飛便命令眾軍「植柏表道」,即用柏樹來作路標。於是,一條長達幾百里的柏樹林帶就形成了。這裏還有兩個有趣的傳說:一個說張飛下令植柏是在炎炎夏日,想不到柏樹長得特別快,上午才栽下去,下午就可以遮蔭乘涼了。另一個說當士兵們植柏植到梓潼七曲山時,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士兵們扔下樹苗,跑去躲雨;所以,今天的七曲山大廟附近就長出了一大片柏樹。後來,人們一直把那些數人合抱、久經風霜的古柏叫做「張飛柏」。

  當然,在這條道路上植柏的決不只是張飛和他的將士們。據調查,歷史上在這裏大規模植樹共有四次:張飛植柏算第一次;第二次是在東晉時期,目的是培植「風脈」,多出人才。當時還請了著名學者、詩人郭璞撰文,刻碑為記;第三次是在明代正德年間。正德十年﹙1515年﹚,廣西武緣﹙今廣西武鳴﹚人李璧授劍州知州。在六年多的任期裏,李璧勵精圖治,多所建樹,並發動鄉民整治蜀道,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株。

  到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內丘﹙今河北內丘﹚人喬缽任劍州知州,看到李璧時種植的柏樹已經長成合抱巨木,從劍閣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的大道上,形成了「三百長程十萬樹」,「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的壯觀景象,欣然命名為「翠雲廊」,並作詩以詠之。從此,「翠雲廊」的美名便流播四方。第四次是在清代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九年﹙1775-1784﹚,鄉紳潘氏父子出資,十年之中共植樹約二萬四千株。由此可見,在翠雲廊植樹是一個延續了一千幾百年的漫長歷史過程,歷代人民都在這裏揮灑過汗水。

  今天,劍閣縣境內尚存古柏近萬株,梓潼縣境內則有古柏一萬六千餘株,其中樹齡接近漢末三國時代,真正可以稱為「張飛柏」的不過一二十株,絕大部分是李璧及其以後的人們栽種的。儘管如此,民間仍然把植樹的首功歸於張飛,於是翠雲廊也就成為一處重要的三國遺跡。如果說三國文化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江河,那麼,翠雲廊就是其中一朵綠色的浪花。

  如今的翠雲廊,與川陝公路時而重合,時而平行,時而偏離。如果要仔細觀賞,最好的是劍閣境內距木材站不遠的一段。這一段與公路大致平行,相距二三米至五六米,兩頭與公路相交,全長約二百米左右;路面全用石板砌成,頗便行人;兩邊都是高大的柏樹,蒼翠欲滴。中外遊客來到這裏,大都要下車走這一段。

  1990年10月,我陪同「上海三國文化考察團」探訪川西北的三國遺跡,當汽車行駛至此,一眼就看到鐫刻著「翠雲廊」三個紅色大字的石碑。碑高2米以上,一面是張愛萍將軍的題字,一面是沙孟海先生的題字,在這萬綠叢中十分醒目。大家興致勃勃地下了車,走進這段綠色長廊。但見枝柯交錯,濃蔭蔽日,空氣特別清新,令人神志一爽。路邊有一株柏樹,有幹無枝,中有一洞,有被燒焦的痕跡,人稱「阿斗柏」。鄉民傳說:蜀漢後主劉禪﹙乳名阿斗﹚降魏後被押往洛陽,途經這裏,突然雨如瓢潑。劉禪看到這株柏樹有個洞,便一頭鑽進去避雨。老百姓痛恨劉禪昏庸亡國,便砍掉樹枝,剝去樹皮,放火燒焦,使它變成了今天這副模樣。簡短的故事,使人領悟到民心所向,正氣所在……

(本文選自《三國漫談》一書,將由遠流集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