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作者:賴和、楊逵、鍾理和、鍾肇政、黃春明、吳濁流、張文環、呂赫若、鄭清文、王禎和
繪者:陳秋松、鄭治桂、江彬如、郭娟秋、楊大緯、梁正居、官月淑、唐壽南、張振松、江彬如、劉伯樂
開本:平裝25開
名家推薦:李家同、路寒袖、潘萌彬

全套十冊 定價:2,180元
75折優惠:1,635元
第6-10冊 定價1,120元
特價:840元
我要購買!!
 
作者:賴和(1894~1943)
  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走街先、灰、安都生等。彰化人。醫學校畢業後回故鄉開設「賴和醫院」,地方父老尊稱為「和仔先」。行醫之餘,從事抗日文化工作,不僅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又主編《台灣民報》「學藝欄」,培植新文學作家。
  賴和在台灣新文學史上特別受到推崇,有「台灣新文學之父」的美稱。他不僅開拓反殖民、反帝國主義、反傳統陋習的文學內容,更開創了「台灣話文」的文學語言形式,他的作品總是盡量融入閩南方言,使台灣人的神情口吻,活靈活現如在眼前。

繪者:陳秋松
  一九五九年生,專職文字、繪畫創作及美術設計,著有《從文字看易經》、《從圖象看易經》、《夢中醒來一條魚》等九本有關易經研究的書籍。近年致力於探索個人心靈成長相關課題,新著為《妙趣天成》、《中年危機之旅》。

 

作者:楊逵(1905~1985)
  本名楊貴,台灣台南人。筆名取自「水滸傳」裡好打抱不平的「黑旋風」李逵,據說,這是賴和的建議。童年目睹礁吧哖事件,民族意識萌芽極早。後來負笈日本,深受社會主義影響。曾創辦《台灣新文學》,作品以小說著名,從代表作〈送報伕〉到晚年作品,其精神始終如一,立於弱者、被壓迫者的一邊,堅毅不畏地向苦難及罪惡挑戰,展現了一種超越民族國籍、反抗資本主義的階級意識,以及對社會運動的終極希望和遠景,為台灣樹立了不屈不撓的勇者典範。

繪者:鄭治桂
  一九六一年生,國立台灣師大碩士,巴黎第八大學藝術造型碩士。現在大專任教,也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義工、雪霸國家公園「雪霸之美」策展人;曾發表玉山畫展,著有《群玉山頭》(合著)。

繪者:江彬如
  一九六九年生於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畢業。現專職插畫創作。作品有:《台南》、《岩石入門》、《寶島山遊記》等。

榮獲誠品書店七月選書

作者:鍾理和(1915~1960)
  屏東人,後遷居高雄美濃。幼年接受私塾漢文教育,後受同父異母兄和鳴鼓勵,接觸新文學作品,也決定以文學創作為職志,更奮發學習中文。在父親經營的農場認識鍾台妹,從此展開驚天動地的愛情。
  其作品題材大致以描寫中國大陸、台灣農民的生活經驗及對台灣人命運之感思為主,文字簡練樸實,有悲天憫人之心,因此生活雖困躓艱屯,卻能以莊嚴而坦然的心情面對。字裡行間洋溢著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智慧。 病逝後,文友以「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稱之。

繪者:郭娟秋
  一九五八年,國立藝專畢業。是專業畫家,畫風詩意,曾在台灣、香港、美國等地畫廊及美術館展出。繪畫之外,亦曾擔任《漢聲》、《卓越》、《大地地理》、遠流出版公司「台灣館」的攝影。

 

作者:鍾肇政(1925~)
  桃園龍潭人。戰後開始學習中文,是典型的戰後第一代作家。作品以長篇小說為主,但亦發表多篇短篇小說。《魯冰花》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後改編成電影,賺人熱淚。曾長期主持《台灣文藝》編務及出任《民眾日報》副刊主編,對推展台灣文運,有很大貢獻。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日據時代與光復前後台灣人民的痛苦和抗爭,也表現台灣青年知識分子的徬徨和憧憬,具有濃郁的鄉土情懷。曾得過中華文藝獎章、國家文藝獎等多項獎項。

繪者:楊大緯
  一九六八年生,擅長廣告設計與創意繪圖,廣告作品有:科尼卡軟片「他抓得住我」、開喜烏龍茶「草本飲料」,曾擔任遠足文化出版社特約美編與插畫,大大樹音樂網站設計、交工樂隊「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專輯繪製與設計等。

 

作者:吳濁流(1900~1976)
  本名吳建田,新竹新埔人。畢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今臺北師院前身),任教員達20年之久。漢詩、小說、散文都有佳作,而以小說為主。1941年到中國,擔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次年返臺,發表<南京雜感>,並開始撰寫長篇小說《胡志明》(後改為《亞細亞的孤兒》),表達臺灣人的心聲,「亞洲的孤兒」一詞,生動傳達出臺灣人的處境。戰後他仍繼續寫作,長篇小說《無花果》、《臺灣連翹》,為歷史作見證,以二二八為主題,寫於肅殺的戒嚴年代,可見其威武不屈的客家硬頸精神。評論家以「瘡疤!揭不盡的瘡疤!」描述他的文學特質,並以「鐵血詩人」,肯定他那執著的精神。他的名言「拍馬屁的不是文學」,是臺灣文學史上的金句,也使他的作品成為研究臺灣歷史的珍貴素材。

