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學習的人】 ──林蒼生、周浩正談《太公望》 |
|
![]() ★苦難與挫折的超昇★ 林:不知道你有沒有發覺到呂望有一種超乎常人的力量,他流亡到孤竹前,曾有四次以上掙扎於死亡之境;如此歷經苦痛的呂望,眼界自然比別人更高一籌,他似若具有一種未卜先知的預見力。 周浩正(以下簡稱周):我也在想這個問題,呂望在教阿咺與二虎武術時,其實透露出他超凡的心靈特質,阿咺學成武術時領悟到:呂望以自己的生命作賭注,他一直在思考勝利之道…… 林:以生命作賭注……苦難中的呂望,他的生命境界已提昇到平平靜靜過日子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地步,這恰好證實了尼采所說的「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周:人生的痛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不可抗拒的強大外力所造成的苦難,可能是天災,也有可能是人禍;另一種即是生活中的挫折。挫折對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呂望在步向對抗商王朝的路途中,曾遭遇多次失敗,他每每在遇到挫折時都會去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觀念,進一步提昇自己。挫折確實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成長。 ★全方位領導者的誕生★ 林:全書讓我最難忘的,是呂望拜洞中老人為師,在那裏過了兩年半與世隔絕生活。讀到這裡,我覺得自己塵心盡滌。通過山洞生活的試煉,呂望的觀念更加突破、劍術精進。一個真空──無任何外界干擾的學習環境,會讓人的學習能力增強。長久住在如此純潔的環境中,呂望曾起過遁世之念,他很想就此住下,遠離山下擾攘煩人的俗世,甚至,他覺得自己誓殺紂王的念頭,充滿了腥臭…… 周:但他最後終究離開了山洞,因為他仍然必須面對現實的世界。 林:安逸會使人沉湎現狀,以致停滯不前,這是作者特別想建立起他的「痛苦哲學」吧!呂望在立下推翻商王朝志向的同時,也朝著他的「領導者」之路邁進。他以鬼公、土公、周文王為領導家的典範;向土公的部下阿游學習戰法。不斷以他人,甚至以大自然為師……他是一個永恆的終生學習者,這是呂望的一大優點。 周:你說得對極了,我完全認同你的看法。 ★一部成長小說★ 林:翻開這本書之前,太公望那白髮蒼蒼,手拿釣竿、安坐於河畔釣魚的形象,一直固執地盤踞在我的腦海中,書中,呂望的年齡輕得讓人驚訝,從小說的開頭至結尾,他不過是由少年蛻變成青年而已。這年輕有活力的呂望形象,不僅吸引了書中所有人──周文王、武王、召公、箕子……的注意,也穿越了31個世紀的時空,攫取現代人目光的焦點。 周:他確是一代奇人,他大約活躍於西元前11世紀,並沒有留下確切的生卒年月,只有《詩經》、《史記》等書存留少許的記載,因而,讓人對這位「大時代的開創者」產生極大的好奇和想像,也給了作者較大自由度的創作空間。作者創造出一個全新的「青年呂望」,其實更符合傳說中,協助周武王覆滅商王朝的呂望形象,由《詩經.大明》中提到的「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可以為證,這句詩是描繪太公望於戰場上的英姿,因為唯有年輕氣盛的呂望,方能讓人有這種聯想。 林:的確是這樣。這本長達三冊的鉅著,有不少篇幅在刻畫呂望十五至二十歲的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苦難與挫折、思想的啟迪、以及智慧的增長。所以,也可視本書為「成長小說」,作者為我們寫出了呂望心智蛻變的全紀錄。 周:這是宮城谷昌光的創作特色,他的作品如《孟嘗君》、《重耳》、《晏子》、《介子推》以及即將出版的《呂不韋》,皆多著墨於主角的心智成長,在《太公望》中尤其明顯,;由於他刻意加重了成長過程的心靈轉折,讓我們與呂望一起走過「經一事,長一智」的人生歷程。 ★走出神話,創造不朽★ 林:是啊!我就是那深受震撼的讀者。 周(很開心的樣子):兵法家的呂望、具備預見力的呂望,這位傳說中文韜武略兼備的偉大人物,作者把他從神話中解放出來,落實到人性的國度,成為形象鮮活、性格明朗、閱歷超凡的青年呂望。引一句蘇國的盲眼史官磊老,初遇他的感覺:「呂望的形象巨大得無法納入心中」,也以此句作為我對呂望的評價。 (本文節選自《太公望》之雙邊會談,原文由江侑蓮整理。) |
|
>>>下一篇──〈重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