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培新於1942年出生於廣西梧州,乃香港著名人物畫家。十六歲開始為香港各大報章雜誌繪畫插圖、漫畫、電影公司宣傳海報等,同時亦是早期的電影美術指導,創作無數,已發表作品達三十萬張,繪畫插圖之多,曾令他自詡地說:「一生人畫三世的畫。」作家古龍、倪匡、諸葛青雲、臥龍生、朱羽、秦紅、玄小佛、亦舒、嚴沁、張宇、岑凱倫等人之港版作品,均由董培新配圖及設計封面。八○年代為作家秦紅繪畫插圖,連續刊登於《中國時報》,並為遠景出版社的高陽作品系列繪作封面。

1989年移民加拿大,及後拜入楊善深門下,鑽研國畫。2005年得金庸先生允許,將金庸小說繪成大型中國畫,已先後於廣州(2005)、澳門(2005)、香港(2006)、加拿大溫哥華(2007)等地巡迴展出。此次董培新帶來了五十多幅畫作,其中「聚賢莊大戰前夕」、「乾隆皇西湖選妓」、「韋小寶與一床家眷」、「令狐沖田伯光坐鬥」、「胡一刀與苗人鳳酒店初會」、「小龍女與楊過古墓幽居」等等金庸小說中超經典場景,都在展品之列。

此外,董培新特別為此次台北的畫展新繪了兩幅畫,一幅是《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湖上盪舟」,一幅是《神鵰俠侶》中「斷腸崖楊過拋落絕情丹」,盡顯小說中唯美浪漫風華,將在台北畫展上首次亮相。

 ● 畫集出版後記 ● 董培新的藝術人生

畫集出版後記:我與金庸小說的結緣

◎董培新

相信緣,一絲一縷的牽連,繞一個圈會結成一個繩節,可以結緣。

一九五七年,那年十五歲,從廣州到了香港,寄住在一層擠了三十多人的樓宇裡。那時有線廣播的木盒子「麗的呼聲」,就是普羅大眾文娛生活的泉源。中午時分,「將軍令」曲子奏起,人們都會屏息靜氣地等待播音員胡章釗的聲音。叮叮噹噹的敲擊聲、呼喝聲、喘息聲、受傷的哼聲,在空氣中繪聲繪影地描畫出一個個畫面。胡章釗活靈活現的說書技巧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鴛鴦刀駱冰腳上又中一刀,一拐一拐的死命抵抗,床上,重傷的奔雷手文泰來想掙扎爬起來。『嘿』一聲又倒下……」釘,釘,釘,釘……就這樣,每天守在播音盒子前追聽《書劍恩仇錄》,成為我的生活習慣。可是太動聽了,一小時的廣播其實只講述了極短的片段。終於按耐不下,跑到街上向租書店租來一套《書劍恩仇錄》,從此與金庸武俠小說結下不解之緣。

一九五八年,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畫小說插圖。第一張畫就是畫「金庸」小說,記得是《射鵰英雄前傳》。那時候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還在《香港商報》發表,薄本單行本陸續出版,整個香港讀者正在瘋狂追讀。一些漠視知識產權的出版商大量印製假金庸、假梁羽生武俠小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了這不道德行為的從犯。

一九五九年,《明報》、《新報》相繼創立,《新報》老闆就是當時獨佔流行小說、雜誌市場的「環球出版社」社長羅斌。「環球」旗下雜誌《西點》、《藍皮書》、《小說叢》、《武俠世界》對香港普及文化影響深遠。當時《新報》武林版需用大量插圖,我被羅致吸納,從此一生離不開出版、繪畫。

一九八九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九一年拜入楊善深老師門下,學習傳統中國畫。二○○三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我在香港的首次個展。蒙金庸先生、楊善深老師、李子誦先生、林近老師、高勵節先生等大力支持,替我的畫展主持揭幕儀式。故友黃霑更抱病當畫展司儀,令畫展增光不少。很可惜,接著來的是難以釋懷的遺憾。二○○四年,畫展後五個月,楊善深老師辭世。相繼林近老師、黃霑乘鶴西去。好友林冰、黃志強亦遠渡西方。全年心如石壓,悵然度日。


年少時在廣州成長,對繪畫的狂熱是求學時養成的。少小離開,花甲之後實應該在孕育我的地方辦一個展覽,而且,那裡還有我的啟蒙老師。○四年底,在廣州市廣東畫院訂下○五年的場地,回去一看,呆了。展覽廳的展線長達一百三十五公尺,在樓高二十多呎的展壁上,一張四呎整紙的畫掛上去,就像貼上一張郵票的感覺。得掛百來張畫,才不至於零零落落。但勉強掛上去,還是不好,會像雜架攤般雜亂無章。

那時候,我知道我需要大畫,更需要主題。但距離展期只剩十個月時間,迫切間構思大型主題有很大困難。有幸我記起一句話;二○○三年金庸查良鏞先生主持我畫展開幕時,我曾向查先生講過這句話:「我常感遺憾,因至今未曾為查先生的小說畫過插圖。」回想當年,《明報》、「明報出版社」,《新報》、「環球出版社」,是兩家直接競爭的對手。武俠小說是雙方的賣點。當年我的老闆羅斌給了我一條不成文的戒條:「任何出版社的書你都可以畫,就是『明報』的不能畫。」這一戒條使我從此與「明報」絕緣。小說插圖沒有畫,但查先生作品裡豐富的內容,無數動人的場面,難道不能畫成大幅的畫面,掛在牆上供人欣賞嗎?有了這意念,立即畫了張在古墓中的小龍女與楊過,寄給查先生指正,並懇求查先生允許我將他的作品故事情節用中國畫來表達。多謝查先生,很快得到他的答覆:「放心去畫吧!」整系列組畫就這樣開始。