繪者:官月淑
  嘉義人,國立藝專畢業。做過插畫工作、美術編輯,現為家庭主婦,喜歡閱讀和美食,習慣用紙、筆記錄生活周遭,享受與兒子一起散步的時光。

 

作者:張文環(1909-1978)
  嘉義梅山人,1927年負笈日本,1932年與東京留學生組織「臺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雜誌。1941年創刊《臺灣文學》雜誌,和日本人西川滿的《文藝臺灣》分庭抗禮,形成戰時思想上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1943年小說〈閹雞〉由林博秋改編為台語話劇,由「厚生演據研究會」成員於台北永樂座公演,創下臺灣話劇史上劃時代的成功。作品多以日文發表,是日治時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題材以台灣風俗民情為主,流露深刻的人道關懷。  
  戰後因政治原因曾封筆長達三十年,70年代以浩劫餘生的心境,完成長篇力作《在地上爬的人》(或譯為《滾地郎》),這是一部很動人的仰賴土地爭生存的故事,很生動描繪了淪日五十年中,臺灣民眾被壓迫、被污辱的生活樣貌。他的文學並不適合貼上「抗日作家」的標誌,但就像他自己早早便被貼上「臺灣人」標誌的情形相同,張文環是深深紮根在臺灣大地上的作家。作品有《張文環全集》(台中縣文化局出版)。

繪者:劉伯樂
  1952年生於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台灣。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曾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美術編輯。現在從事野鳥攝影、繪圖,自然觀察寫作和繪本製作的工作。

 

作者:呂赫若(1914~1951?)
  以〈牛車〉嶄露日本文壇。曾赴東京學習聲樂,返臺後,加入《臺灣文學》,參與編務,並偕友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致力於臺灣劇運。作品具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傾向,對人性的貪婪、人倫道德的崩潰、人民艱辛生活的真相、女性無奈的悲劇命運、皇民化運動下臺灣人心靈的扭曲,表現出高度的關懷與同情。作品見證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和農村家庭組織病態。能精確掌握文學本質,其藝術手法以客觀冷靜著稱,文字精鍊自然,人物心理和事件處理細膩深刻。 呂赫若也是和楊逵一樣,在戰後未曾停止文學的腳步,他在1946年已經能用中文寫小說,陸續有〈戰爭的故事--改姓名〉、〈戰爭的故事--一個獎〉、〈月光光--光復以前〉和〈冬夜〉四篇。

繪者:江彬如
   1969年出生於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對於插畫一直有濃厚的興趣,較諸其他媒材,運用紙筆塗抹的過程,最讓她著迷。曾任職於漢聲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公司台灣館與親子館,現專職插畫創作。作品有:《台南》、《岩石入門》(以上為遠流出版)、《寶島小遊記》(信誼出版)等。

 

作者:鄭清文(1932~ )
  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寂寞的心>後,至今創作不輟,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九歌「年度童話獎」及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Kiriyama Pacific Rim Book Prize),這是台灣作家首次得到這項重要的國際文學獎。
  寫作文類有小說、童話、文學評論,也翻譯一些文學作品。之作。他以故鄉舊鎮、淡水河及現代工商社會為背景,刻畫台灣人民的悲歡和尊嚴,宏觀各種階層的命運流動,微視人性的底層真相,洞悉人性的陰暗面,卻凸顯其光明的一面。他相當關心兒童和少年,為他們創作了不少童心童趣及極深富啟蒙作用的作品。有《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麥田出版社)及童話集《燕心果》、《天燈‧母親》(玉山出版社)等。

繪者:唐壽南
  1966年生於花蓮,1988年開始插畫和繪本的創作,2003年後以唐唐發表繪本,同時也為副刊及書籍封面繪製插畫,喜歡用內斂細膩的筆調和層次,營造夢境般的超現實風格。

 

作者:王禎和(1940~1990)
  臺灣花蓮人。就讀臺大外文系時,與白先勇、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發表〈鬼、北風、人〉。初期小說多以花蓮為背景,作品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描寫小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對人的命運和人性的卑微有透徹的觀察與同情。到七○年代,隨著國際局勢、臺灣政治生態的變化,其作品傾向於反映社會現實,關注社會變遷所衍生的相關問題,有力批判了美、日帝國主義,並對資本主義下人心物化的種種荒謬加以揶揄。其創作風格特殊,善以喜劇手法處理人生悲境,於嘲諷中蘊涵悲憫情懷。他大量使用故事人物的日常用語,以真實的聲音來呈現故事,所以小說語言時夾有國、臺語、外語,還偶有歌譜、各式字體羼雜,繁複多樣。兼跨當時風起雲湧的「現代派」和「鄉土派」兩大流派,而融冶於一爐。1979年他罹患鼻咽癌,開始與病魔奮戰,仍堅守創作,作品橫跨小說、戲劇,1990年因心臟衰竭過世。作品有《嫁粧一牛車》、《香格里拉》《玫瑰玫瑰我愛你》、《人生歌王》等。

繪者:張振松
  嘉義人,1965年生。目前專職插畫工作。作品有:,《曬棉被的那一天》、《大怪龍阿列》、《狼的眼睛》、《貢寮的傳奇貓》、《阿棟的菜刀》等等。

 

 
策劃源起作者簡介產品特色各冊簡介名家推薦作家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