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情緒的舵手 成功背後的恐懼 幸福家庭 Q&A
幸福家庭 Q&A 你所需的一切,都在你的身邊 問:若遇到凡事都喜歡先為你安排好的親人,而你若稍微表達不滿或不從,他們就以「我這樣做一切都是為你好」來當藉口,請問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 答: 沒錯,這類人也常指責別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彷彿一切是對方的錯。而被人家如此對待的人,由於無力反駁,又不得不接受,所以很容易得憂鬱症。憂鬱症的人,常是受到這種對待,被太多的愛淹沒,陷在兩難之中;若不接受對方,會被視為不知感恩,於是只得學乖。這在心理學上代表一種情感的未分離現象。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選擇,因為你選擇聽任他人的安排,表示你並未背叛;但對你而言,所付出的正是失去自主權的代價。碰到這情況該怎麼辦? 之前所提的人際關係第七法則,其實正可以讓對方好好去思考:「如果你真的愛我,要不要多了解我?能否試著以我能接受的方式來待我或愛我?」「若你真的愛我,請給予我所需要的,而不是你所想給的。」或許有人認為這樣說會傷了對方的心,但如果你確信對方真的愛你,那麼他會希望你快樂的。如果你犧牲了自主權,持續地不快樂下去,勉強依從對方,到最後會把兩個人都毀了。因為當情緒一旦崩潰,你會加倍報復對方,也可能把所有責任推到對方身上,不斷找他麻煩,直到自己成為燙手山芋,造成彼此強烈的愛恨糾葛。 解決問題之道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自己這方面,另一是從對方那邊切入,但重點是肯定彼此間的愛。新時代另一個很重要的宇宙定律是: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時,其實答案就在旁邊。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在《神鵰俠侶》中,楊過後來是被情花刺傷,而情花的解藥叫做斷腸草,凡是毒物出現的地方,七步之內必有解藥。這句話蘊含兩個極深奧的宇宙智慧。 其一是,如果你心中存在一個問題,那麼答案就在問題的背後。這時你必須學習把問題放掉,以便讓答案浮現。答案跟問題是同時產生的,猶如正子和負子是同時產生的一樣。所以,當你心中有問題,要告訴自己,答案唾手可得。其實我們內心是深刻明白這一點的。 其二是,當生命遇到困難時,解決之道和線索必然就在附近。宇宙是如此豐盛,你所需要的一切,都會出現在生命之中。比如,當一個人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可能信步走到便利商店買份報紙,便發現答案就在其中。上天的恩典是不著痕跡的,線索則是隨處可尋;只是你必須知道,應該把眼光放在何處。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請大家記住這個宇宙原則:你所需的一切,都在你的身邊;你所需要的人,也一定在你的身邊。當你有需求時,宇宙會很巧妙地把這東西安排到你手中。除非你如此執著地看待問題,以致答案在你身邊,卻也會被你輕易忽略;或是你全然陷在痛苦中,雖然轉個身就可看見解決之道,你卻沒回頭。生命是如此豐富,它絕非一場殘酷的現實,不論在你出生前或死亡後,都得確信自己是被祝福的,就如同我完全確信自己是個被祝福的人一樣。 當孩子沉迷於電玩遊戲…… 問:當孩子沉迷於電玩遊戲,尤其熱中暴力類型的遊戲時,對其人格是否有影響?若放任孩子釣四年的魚,使他課業成績吊車尾,那孩子是否會因此失去自信? 答: 孩子沉迷於打電玩,這確實是現今許多父母面臨的問題。孩子打電玩,表面上似乎沒什麼成就,但也許在將來的世界裡,這會是他賴以維生的技巧呢。當然,他目前可能只喜歡在遊戲間互動,卻缺乏電腦方面的知識,但基本上,電腦某種程度是個虛擬的心靈世界。