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胡椅」「胡床」傳進來,並被廣泛推廣及於一般百姓,成為家居生活設備必需品之前,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眠的,稍有錢的人才有「蒲團」可坐。而從事羊蓆編織手工藝者,相當於今日彈簧製造商一般,是一種非常高級與高所得的工作。古人的食物,來源多半靠自己耕作,衣服靠自己織,住靠自己用「土塊」或「茅草」--小竹、小木柱(或條)或石塊--堆疊或架起的鄙屋以住,以遮蔽風寒,行則靠兩條腿者多,騎馬則傷骷腰,坐轎則足易乏力。

  結果呢?天冷或一遇雨天,則腰腳重而難舉,痿躄酸軟無力,或腫脹腳氣,或足瘦削而萎縮,或潰爛燒脹不收口,或瘡疔癱疽痱疹而不癒,或腰融融如束五千個銅板,或膝踝癱瘓而不能屈伸……。原因在於坐草蓆或蒲團者,易下肢鬱血,血栓沉積。天冷則保暖不足,加上末稍血管血栓沉積而壞死、潰爛與發紫黑;潮溼則久坐溼地與卑下之地,地氣與水氣互相熏蒸,自毛孔滲入,溼熱互相悶搏,溼則蟲虺與狐屎、狐刺就多,傳染病就易流行。天熱則黴菌易繁生,久坐足易熱脹,體汗溼垢,或多走而卒入水,或多年不洗澡而生皮膚病與腫瘤癱疽久生不癒,或過食生冷而腹瀉、腹蠱脹……。

  因此,聖人之教化百姓,宰相之治理天下,首要工作就在於理陰陽,也就是明白訂下一套簡易能行的農民曆,指明雨、溼、熱、風、寒、暑、燥、火的可能發生時間,並教導如何攝食、養生、跌按、避邪氣而趨於健康。順法自然、調和陰陽,所謂陰陽調和五朝元,榮衛調和百病痊,二便利通萬病消……的古代名言,就指示我們養生的大原則。

  黃帝《內經》中就有一門學問,叫做運氣醫學,主要在於研究天氣變化、地理位置大移動、高低度的大變遷、人種或信仰、文化、飲食、風土民情之大改變或混雜……所帶給人類的疾病種類與治病方法的學問。在此中有明白的指出治病方法:除針、灸、燔、燒、跌、按之外,才是藥物;今日則相反,先藥物,再針灸、再跌……事實上,跌就是運動,按就是自我按摩,而按摩方法則有很多,手足的按與練氣的按都包括在內。至於呼吸吐納更為必備的配合方法。

  古人居住空間狹小,活動空間有限,因此除日常工作出外之餘,所有活動幾乎全在小小的房屋內的草蓆或蒲團上。在此有限的睡或坐墊上的運動,絕對不是今日的體操或舞蹈,或各種球類運動,而是仿如禪定、氣功、瑜伽、八段錦、十二段錦、擺手功……之類的運動。在運動中,求取心、身、靈的合一,所謂法自然、和於數術,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正氣旺,雖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也,邪安從干犯呢?不然的話,心浮氣躁,慾求無窮,貪財好色,能長壽者有幾稀?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兒,自黃帝《內經》以下,漢武梁祠石刻、馬王堆的文獻、一直到唐朝孫思邈的《千金方》,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都很明白的指出,尤其《諸病源候論》,每一病皆主用按、跌。華陀「五禽戲的動作仿動物而來,但動物的動作要在方圓頂多一個榻榻米或草蓆、蒲團範圍之內來作,一定是很細微精巧的運動,不是大開大闔的運動--如拳術。

  可惜五禽戲失傳了。怎麼辦?禮失求之野,參考當初居住環境與中國相仿,尤其到目前仍然維持幾千年不變的生活方式的印度、回民、藏民,如何在一個小坐毯上做運動。古代聖人教百姓健康強身的運動--蹻,一定與之相仿,否則如何能藉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呼吸吐納來養「正氣」,避邪氣,強身而袪疾呢?如何消除黎民力作之疲勞、營養不足、病蟲與病菌之感染而長壽呢?

  這也就是以前與未來所將大流行的一種運動--瑜伽,自黃帝以來教導人民,在小方毯中自我調養氣息、氣機、生機、肢體、臟器、血液循環、筋骨、肌肉、精神、意識與意志,養精、氣、神、魂、魄的方法。未來人口會愈來愈多,人與人的交流會更頻繁,人際關係會更緊張、焦慮,面對電腦、機械,仿如古代人少地廣一般,應如何於無聊之中,找出樂趣?應如何於呆板中,培養出生機?應如何無視於機器與輻射線的傷害,以求工作有樂趣而長壽?應如何消除因狹小的活動空間,久坐傷臀、腰、膝,並預防老化、老人癡呆、記憶力的減退、肢體乏力與肌肉萎縮的產生?

  「瑜伽」是古代聖人教導百姓的最佳強身、養生方法,也是未來人類最適當的東方式運動,真值得推廣與學習。



───(摘自《圖解瑜伽自然健康法》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