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的藝術醞釀
◎金庸
一九五○年代,當我正在《新晚報》撰寫《書劍恩仇錄》時,董培新先生在羅斌先生所辦的《新報》與《藍皮書》上為武俠小說畫插畫。他很欣賞我的小說,我也很欣賞他的繪畫,當時我們都想,如果他能為我的小說繪插畫,應當是相得益彰,大家都會歡喜,我們的讀者也都會歡喜。
可惜,這件事沒有能成為事實。
羅斌先生很喜歡我的小說,他覺得我的小說很有內容和趣味,可以吸引大量讀者。那時他在辦一份很好的報紙:《新報》,我也在辦一份很好的報紙:《明報》。這兩份報紙都是新起的小型報,都賣一毛錢,在香港這小小的市場上自然發生了競爭。那時《明報》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不能成為政治上獨立的知識份子所熱愛的自由報紙。由於競爭的關係,羅斌先生不同意董培新給金庸的小說繪插畫。
當時給金庸小說繪插畫的,主要是姜雲行先生和王司馬先生。姜雲行先生用「雲君」的筆名,他的畫風細膩而生動,表現武俠小說中的動作和打鬥很見功力。王司馬先生的畫風富於人情味,很能表現人物的情感,讀者們往往為他的繪畫所吸引,凝視畫中的人物,神馳高山大漠,投入人物的歡樂和哀傷。
王司馬先生在風華正茂、得到萬眾歡迎的時候以癌症去世。雲君先生也移民美洲,不再以他生動的繪畫和我們相見。香港回歸中國,《明報》與《新報》都換了主人。董培新先生提起畫筆,繪出了不少金庸小說中的場面。那些場面是他在心裡醞釀了很久很久時日的。有的他已想了幾十年,有的他反反覆覆的修改,改了布局,改了人物的面容。
長期在心裡醞釀的藝術作品,一出來果然不同凡響。
蕭來到聚賢莊外,一場大戰還沒有展開,但劍拔弩張的氣勢已充滿了畫面的每一個角落;韋小寶在揚州妓院裡和眾女大被同眠,畫面上沒有猥褻和色情,讀者看到了滑稽、風趣,和人物的玩鬧,那正是小說所要表達的情調。畫面和小說配合得非常合拍,每個觀賞者從心底和臉上,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內地有許多畫家曾嘗試為金庸小說畫插畫,有的畫家功力很深、構圖很美,但他們都沒有董培新先生的創作成功。只因為,雖然是極好的畫家,但缺乏了在心中醞釀數十年的藝術培養。這數十年的醞釀、修正,使得藝術成熟了。這是自然的培養,天然的陶冶。這本冊子裡的每一幅畫,都是董培新先生在讀了金庸小說之後,在心中思考數十年、或者十幾年的成果。
Top↑
關於董培新|精采特色|金庸序|名家推薦|斗轉星移猜金庸|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