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志忠推薦 ● 劉天賜推薦

偶像與同門師兄弟

◎蔡志忠

十五歲時隻身來到台北,從此以畫漫畫為我的職業。那時的我,最喜歡趁空閒時流連於牯嶺街的舊書店中,在那裡,總會讓我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書。其中有一套《香港武俠小說月刊》,裡面的小說插圖畫得非常漂亮。那些插圖都是出於同一個人的手筆,繪者名字是董培新。於是,只要看到有他繪畫的插圖,我總忍不住從口袋裡掏出個幾塊錢,把一本本月刊買回家,然後把插圖剪下、收集起來。

當時,邵氏電影公司每在影片播映前,會在《南國電影》月刊上刊登兩頁電影連環漫畫,每頁有六格圖片。翻閱之下,繪者除了高寶外,竟也看到董培新的畫,欣喜之餘,當然馬上買來收藏。這樣的蒐羅習慣,一持續就是五年,到了二十歲,我已收集剪貼了整整一大本全都是董培新的插畫和漫畫。

人生總是充滿驚喜,二十幾年後,我來到了溫哥華,終於見到我的偶像。那一天,我帶著那本剪貼簿,其中包含了五年的年少歲月、微薄薪水下大約三百張電影票的投資(以四十幾年前來說,所費不貲);更多的,是我的崇拜和欣賞,親自送給了董培新。

我們喜歡相約打高爾夫球。在溫哥華,打高爾夫是很隨興的,再買個一包花生、兩瓶啤酒,就可以邊聊天邊打球。之後,我們一同拜嶺南派大師楊善深老師為師,正式成了同門師兄弟。

董培新的畫作,無論是構圖、線條、神韻,都非常具水準。在中國繪畫史上,令我敬佩的畫家,如梁楷、吳道子、齊白石等,都是以擅長人物而聞名。畫人物畫,絕不同於畫山水竹鳥,是需要百分之百的真實功夫,一點都不能唬弄人的。很高興現在有個董培新,繼續鑽研於中國水墨人物。

這本《金庸說部情節》,是董師兄的第一本個人畫集;今年三月,也將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畫展,台灣的讀者終於可以親自欣賞到他的作品,我由衷的感到開心。

 

【推薦人簡介】

蔡志忠,台灣彰化人。十五歲開始連環漫畫創作,曾任電視美術指導,自組卡通公司、個人漫畫工作室。曾以「七彩老夫子」獲金馬獎最佳卡通電影,在台港星馬日等地的報章雜誌長期發表四格漫畫,創作有《大醉俠》、《光頭神探》、《西遊記38變》、《菜根譚》等百多部經典漫畫,尤以《莊子說》、《老子說》最為膾炙人口,已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近年致力於創作物理漫畫,以及佛法的研讀。

Top↑


好戲就在後頭

◎劉天賜

武俠小說多「經典場面」,都是使讀者難忘的。讀者從文字中獲得了「景象」,甚至動作、聲音,以至氣味……每人有每人不同的感受。

電腦時代,電腦使用者從電子器材中直接接收了景象、動作、聲音,雖不至氣味,可是已失去了「幻想餘地」。看小說與看電影、電視之不同,乃在於一邊讀,一邊「看見」劇情,這些劇情皆由心生,即自我創造。當然,「自我創造」實在依靠每一個人的修養。一個閱歷豐富的讀者,幻想出來的「景象」一般比閱歷淺薄的讀者要多姿多采。

其實,電視劇形式的金庸武俠小說也不如理想。因為小說中,太多環境表現不出來,如黃藥師的桃花島,如神龍教的蛇島,如大漠,如六合塔……

幸好,近年在大陸可以取景,武俠小說改編成電視有了實景。並且,科學協助製作,電腦合成技術可以使得「千軍萬馬」過山、渡海、攻城。很多從前的短缺,今天完全滿足了。

然而,武俠小說的人物仍是「千載難逢」!武俠人物的典型當然是從人世間選出的(可不是投票得來的)。每一位讀者都有腦海中的角色「印象」,乃是抽象的印象,極難以筆墨形容,也不可以到警署按照認人方法,由專家重新「創」出一個圖像來。

小龍女、楊過、韋小寶、郭靖、黃蓉……都有一個抽象的形象,每人自己有一個,並強烈地認為自己的不錯,別人的才錯!

