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摘錄)
為小型無脊椎動物發聲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
近一、二十年來,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議題在國際及國內備受重視,生物學家及政府各相關單位,對於自然資源保育的焦點,已經從以往的少數明星物種的保育,轉變為所有物種及棲地的保育,亦即保育整個物種生存的生態系,使棲地內所有生物,能夠永續地生存。
目前執行生物多樣性保育最大的困難,在於對意欲保育的當地物種瞭解不充分。一直以來,國內對於物種的研究或保育,多半聚焦在少數的明星物種,如梅花鹿與櫻花鉤吻鮭等脊椎動物上,對小型的無脊椎動物方面的研究,則如鳳毛麟角。
伯娟自攻讀國立台灣大學研究所期間進入本人研究室以來,正如同所有傑出的生物學家,細心、耐心地研究陸生軟體動物,並狂熱地迷戀上她研究的對象。在學期間,她便整理及探討了台灣產煙管蝸牛科的分類,而在環島採集辛勞地工作之餘,同時也蒐集許多陸生軟體動物在分類、生態及行為上有趣的資料,如今配合生動而詳實的生態照片,集結成冊。我非常肯定她的努力與成就,並認為值得推薦給諸位。
希望伯娟的這一本關於蝸牛的書像一顆投入池塘的石子,可以引發更多人對台灣這片奧妙大地的興趣,激起更多關於本土生物學研究的漣漪,使大家能夠更親密地接近、喜歡自然萬物,並保護它們。
【推薦序二】(摘錄)
是故事也是圖鑑
(作家•自然生活者)
曾經我養過一隻蝸牛,說養不過是因於無心。搬家的時候,隨著盆栽牠跟我來到都市。我把盆栽移在案頭,不意間,竟發現桌面一條涎跡,曲線挪移安寧無聲,啊!一個小小的活物,意外發現了牠。
我看牠一派悠游,安閒自在,昂然豎著兩支偵測天線,或前行,或返首、轉身,潛行無聲,那樣的行進是一種遠距而古典的速度,我像是在看一艘遙遠的五月花輪航行。我的世界,因牠,一時變得浩闊極了。就這樣共處一室,各自隨行遊移,我們共同生活,展開了都市之頁的開端。
因為這樣,我開始去查閱關於蝸牛的資料,也因為這樣,當我看到《蝸牛不思議》的時候,心裡讚嘆極了。
我不是一個專業的研究者,但是因於偶然和蝸牛共同生活的經驗中,有太多日常觀照的情意,關於蝸牛的趣味以及生活的痕跡,僅靠圖鑑是無法令人滿足的。
小時候住在鄉下,印象深刻的是,看到伸著長長觸角,雨後巡遊,顧盼自雄的非洲大蝸牛。我們蹲著看牠,以手靠近,不斷測試,牠伸縮自如的天線因而向四面探索轉向,找尋出路。有時也看到牠身下抱著一堆金黃光澤的卵,安穩歲月,太平盛事,空氣中充滿潤澤,多產的媽媽,一群幼兒正待新生。
以我這樣的趣味入門,《蝸牛不思議》每一章、每一則都像個故事,用令人易懂的語言和分類,很生活化的敘述了蝸牛的各種生活情態。它編目活潑,條理清晰,行文貼切的掌握了蝸牛的各種生態特徵,每一則有趣的標題都閃耀著誘發人閱讀的興致。
這本書既有知識的專業,又有引領入門的趣味,每一篇文字,每一幀圖片都吸引人。許多慢動作的連續分解圖詳盡細膩,觀照面完整。從這些珍貴的照片,可以發現,作者以一個專業的蝸牛研究者,其實同時投注了許多面對生命的專情。
書後以殼型做為圖鑑檢索,內頁的殼型同時展現上、下、正、側等不同角度,便於像我這樣的業餘者使用。看了這本書才發現探索蝸牛的趣味,原來蝸牛的演化、構造、螺殼……有著太多我們所不知的自然語言,這世上任何一個生命都充滿了奧義,若要深入都彷彿瀚海。專業看門道,外行看趣味,這本書是故事也是圖鑑,像故事一樣的圖鑑,是以專業引領好奇者入門。做為科普閱讀,這是一本滿富趣味的工具書,打開它就打開了一個陸地上最雍容緩慢的微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