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仲馬(Alexandre Dumas,7/24,1802-1870),19世紀最受歡迎與最多產的法國作家之一,30歲時便以劇本創作而名聲大噪,開啟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序幕,與雨果同被譽為戲劇界的雙傑。

  
1844年起陸續發表通俗小說《三劍客》與《基督山恩仇記》等,幾乎已被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而廣為流傳,備受歡迎。 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文集250卷,以歷史小說聞名於世。他的小說情節緊湊、人物鮮活、舞台感豐富,風靡全世界的讀者,一生創作量驚人,多達兩百七十餘種,在法國文壇的魅力歷久不衰。

  今年2002年,在大仲馬出生兩百年後,法國總統席哈克日前頒令,十一月三十日s將大仲馬的骨灰移靈巴黎萬神殿的先賢祠,與法國大文豪們如雨果、伏爾泰、左拉等人共享榮耀,肯定他縱橫的才氣與雨果一樣都是法國的國寶。


  大仲馬這個人一生只活了六十八歲,可是他的生活之多彩多姿,抵得過一般人的好幾輩子。

  他的祖父是一個浪蕩貴族,在一七六○年時跑到聖多明哥島去定居,在那裏和一個女黑奴生了大仲馬的父親(仲馬是這黑祖母的姓)。

  大仲馬的父親在一七八○年與其父回到法國,從大革命初期起便在軍隊中表現出色,升遷不斷,後來娶了維列寇得黑當地一個小旅館主人的女兒,生下了大仲馬。

  仲馬將軍是一個共和主義者,他在革命時期見人用斷頭臺殺人,歎氣之餘閉窗不忍看,群眾都聚在他家的窗臺下,送他人道主義者的綽號譏諷他;拿破崙崛起了,到處征討,仲馬將軍不同意他的帝國主義,被拿破崙看成了眼中釘,陰謀下獄,在義大利過了兩年牢獄生涯,後來僅以身免。回到法國後,一個英雄將軍,變成非民非軍,連該得的退休金和薪水都分文得不到。過世的時候,大仲馬才四歲。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孤兒大仲馬,到了十三歲還沒唸過什麼書,當時的學校都教拉丁文,有一次,一個英國軍官借宿在他的家中,想用拉丁文和他溝通,拉丁文一字不識的大仲馬還以為那是英文。

  大仲馬的童年,很像他自己的作品《大野心家》裏的寂柏,除了沒唸過多少書外,還常常在森林裏游蕩,一方面是家窮常餓肚子,森林裏有野鳥飽腹;另一方面是母親不肯讓他重蹈老子覆轍,逼他學小提琴。他在林中治游,到了日落才回家,不但免了練琴之苦,還省了練琴時點蠟燭照譜的花費。後來他的提琴老師見他實在志不在此,哭著請他的母親不必再浪費心思,這才作罷。不過他寫得一手漂亮的字,母親後來為他找了一個在公證人事務所當見習生的差。

  大仲馬一生的轉捩點,在於認識了一個叫阿道夫的朋友。這個朋友是瑞典貴族之子,父親也是個英雄人物,因為同情革命,參與了謀殺國王的事件,被流放在法國。大仲馬經由他的帶領,初窺文學殿堂。阿道夫是個文藝青年,他帶著大仲馬認識戲劇,也將拉馬丁等人的現代詩,介紹給對文學幾乎一無所知的大仲馬,使他立志要成為一個作家。

  二十歲時,大仲馬拿了打彈子贏來的九十塊法郎,到巴黎打天下。他父親的舊日袍澤那時都已是高官將領,附從皇帝拿破崙,復辟後順理成章變成了保王黨,沒有人要對這個共和將軍的兒子一伸援手。幸好還有一個富華將軍看在他父親的面上,見他寫得一手漂亮的字,推薦他到奧爾
良公爵──也就是後來的路易‧菲利浦國王──府裏當文書,才算衣食無慮。

  大仲馬對莎士比亞、席勒、瓦特、史考脫很崇拜,最初以寫劇本起家。第一齣劇本《亨利三世與其宮廷》敲響浪漫主義劇場的第一饗勝利之鐘,令他在文學界嶄露頭角。

  後來他開始寫小說,一八四四年的《基度山恩仇記》使得他家喻戶曉,從此聲名不墜。他最著名的還有三劍客三部曲、瓦洛朝三部曲(即《瑪歌王后》系列)、大革命前後四部曲(即《大野心家》系列)。全部作品包括劇本二十五齣,小說、遊記、回憶錄等等,總計二百七十餘種。

  大仲馬不但寫小說,寫劇本,寫遊記,還辦報紙。他辦報紙是要挑釁當時的檢查制度。人家禁他的文章,報紙不敢登,他就自己辦一份;別人不敢執筆,他就一切自己來,就這樣撐了好幾年。他有一次詢問拉馬丁對他的報紙有什麼意見,拉馬丁寫信回答他說:「你問我對你的報紙有何意見,我只對人間的事物有意見,對奇蹟卻沒有,我對你的意見是一個驚嘆號……你永遠出人意表。」

  雨果則說:「……你宛如伏爾泰再世。在這受盡恥辱噤若寒蟬的法蘭西,你是我們最大的安慰。」

  大仲馬一生精力過人,作品源源不斷,一直到死前幾個月都還在寫作,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豐富、慷慨、豪邁,充滿了驚奇和趣味。

  一本大仲馬的傳記這麼說:

  「如果您只要讀一本大仲馬的小說,請讀《三劍客》;如果您有時間讀三本,那麼請加上《基督山恩仇記》和《瑪歌王后》;如果您要讀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後》(《續俠隱記》)和《蒙梭羅夫人》;如果您選擇十冊大仲馬的作品,那麼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衛士》,《我的回憶錄》,《安東尼》和《波治倫子爵》。如果這十本書您都看過了,那麼您鐵定已經上了癮,毋需我們推薦您閱讀其他的作品了……」

◎以十六世紀宗教戰爭為背景:
 《瑪歌王后》(1845),一五七二~一五七四;
 《蒙梭羅夫人》(1846),一五七八~一五七九;
 《四十五衛士》(1848),一五八四~一五八五;
◎以十七世紀路易十三王朝為背景:
 《三劍客》(1844),一六二五~一六二八;
 《二十年後》(1845),一六四八~一六四九;
 《布拉熱洛納子爵》(1848-1850),一六六○~一六七三;
◎以十八世紀路易十四王朝及大革命ss時期為背景:
 《約瑟夫‧巴爾薩莫》(1846-1848),一七七五;
 《王后的項鏈》(1849-1850),一七八四~一七八五;
 《昂熱‧皮都》(1853),一七八九;
 《德‧夏爾尼伯爵夫人》(1852-1855),一七八九~一七九四;
 《紅屋騎士》(1846),一七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