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3.gif (2789 個位元組)

 

為孩子說故事  文/李倩萍

  教孩子「哲學的思考方式」?這太嚴肅了吧?這個頂著哲學博士頭銜,卻喜歡給孩子說故事的教授頭殼沒壞去吧?初聞楊茂秀給孩子們開哲學課的人,似乎都有這樣的懷疑。

  「哲學」對一般成年人來說,都已經是個夠深奧的學問,而楊茂秀多年來想教給孩子的竟是「兒童哲學」!

  從讀研究所翻譯「哲學教室」刊登在兒福雜誌起,到創立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帶著一群媽媽們工作,楊茂秀從事「兒童哲學」的推展已歷經十八個寒暑(民八十三年),他之所以無悔地選擇「兒童哲學」這樣一條不為人知的路走,除了對孩子的喜愛以外,他兒時的一些不平經驗,也促使他想讓孩子學會更公正、客觀的思考。

  楊茂秀說,小時候他被大人制止吃嫩雞和雞爪,說吃了會撕書。他好奇地追問,父親才告訴他,嫩雞、雞爪都是大人喜歡的食物,才編出這些原因哄小孩,當時他就很不服氣;後來初中到農場去打工,他和大人一樣割草、整地,休息時大人閒坐聊天,卻差遣他到很遠的工寮去燒開水給大家喝。類似這種大人「欺侮」小孩的事,一直讓他耿耿於懷,同時也察覺到大人有時為了自己的方便,編出一套道理來哄孩子。

  為了讓孩子從小能深入這類生活、情感等問題的討論,楊茂秀藉由故事來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了解事情不是只有黑、白兩面,當立場、情境不同時,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而給予他們更多元、更客觀的思考空間。

  就是如此,楊茂秀帶領孩子們進入了哲學的世界。


培養表達與傾聽的能力

  對楊茂秀來說,說故事其實是件「大學問」,他的目的並不是要把故事說得多麼讓人心醉神迷,入耳難忘,而是要藉由故事,教會孩子一些「哲學的思考方式」。

  目前在輔大、師專授課的楊茂秀表示,學哲學的孩子經由討論過程,會學習到良好的表達,以及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

  喜歡開玩笑的楊茂秀,常常運用哲學辯證逗弄別人。他曾和一位老教授住在一起,早餐時,教授請他傳遞胡椒,他答應了,卻沒有動作;教授再三請求還是沒取得胡椒,不禁變臉問他原因,楊茂秀才無辜的說:「你沒說什麼時候拿給你啊!」

  像這種哲學上的精確,並不是楊教授要教給小孩的,他覺得兒童哲學應該像法律條文,必須要有相當寬鬆、抽象的程度,讓法官能將案例套放上去詮釋,同樣的,兒童哲學不但有其精確和不精確,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幽默地面對人生。

  楊茂秀最常舉的一個例子,是一位不聽話的小孩,他媽媽罰他面對湯罰站十分鐘;孩子聞著湯的香味,看著湯的色澤,益發的飢腸轆轆,就對自己說:「那麼好喝的湯,只有像我這麼了不起的孩子,才能面對它不喝,而且心裡還很快樂。」這種有別於酸葡萄心理的一種健康幽默,是兒童哲學希望帶給孩子的。

Back to Top

 

重視並整理個人經驗

  由於接觸孩子,也讓楊茂秀接觸到許多父母。他覺得台灣的父母親對養育兒女,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而拚命學習,卻不太看重自己的經驗,常想取得專家的認同。

  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和你處在相同情境裡,專家的意見也只是以經驗做基礎概括,來形成理論供人參考。楊教授表示,專家的理論不一定適合每個當事人的情境,所以專家說的「大話」,用來參考即可,重視並整理自己的經驗,對個人來說,也許更有幫助。

  讓孩子學會思考的方式,是兒童哲學推行的理念。……

Back to Top

 

教孩子從更多角度去思考事情

  楊茂秀自己對兒童哲學的影響有什麼看法呢?他說,這就像吃有營養的東西一樣,不會有明確的影響立即顯現。想了解兒童哲學,只有請你來試試看,自己做判斷。

  穿著中間開扣的中式粗布上衣,頂著一頭蓬鬆的鬈髮,粗笨牛皮鞋面的楊茂秀,乍見似是個土味十足的歐巴桑。

  這個頂著博士頭銜,卻不務正業跑去為孩子「說故事」的人,除了說故事、譯故事、寫故事外,也收集各國的文學作品,並像耶誕老公公似的把書背在背囊裡。

  也許下次,你在街頭碰到一個背綠色背包,穿著手製中國粗布衫的中年男士,與你擦肩而過,你不再會驚訝他的「怪異」,而覺得他──楊茂秀也是有點「道理」的。(本文原載於八十三年六月七日《中國時報》)

 

作家檔案〕〔作品一覽〕〔為孩子說故事〕〔我們教室有鬼〕〔皮皮少年時〕〔回作家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