我們與其反對他玩電動遊戲,不如引導他從遊戲中去面對整個家庭或是個人的內在。 整個教育方式絕不在於防堵。我們應該思考電玩能夠帶給孩子什麼?因為孩子必然是從電玩中得到某些現實生活裡無法得到的東西才會那麼著迷。他可能在這當中能夠享受人際互動、成就感,以及產生專注力。 若孩子一直沉迷於電玩世界,父母要自問:為何現實生活中完全無法提供這一切,而讓他必須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做父母的人必須從孩子所沉迷的事物中找到那個吸引他的東西,然後才可能順勢而為,給孩子較健全的生活方式。 另外,從人類心智活動發展的角度來看,我甚至認為在孩子這一代才出現的電玩活動,已經使空間和時間感都被打破,其實這可能意味人類心智本身正要跨向另一個心智進化的前驅步驟,是人同時處理內在和外在世界的訓練與學習。 試著把一個沉迷於電動的孩子,導入內在心靈的豐富創造和想像力的世界。因為許多大人已被現實綁死,失去了內在創造和想像力,也失去處理虛擬觀念和世界的能力。 此外,關於課業成績吊車尾而孩子可能失去自信的問題,其實,有時候反而不是吊車尾的孩子最沒自信!我們常用外在的表現和成就來填補內心的自卑。在家庭中承擔父母期待、表現較優異的孩子,有時反而較易出問題;而不那麼被父母期待的孩子,因為承受的壓力和指責較小,心理反而比較健康。 其實,孩子將來是否能夠成功,是取決於他的挫折忍受度有多高。真正的成功是屬於經得起失敗和挫折、並且在挫敗中還敢於再出發的孩子。那些戰戰兢兢不敢犯錯的人,反而容易被社會所淘汰。 接納孩子行為背後所傳達的訊息 問:如果一個孩子非常沒有信心,那該如何協助他? 答: 我們要先學習別把「沒有信心」當做問題處理,這反而造成孩子內心陰影,覺得自己有問題;應該讓孩子了解「沒有信心」只是短暫的,是許多人都曾經歷的普遍心理現象。在給予他肯定之後,我們再進一步去引導他。 參加過團體心理治療的人都會發現,人常因為別人跟自己處境類似而生起同理心或同病相憐之感,內心也因此得到一層慰藉。 與其口頭上拼命要孩子有自信,不如坐下來和孩子好好分享你自己的「成長歷程」。也許你也曾經是那害羞、沒膽子的小孩,也許你現在也還是一個很沒自信的大人,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親子間坦誠的促膝長談,經驗分享,這遠比說教及擔心有用多了。 暴力不是一種力量,它是無力感的結果 問:若遇到家庭暴力,或兩性關係中的性暴力脅迫,你覺得以暴制暴是贏得尊嚴的好方法嗎? 答: 我會建議先解決人身安全的問題。若面臨立即的安全威脅,那麼處理上有輕重緩急之別。你得先確定安全獲得保障,然後再來談其他問題。 我的門診中有許多家暴個案。我不鼓勵以暴制暴。基本上,暴力不是一種力量,它是無力感的結果。當一個人感覺不到幫助自己的力量存在,也沒任何有效的解決之道時,才會在絕望中被迫採取暴力。暴力不能解決事情,它只帶來更大的破壞和毀滅;是因為看不見事情有任何出口,連溝通管道都已經封閉,才會出現暴力。 你問是否能採取以暴制暴的方法,那我想反問你:是否要先處理心中的憤怒和委屈呢?因為內心有憤怒的人,處在很不平衡的狀態下,當然想為自己出口氣,讓自己平衡一下;但傷害對方,並不會讓自己真正平衡,所以我們得先從平衡自己開始。
我曾經處理過一樁家暴個案。有個先生每次酗酒,便會勒住太太脖子,然後從房間拖到客廳,而太太則無奈地任由先生施暴。有一次,才國中二年級的兒子受不了,便衝進廚房拿把菜刀對準他的爸爸。我後來請社工人員介入這個個案,但我真正治療的對象是這位媽媽。我告訴她:「如果你再不建立起保護自己的能力,仍沒能力停止自己被暴力對待,那麼接下來你可能得面對孩子拿刀砍死父親的人倫慘劇。」這位媽媽因此堅強起來了。一個女人絕對有許多方法可以讓自己免於家庭暴力威脅。但一個人是如何讓自己淪為長期的受暴者呢?所以在這個案中,得先讓這位媽媽具備求助及自我保護的能力,然後再循中途之家或其他法律途徑處理。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