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平凡,所以他很不平凡】
──與李約談宮城谷昌光,並淺釋其作品《重耳

黃驗/小說家,實學社總編輯
 

重耳,我們對這個人了解多少?  
對多數讀者而言,重耳就是晉文公,春秋時代五霸之一,我們對重耳的認識,多半停留在歷史課本或是《東周列國誌》上。  
至於,重耳曾經被放逐國外,在列國之間流浪了十九年,在書本上也不過只是一行字而已。 宮城谷昌光卻用了十三年的光陰,去追索重耳一生的故事。  
日前,我特地走訪《秦始皇大傳》作者李約先生,請他一敘閱讀《重耳》的心得,以及對宮城谷先生作品的感想。  
那一夜,我們相談甚歡,擇要記錄如后。

一項歷史再造的艱鉅工程

驗(以下簡稱):近年來,以撰寫中國上古歷史小說在日本文壇迅速崛起的宮城谷先生,不但作品一部接一部源源而出,而且屢屢得到各種大獎,中、韓文版也陸續出版,被大家廣為接受,好像在一夕之間,隱約地形成一股「宮城谷昌光熱」。您從事歷歷史小說創作多年,也讀了不少他的作品,您認為,宮城谷先生的作品最突出之處,以及值得我們引為「他山之石」的特點是什麼?

約(以下簡稱):他對題材的選擇非常與眾不同。至少我在目前讀到的中文譯本,《天空之舟》、《夏姬春秋》、《沉默之王》、《晏子》、《重耳》等,都透露了他「喜歡掌握關鍵時代和關鍵人物」的訊息。

黃:我們看到的,不都是以史實為「經」,人物為「緯」,編織起一連串的故事嗎?歷史小說本來就脫離不了這個形式和內容。

李:不全然是這麼表面的說法。他比許多歷史作家深刻。我認為,他不但在從事艱鉅的「歷史再造工程」,而且企圖詮釋那個時代「為什麼發生這件事?」、「如何發生?」,以及提供後人明白「為什麼原本可以避免,而最終卻不能避免?」或者換個角度說,因為這些不可避免的事發生了,而造就了新的時代。
宮城谷先生雖然沒有明說出來,但從他撰寫的題材特別對戰亂時代「情有所鍾」一事,可看出一些端倪。他讓讀者自動去思考故事背後負載的寓意。當然,每一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讀法和想法。

鮭魚的返鄉之夢

黃:請直接以《重耳》為例來說明,或許我們能更透徹地了解您的觀點。 

李:以《重耳》來說,宮城谷先生在引言中表示,他讀到重耳遭放逐而流浪十九年的經歷時,整個人被重耳吸引住了。十九年,多麼漫長的歲月!什麼樣的信念可以支持一個人經過十九年,仍像鮭魚一般,不肯放棄返鄉之夢?重耳有這麼偉大嗎?還是有更崇高的理由,或純粹是歷史的偶然與必然?只要這樣思索下去,「戲」就源源不斷湧上歷史的舞台了。
 宮城谷先生根據已知的史實,「定點」似的設定一個範疇,然後以作者對世事與人性的根本理解創造出合理的框架,再一一賦予人物與事件彼此間的圓融照應,讀者就這樣讀到重耳的完整故事。我要強調的是,宮城谷先生把重耳安置在我們沒有想到的位置上來觀照,這就很有意思了。

黃:能就這一點說得更清楚一些嗎?

李: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歷史地位極高,被歸諸於「明君」之列。宮城谷先生把重耳拉到「人」的地位去認識,在他筆下,重耳這位明君──這是我的理解──其實是源自他的「平凡」(但絕不是平庸)。
於是,我們發現重耳和我們完全一樣:也會好逸惡勞,喜歡安於現狀,很容易被環境左右。然而,重耳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他知道自己的限制。
 他既然常無定見,所以也沒有成見,他非常信賴那些跟隨他「出奔十九年」的家臣,尊重他們、感激他們、聽從他們,也包容他們。在家臣面前,他從不刻意表現出自己是什麼聖君,他是很謙恭的。這份感恩的尊崇之心,可說成就了他的一生事業。

黃:的確,那是比《東周列國誌》上刻劃得更深刻的重耳。在重耳的平凡和平淡中,反而見到他的真性情:寬容、信賴、友愛、尊崇,以及懂得自省。他從善如流,懂得分辨是非對錯,擇善而固執。

逆時尚、合人性的人格特質

李:春秋時代,正是面臨一切規範重組的階段。我們從重耳的祖父沃武公到他父親晉獻公(詭諸)統一晉國的過程,就清楚看到他們手段的殘暴和狠毒,一切唯「力」是尚。可是,在重耳的流浪生涯中,反而歷練出完全反潮流、反時尚的、一種快被遺忘卻又讓人無限思慕的人格特質:「守信崇義」。一般人若處在重耳的境遇中,恐怕早就沉淪於各種誘惑,陷落至無可救藥的地步了。

黃:我很同意您的見解,宮城谷先生不以「神」、不以「聖」,而以「人」的平等立場去解構重耳,反而使得讀者更易於親近重耳。他在重要關頭,總是能省思己非人是、幡然而悟,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很難。

李:所以,重耳之所以成為歷史上春秋五霸之一,由書中明顯的可以看出他的度量和胸襟。有了這種度量和胸襟,人材不會聚集,才會被他所用。因為只有在他領導下,人材才有自由揮灑的空間啊!
宮城谷先生的《重耳》,的確提供了我們不同的歷史視野與寫作角度。

(本文節選自《重耳》一書之雙邊對談,特此說明。)

 

 
>>>下一篇──天空之舟──小說伊尹
 

作家檔案作品一覽大事紀歷史現場對談宮城谷回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