幾十年的繪畫生涯中,我有好幾年兼職電影美術指導、廣告宣傳、海報設計工作。金庸作品被拍成無數的電影、電視劇,經驗告訴我,電影、電視還是為我的畫作留下一線空間:構成影視的元素是影像、對白、音響,加上時空活動所組成。影像停留在觀眾眼中是短暫的,時間會令印象模糊、淡化。圖畫就像定格的畫面,觀眾可以隨意慢慢欣賞,細意推敲畫中的故事,感受畫面裡的語言。一張畫所描述的內容,電影、電視可能需要花幾分鐘時間來陳述表達。

熱愛美術是因為愛美,畫美麗的女孩子是我的至愛。同時亦欣賞不同形體的美:骨骼的美、肌肉的美、力量的美、性格顯現的美、經歷風霜雪雨潛藏在深處的美、從思想感情中衍生的美、大自然的美、光影的美、結構的美……這都是我作畫所喜歡的素材。感謝金庸先生的每部小說故事裡,都藏有不同的、一個個發掘不完的寶藏,給我無盡的創作空間,滿足我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戰帶來的快意。

每一個讀者在閱讀時,心裡都會湧現一個自己想像中的畫面。我也僅能繪畫出自己腦海中的圖畫,未必是讀者們心目中所嚮往的影像。謹希望我的畫作能達至讀者的一般要求。

組畫多取材自舊版小說,人物名字、衣服顏色部分與新版略有出入,祈希讀者原諒。

Top↑


引領香港畫壇半世紀風騷的畫家——董培新的藝術人生

董培新,1942年出生於廣西梧州,在廣州長大。十五歲移居香港,同年隨嶺南派高奇峰弟子蔡大可當學徒,十六歲加入《新報》和環球出版社,開始以畫插圖為職業。後來《新報》老闆羅斌創辦「仙鶴港聯電影公司」,十九歲的董培新即任「仙鶴港聯電影公司」美術主任。

七○年代開始創作長篇漫畫,作品有《波士周時威》、《豪放女》、《朱義誠》、《鞋底秋與爛命倫》、《安定榮》、《老千王》等等。高峰時期,每日讀者人數多達一百萬人(不包括海外讀者),是當時香港最富盛名的漫畫家及插畫家。

從1958年至1999年間作畫無數,作品發表於香港大部分的報章雜誌,包括《新報》、《天天日報》、《南華晚報》、《工商日報》、《東方日報》、《大公報》、《中報》、《新夜報》、《新星日報》、《香港夜報》、《天下日報》、《今天日報》、《武俠世界》、《環球文藝》、《藍皮書》、《西點》、《黑白》、《二十世紀》、《南國電影》、《讀者文摘》、《香港電視》、《新知》、《新電視》、《姊妹》、《婦女與家庭》、《中外畫報》、《香港周刊》、《香港電影雙周刊》等等。其他地區則有:台灣《中國時報》、溫哥華《星島日報》、北美《世界日報》、英國、澳洲《星島日報》及《新報》等等。

「一生人畫三世的畫」,連日本漫畫家也瞠目結舌

董培新與五、六○年代香港的新派武俠小說,淵源極深,不僅是《武俠世界》雜誌的插圖畫家,也曾為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秦紅、朱羽、柳殘陽、倪匡、高陽、亦舒、嚴沁、依遠、玄小佛、張宇、岑凱倫、楊天成、馬雲、馮嘉……等港台知名作家的小說著作,繪製大量的封面和插圖,包括亦舒於《西點》雜誌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關於董培新的作品之多、繪畫速度之快,還有一段小插曲:某日,著名作家卜少夫在香港仔太白海鮮舫宴請日本漫畫家,董培新受邀作客。席間談及繪畫工作量,日本漫畫家聽得目瞪口呆,都說董先生一人做了他們十個人的工作。

最愛金庸筆下的韋小寶,最大幅畫作長達12呎

董培新主要是以中國水墨來描繪金庸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同時也融合素描、寫生、透視法等西洋繪畫的思想,既展現文人寫意的氣勢神韻,亦見工筆細繪、民俗意趣等多樣風格,所以他自稱是「中西合璧之作」。其中最大幅的兩幅畫作長達12呎,分別是《書劍恩仇錄》的「乾隆皇西湖選妓」、《天龍八部》的「聚賢莊血戰前夕」。

在十五部金庸小說當中,董培新最喜歡《書劍恩仇錄》、《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尤其《鹿鼎記》裡有許多人性的刻畫,韋小寶則是他最喜愛的人物角色。「因為韋小寶最接近真實的人,有陰暗面,有掙扎和矛盾,很人性化。」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表現出小說人物的性格,重點在於他們的人性,並不是只有英雄氣概,重寫意也重寫實。」早年電影美術設計的思維與工作經驗,正是董培新在繪畫時的重要憑藉和利器,較諸其他畫家,他的畫作更充滿了動態立體感與電影視覺感,每一幅場景都生動地表達了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及互動關係,難怪能博得金庸大俠至高的評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