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之夢】的十二幕和九十場在表演區的不同空間和高度之中展開。每一位主要角色至少有兩位演員扮演(除了伯爵一角)。其中一位可以向觀眾說故事,同時另外一位(或兩位)可能正在搬演這個故事,或者靜靜的不斷環繞著觀眾。整個構想是賴聲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寫下很的靈感,融合了他多年來的許多旅行經驗、思考,以及在藏傳佛法方面的學習。在台灣首演的節目單之中,他如此形容那一次印度旅行的過程:

11/11/1999,印度菩提加耶
寫在原使始大綱手稿最後:「沒有光了。」

  我在印度菩提加耶,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參加一個為期十天的研習營。那一天下午,我帶著筆記本去繞塔,後來在著名的菩提樹附近找了一個位子,坐下,寫東西。去過菩提加耶的人都應該感受過那個佛塔的莊嚴與殊勝,下午的陽光讓佛塔變成發光體,旁邊的菩提樹也靜靜的散發著神祕的力量。我坐在一位出家人旁邊,他在唸經,不久之後,我另一邊的一位女士開始禮佛,我發現,我是那個範圍之內唯一在寫東西的人。

  我在紙上寫出這一段時間不斷在我腦子裏累積的一些人與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我把一張紙寫得密密麻麻的,寫到後來,沒有光了。我就在最後寫,「沒有光了。」

  這個故事已經被誤傳成這樣:柏克萊演出的副導演Michael Cheng前一陣跟我寫email時重複了這個故事,他以為的版本:我拿了一根蠟燭,到菩提加耶的菩提樹附近去寫大綱,寫到蠟燭燒光了,我就停筆了,在大綱上寫著:「沒有光了。」

  根據那次寫的大綱,《如夢之夢》首先在台灣國立藝術學院甄選演員,然後於二○○○年一月中旬舉行五天的密集即興創作排練。之後,賴聲川應邀回母校加州柏克萊大學客座,用一個月的時間以英文繼續發展,二○○○年二月二十三日開始四天的「工作坊」形式,用英文演出三個半小時的戲,涵蓋完整版的序幕、一、二、三幕以及部分六、七、八幕。觀眾坐在地上。

  二○○○年二月底,賴聲川回到台灣,繼續在藝術學院排練室以中文進行創作。過程中,曾先後向來台訪問的《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以及《僧侶與哲學家》作者馬修‧李嘉德Matthieu Ricard請教許多編劇上的細節。

  終於,經過四個多月不停的努力,《如夢之夢》完整版首演於二○○○年五月十八日和十九日(兩天演完全本),地點是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廳,語言是中文。一部超越文化,穿越時空的劇場史詩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