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踏實向前〉    文◎果東法師(法鼓山方丈和尚)

針對現代人種種心靈困境,當代宗教人士及心理精神科學方面的專家,均透過出版書籍為大眾提供了許多解決的觀念與方法。其中鄭石岩教授的著作,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並得到很多迴響。我也經常閱讀、參酌、吸收而獲益,鄭教授真是大家的善知識。

鄭教授幼年學佛,高中時期即養成禪坐的好習慣,之後研究經教,於各地弘講,解行並重、教學相長,奠定了良好的修行及佛學素養。他初中畢業後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別有一番人生歷練,而母親的身教與言教,培養出他積極踏實的人生觀。之後又接受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訓練,並累積了豐富的諮商經驗,讓他對人心的困頓有深刻的了解。因此往往能運用佛法、禪法、心法契機契理,以同理心為個案找出問題癥結,提供有效的解決辦法,並在工作之餘,講授課程,服務大眾,這正是慈悲與智慧的修持,大乘菩薩精神的實踐。

在本書中,鄭教授直示問題核心,指出社會的問題是來自人們心靈的困境,而心靈的困境源自於偏頗的價值觀。人生價值不是以打敗別人、贏過大眾來獲得,而是來自個人心靈的成長。心靈成長可從五個面向著手,即承擔、歷練、行善、養心和靈修,其中鄭教授特別強調善念、如實、行動,還有放下之後的坦然自在。

這些與我的家師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心靈環保思想內涵同源自於「佛法、禪法、心法」的精髓,而與「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的禪修四步曲有異曲同工之妙。「心靈環保」就是以觀念的導正,來提昇人的素質,除了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內心的衝擊之外,尚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

佛教講的「覺」,是覺醒人生宇宙的真理實相:「緣起、無常、無我、空」,積極把握現在、活在當下;而鄭石岩教授也點出「清醒覺察有生命力的心,就是成功幸福人生的軟實力,也是生活贏家的寶藏」。期待諸位讀者都能從中挖到寶藏,珍惜擁有、踏實向前、隨時奉獻服務他人;實現平安、健康、快樂、幸褔美滿的人生。

 

〈一盞成功指引的明燈〉  文◎覺培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

一本好書,可以讓讀者一生受用、感動。

一個好的觀念,可以讓煩惱人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轉闇為明。

鄭老師以他四十年心理輔導工作的豐富經驗,完成這本由五個精彩的主題所串連的《生活軟實力》,不僅告訴讀者如何面對現實人生,心甘情願並樂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在工作職場中,怎樣將知識轉化為實境的「歷練」,培養判斷與務實的行動;還提醒讀者想要創造快樂的人生,必須培養安穩寬闊的心志與高尚的品德,積極「行善」廣結善緣,使家庭婚姻美滿幸福;此外,「養心」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每日的生活中,隨時讓自己保持歡喜、聰慧、安定與活潑的心;在一趟珍貴的人生旅途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內心淨化的「靈修」,使生命活得有意義、安心自在。

人生確實充滿著無常與變遷,但是如果能夠心懷慈悲、積極樂觀,何必擔心前途沒有方向?《佛光菜根譚》云:「學習提得起,放得下,可以擴大自己的胸襟;能夠看得遠,行得正,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人生在提放之間,是需要廣闊胸襟;想要自己生命有所進步,就需要行得正、看得遠。

 

〈四「生」有幸〉  文◎詹志禹(政大教育學院院長)

有一個非常聰明的高中女生,讀的是全國頂尖的學校,功課表現優秀,品德也很淳厚,但有一天,卻突然在漂亮的海邊跳海自殺了,令家人、師友和社會大眾都非常傷心、驚訝與不解。稍後有人重新翻閱她撰寫的週記,發現她早已在很多篇生活感言當中,透露高中生日復一日應付學業與考試的生活處境,不斷質疑生命的荒謬,也不斷自問: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她在學業上是贏家,在生活方面卻是輸家,令人無限惋惜。如果她偶而有機會躺在山上黑夜的草坪仰望滿天燦爛的星斗(體驗本書所說的「宇宙心」),如果周遭的人們有機會提供更多「愛與智慧的力量」,如果她有機會「散步」、「解壓」和「轉念」,如果她有機會從更多精彩的文學得到一點「參悟」,她也許現在已成為我們社會的傑出人才。

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大學男生,讀的是國立的頂尖大學,學的是人人想進的專業領域,愛上了一位人人羨慕的漂亮女生,但後來感情不和,女生要求分手。男生懷疑女生另結新歡,有一天在路上相逢起爭議,竟把這位前女友打得遍體鱗傷。學校經報告處理後,將這位男生記過處分。這位男生在專業知識方面是贏家,在生活方面卻是輸家,也是令人惋惜。幸運的是,他還有機會「承擔」和「歷練」,思考如何「想得對」、「做得對」,並掌握「契機應緣」,決意「來者可追」。

還有非常高收入的科技新貴,上班地點是國家特意規劃的科學園區,工作性質是技術高超的電腦工程,但他生活寂寞、愛情荒蕪,娛樂時間不知如何自處,結果不慎掉入色情陷阱,受騙上百萬元仍不自知,直到詐騙集團被警方破獲,他才恍然夢醒。他在職業方面是贏家,但在生活方面是輸家。

也有業績傲人的經理,但在一夕之間健康崩潰;紅得發紫的明星,但是染上毒品;起手回春的名醫,但是婚姻破裂;判人生死的法官,但是精神分裂。這些人都可說是事業上的贏家,但卻是生活方面的輸家。由此可見,許多人在學業、專業、職業或事業上成功,但並未獲得成功的人生,他們缺的是什麼?生活智慧!生命智慧!這恰是本書的靈魂。

目前政府及各級學校所強調的就業力或競爭力,其實多偏重生存或生計能力,較少涉及生活或生命智慧。但任何人都不會僅止於追求生存與生計,大家都希望經營一種幸福的生活,感受一種歡喜而有意義的人生,這就需要一些行善的法門、養心的策略和靈修的體驗。所以我很高興看到本書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把生存、生計、生活和生命的智慧加以匯通,堪稱四「生」有幸。

鏡頭回到一九七九年左右,一門「教學原理」的課,一群大學一、二年級左右的學生,一個年輕的教師。學生最注意聽講的時候,是教師每堂課的「小菜」時間;所謂「小菜」,就是充滿生活哲理的小故事與鼓勵自主學習的小策略,從打坐讀書、心理分析到禪宗公案無所不談;離題不遠,時間不長,但餘音繞樑。這位老師後來獻身輔導工作,退休後又獻身寫作,喜悅而飄逸的身影,始終融合著佛學、禪宗、心理學、教育學與豐富的實踐經驗。這群學生後來有人成為教師、成為學者、成為董事長、成為負責任的工作者或有承擔的領導者,還有一位有幸幫老師的這本書寫序,見證了一位人師長久的靈修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