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聽到張之洞,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與八國聯軍時的「均勢思想」及「東南互保」。一為內政,一為外交,一體兩面,也正凸顯了張之洞在當時中國的影響力。張之洞的外交戰略和李鴻章不同,李鴻章聯俄制日,他則主張聯日抗俄。在中國現代化的著力點上,他也與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左宗棠與盛宣懷等不同。一般認為,張之洞在清末中國現代化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中法戰爭與中日戰爭前後,分成三個階段。順著這三個階段去讀這套傳記歷史小說,相信一定會有相當收穫。 |
|

 |

|
他自幼受傳統四書五經的教育,長大卻成為中國西化派的精神導師。他的論著被光緒皇帝欽定為西化變法的意識指南,但卻也多次上書,反對中國貿然引進西方民主制度。他將武漢建設成全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但窮畢生之力,卻仍未能挽救於傾頹之中、搖搖欲墜的國勢。他就是張之洞!是怎樣的機緣讓他如此充滿爭議與話題性?相信《張之洞》這套歷史小說定能給您一個完整的解答。 |
|

 |

|
張之洞這個名字,大概只有出現在歷史課本裡的「榮幸」。只是,步出校門之後,他難逃被人們從歷史記憶裡掃地出門的命運。
唐浩明花了很大的功夫,藉著這部小說,為故影招魂,要把張之洞從塵封的歷史記憶裡拯救出來,並且要彰顯歷史的「資治」功能。不過,張之洞的生命可能提供的思想養料,在乎讀者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互消融,而把過去的歷程,瞄準不可知的未來。人人可以有自己對於張之洞的獨特記憶,以史為鑒的可能性,其實正銘刻在每一位閱讀者的心坎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