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歷史學者的學思歷程
戴國煇以台灣史為原點,擴展其多面向的研究觸角──農業史、華僑史、近代中日關係史、日本現代化問題及戰後史。他的研究歷程,由農業研究至台灣近現代史、華僑史、近現代中日關係史,曾自道其研究途徑係自邊陲射向中心:原住民研究切入台灣史、中國史,華僑研究切入第三世界。戴國煇的研究領域在多年後的今日成了全世界關心的顯學。
◆《全集》精心籌備.歷時十年
《戴國煇全集》集戴國煇所有中日文著作,包括未結集、未發表之作,重新分類編排,並加新註。
◆華文出版史上,首部戴國煇所有日文著作全部中譯
《戴國煇全集》收錄戴國煇近700萬字論著,日文著作占三分之二,首次全部譯成中文,特邀專家學者翻譯及審校。
【日文審校群】
于乃明(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吳文星(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水福(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北文化中心主任)
林彩美(東京大學農業經濟碩士,曾任《戴國煇文集》主編)
邱振瑞(作家.日本思想文化研究者)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湯廷池(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野聲講座教授)
徐興慶(台灣大學日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書評】知識份子的歷史之眼
文◎陳淑美
◎時報週刊書評 NO.1731(2011.4.22-4.28)
台灣歷史學家戴國煇教授的著作《戴國煇全集》,於四月中旬正式發表。在風光新書會的背後,甚少人知道在數位當道、出版業不景氣的今日,全集的編纂,可能創下台灣以私人之力編纂全集的許多先例。包括:
一、卷數及字數的龐大:全集廿七冊,七百萬字,包括了史學與台灣、華僑與經濟、日本與亞洲、人物與歷史、文化與生活、書評與書序、採訪與對談,以及包括戴教授照片、年表、日記、目錄及索引等的「別卷」七大類。
二、這是以私人資源進行日文翻譯中文的個人全集。全集內容三分之二為日文,多數文字都要進行翻譯及審校,編輯過程動員近百位學者專家及譯者參與,雖有中研院價購梅苑書庫珍本的經費挹助,但比起以公家資源全力支持的作家文集(如楊逵全集),能有如此成果,實屬不易。
三、全集內容鉅細靡遺,除已成書的中日文專著外,還包括許多未刊及未結集稿,連演講與座談稿都不放過。編輯群花了大功夫,找出每一篇文章、座談等的原始刊處及年代,做到了當今很多書刊都難以做到的耐煩功力,是名實相符的「全」集,從中可理解戴國煇的思想全貌。
全集中,除大家熟知戴國煇專長的台灣史、農經、華僑等領域,值得注意的是戴教授生前從未面世的一些未刊稿,這些稿件未刊出,多半因為時代之故。比方戴國煇在1969年寫的〈當年台灣左翼如何看待霧社事件〉(收在《全集》第7冊),這篇寫在霧社事件四十週年的文章,是分析1930年代站在共產黨立場的人士所寫(比方台共蘇慕紅)對霧社事件的文獻排比而成,選擇的文獻都是當時被禁止發行的左翼刊物如《國際》、《太平洋勞動者》、《產業勞動時報》、《新台灣大眾時報》等,這篇文章配合《全集》第8冊收錄〈從《李家莊的變遷開始探討》─中國革命中的農民問題〉、〈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的旗手們〉等,這些左翼研究文章的出土,對台灣至今仍然很疏離的左翼研究應該有一定的補充。對認識生長於 1930年代的知識份子思維,也有一定的幫助。
戴國煇有傳統中國知識份子經世治用的理念,他晚年為李登輝延攬,任職總統府國安會諮詢委員,被批評為「晚節不保」,與他一生的政治認知悖離,但若詳閱全集,一篇訪談於1994年,由日本《每日新聞》評論委員土田真靖訪問戴教授未刊文章:〈論李登輝與台灣政局-土田訪戴國煇〉(《全集》26),很清楚可以發現,其時仍任職於國安會的戴教授對李登輝總統未站在台灣主體,反而與立場較右的司馬遼太郎「甜言蜜語」,感到十分困惑,他並以歷史脈絡分析李登輝的出身及閱讀,也分析其時李登輝面臨的台灣現狀。從此文看來,戴教授始終未失去知識份子的「歷史之眼」。
戴教授在2001年猝逝時,「沒有留下一句遺言,只留下書與文章」,為全集翻譯一半以上書稿的戴夫人林彩美女士表示,戴國煇生前最討厭說假話的人,「他對歷史人物的評斷,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書與資料可引據!」她希望「歷史還戴教授一個公道!」從《戴國煇全集》的內容,特別是來不及發表的未刊稿中,戴國煇評斷的歷史證言,就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