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華大地面臨封建王朝崩潰、外族入侵、新文化?蒙的動盪局勢。張之洞走科舉之路,獲朝廷重用,在京為清流言官,外放也忠君勤政,為民請命,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封疆大吏。他提出著名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念;更於維護滿清統治之餘,嚮往西方科技文明,獎掖後進,開辦實業。在清政府對 外屢戰屢敗的困局下,打贏唯一的一場勝仗;更用「以夷制夷」的策略,進行外交斡旋。看張之洞學外交談判,思考如何邁向國際化,同是外來文化大衝擊的時代,將讓您更有見解更具開拓性。


  晚清封建官場消失距今不到百年,但其所發端的人與事、精神與觀念、成敗與安危,卻仍然活躍與延續著。晚清內政貪官污吏橫行,治國經商之人短視近利,有志之士懷才不遇。張之洞曾屢勸部屬:「人生的窮通逆順,很難說得清楚。功名蹭蹬仕途艱澀的人,未必就是沒有真學問;一帆風順官運亨通的人,學問也未必很好」。無論晚清或現代,相同的戲碼不斷上演,於政治、於經濟,也於功名。唐浩明完成封筆之作《張之洞》後,心有所感的說:「歷史不只是簡單的重複,歷史更有某些驚人的相似。」張之洞是上世紀之交典型的中國士人,同時又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與矛盾際遇。通過文學的形象,您能更深入了解晚清官場文化與時代肇因。


  大陸當紅近代史小說名家唐浩明,擅於以憂國憂民的情懷,描寫歷史大變革時期,風頭浪尖上的智士。他以五年的時間,創作了此部一百二十萬字的長篇鉅著,筆力凝鍊,場面宏闊,出場的重量級歷史人物如楊銳、辜鴻銘、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盛宣懷等多達幾十人。唐浩明追求「史」與「詩」的結合,嚴謹與抒情的結合,他對史實所下的紮實功夫、融合至情至性的小說筆法,使得讀者閱讀其作品,產生強烈的信任感,本本精采熱銷,在中國大陸首印十一萬套頃刻售罄,喜愛歷史小說的讀者絕不可錯過,不曾讀歷史小說的讀者更不可不讀。





←回遠流博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