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故事以十七世紀法國路易十三時期為背景,描述主角達爾特南和三劍客為達成皇家使命,以及謀求與鄰近英國間的和平所發生的冒險歷程,為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正義冒險故事。


共有四位主角的「三劍客」

  《三劍客》於1843年至1844年在巴黎《世界報》連載時,曾在法國引起空前的轟動,此後便被譯成各國文字流傳,並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本書名字《三劍客》(中譯本亦曾被譯名為《俠隱記記》),實際上是有四位主角:高大的阿多斯因遇人不淑,導致傾家蕩產,成了火槍手;矢志做教士的阿拉密斯,則因於歷一番風流韻事後,而當了「臨時火槍手」。失意的貴族子弟達塔尼昂,因家道中落,只得當差做火槍手一途。不打不相識,就在一次決鬥中,後者與阿多斯等三人結為好友。


一條鑲了十二顆鑽石的項鍊

  小說中除了強調男性的兄弟情誼外,還穿插了兩則愛情故事:一、達塔尼昂愛上安娜王后的忠心侍女波那雪夫人,並和他的三位夥伴開始為王后效命。二、安娜王后與白京漢公爵相意,並贈公爵一條鑲了十二顆鑽石的項鍊做為信物。宰相呂希留主教得知消息,建議國王路易十三要王后在宮廷舞宴時務必戴上它,這無非是企圖對王后的貞操提出質疑,也藉此間接削弱路易十三的威信。

  為了破解呂希留主教的計謀,達塔尼昂和另外三個同伴便趕往英國,向白京漢公爵回鍊子。經過多重波折,達塔尼昂終於完成任務。但呂希留派去的米萊狄(阿多斯的前妻)也毫不手軟,她找人刺死了白京漢公爵,又毒殺了波那雪夫人。最後達塔尼昂等人活捉了米萊狄,並將她繩之以法。呂希留主教十分氣惱,卻不得不擢升達塔尼昂為火槍隊副隊長。

  新教徒聚集的拉羅舍爾城失去英國人的支持,只好投降。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陸續退出了火槍隊,前者娶了貴婦人,後者進修道院,僅阿多斯留下,直到一六三一年才離開。

荒島上的魯濱遜也在讀《三劍客》

  自《三劍客》問世以來,無數版本的作者名都印上大仲馬,其實,他並非這部小說的唯一筆者,奧古斯特•馬凱也參與創作。據馬凱本人說:「憑著年輕人的熱情,甚至在尚未商定提綱之前,我就開始寫了十幾卷。經驗豐富、才華洋溢的仲馬,成功地參與其事,最後我們共同完成它。……」從一些他們往來的信札中,亦可證明,大仲馬除了自己動等外,還給馬凱不少十分具體、細膩的指導,他們說是本作品的總工程師。

  再者,人們常把《三劍客》的風靡,和笛福的《魯賓遜飄流記》當年在英國引起的轟動相提並論。筆者認為最畫龍點睛的一句話,莫過於有人說:「如果此刻在某個荒島上有個魯濱遜,他也在讀《三劍客》。」那麼若與金庸的武俠小說相比,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阿拉密斯在修道院裡,除了唸《聖經》外,就是看《天龍八部》。」

《三劍客》(上下)
法國文化資產中的一塊璞玉


文/阮若缺(政大英語系教授)

  一八○二年,在法國誕生了兩位文學奇才:雨果和大仲馬。長久以來,學術界對雨果推崇備至,然而與前者相比,大仲馬似乎就相形見黜了。後者遭漠視的原因是,他常和別人集體創作、道德觀念不夠純正、老把戲劇和小說兩種不同的文類混寫、而且「大批製造」,品質堪憂。但難道不是因為嫉妒他的作品受大眾喜愛,本本暢銷嗎?

  直到一九八五年,克勞德•修普(Claude schopp)的博士論文,算是替大仲馬「平反」了。歷史學家亞蘭•德高(Alain Decaux)並成立了大仲馬之友會,藉其兩百年誕辰之際,寫信給席哈克總統,表彰作者對文學及歷史的貢獻,並獲准於今年十月三日移靈至萬神廟(法國歷代偉人墓園)。相信大仲馬地下有知,對這遲來的肯定,必頗感欣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