這種心理,使得每一個cast都錯!唯有畫家,只遵照自己對文字的瞭解,幻想出角色,繪在圖上,才是「真實」的角色。故此,繪本金庸有其市場。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插圖,記得由「雲君」所繪,那時在一張報紙日日連載,插圖的畫家天天繪製,如果作者脫稿,則畫師一起失去當天稿酬。如遲交,慘了,畫師真要具有倚馬之才,半小時內要畫好,必須生動。要是他沒有看過原文,則要編輯簡約「講故事」,憑印象繪畫了。

故此,這口飯並不易吃,也不易啃。後期畫師如王司馬,正在《明報》上班,老闆的稿件不好追,但有「近水樓臺」之便。近期新修版由大畫家李志清繪畫,沒有「等稿」之苦了。

董培新給金庸「插畫」,更不是「插畫」,可以說是:按金庸武俠小說啟示而動畫興的作品。董先生的畫不是「每天功課」,乃是選畫家對武俠小說的感想、認知、引發出的情緒等等作啟示。

金庸武俠小說寫得很生動,可能與金庸出身電影編劇有關,他把握了「描寫畫面」的技術,字裡行間,讀者從中「見到」了具體的實物、具體的情景、具體的動作,栩栩如生!畫面在讀者腦袋中形成了,人物也在畫面裡活動了,讀者隱隱約約聽到他們(人物)的呼吸、談話、嘶叫……也聽到傾茶、倒酒、劍擊、箭發等等聲音。不止,一連串的生動描寫,也令讀者腦海中出現「連續」畫面。

於是,在畫家的腹中、腦中感受到的畫面更有震撼力!運用畫法,能盡量顯現金庸先生創造的「成人童話」。

* * *

董培新繪金庸作品的一張畫,題名為「坐鬥」。水墨,乃是寫「江湖奇景」。(江湖環境,乃一中國特有的環境,不是「世界」,不是「社會」,不是「社區」,這環境與真實的社會環境相對,又不一定排斥。有時,江湖即現實社會,有時卻不。)

畫中布局:一位小尼姑,很慌張的樣子,彎著背,定睛看著前面一場打鬥,她左手掩在胸前,小口半開,怕得連「呀」的一聲也不敢叫出來。她前面是一張倒下的木桌,滿地破碗、筷子。再前面,左邊坐在椅上的漢子,一刀砍向右邊坐著的劍客,隱約見到幾點紅色(血),右邊劍客已中了道兒。

此乃《笑傲江湖》中一幕景象。這幕景象不是從作者第一人稱描述出來的,乃以小尼姑的口中說出,是第三人稱的敘事方法。

小尼姑從未涉足江湖,更不知江湖凶險。甚麼是好人、甚麼是壞人?她亦不足評定。殺人、見血,不是佛門可見的情景,她初入江湖,即接觸這些生死決鬥,她內心的衝擊何等巨大!

武俠小說作者巧妙地說了這場景象,從側面描寫這個小尼姑的心理,畫家亦捕捉到作者神采,化成一幅鮮明的圖畫。

又如:一幅95×183 cm的水墨畫,題目是「苗人鳳初會胡一刀」。這幅畫所畫的景象,已「勝於千言萬語」。

畫的右手面,胡一刀正在一盞孤燈之下,用左手抱著一個小嬰孩的頭,右手食指放在小嬰孩的小唇上,猶如引他吃奶。觀者看見胡一刀的眼垂下,全力集中在嬰孩面上,嘴角不期然流露笑意。

可是在他後面有八條大漢,面部不掛一絲表情,因為遠離光源,個個面部都是灰暗暗的,襯托出嚴寒的殺氣。還有一位已按著腰間掛刀,準備戰鬥。這是光與暗的、柔與剛的、愛與恨的強烈對比!

圖畫另一邊左下角,坐著一個中年男子,木字口面,另一盞油燈打亮他的臉。這位仁兄雙目低垂,似在入定,惟左手攏一小碗酒,右手挨近小壺,前面放了一個長形包袱,上書「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爿小酒館將快動武的形勢,已躍然於紙上。山雨欲來風滿樓,未動刀槍拳腳,未有半點聲音,觀者已覺得「好戲就在後頭」!

【推薦人簡介】

劉天賜,專欄作者,作家,跨傳媒工作者,曾任香港多間著名印刷傳媒及電影、電視、廣播電台編劇,幕後主要行政崗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兼職助理教授、浸會大學院士、電影電視系MFA碩士班兼職講師、香港大學兼職通識課程講師。香港、多倫多數間電台、電視台清談節目主持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