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下午茶  打開一本書
     
 


繪本下午茶

有五位媽媽,她們因為同樣愛孩子、愛說故事,
更愛和孩子一起共讀,
所以組成了一個叫「蒲公英工作坊」,
彼此分享心得和經驗。
她們輕快、歡樂,
讓每一次的讀書聚會都像是
置身麗日和風下的Tea Time,
邀請每一個人也來發現繪本的精彩。
   
  列席人: 林寶鳳、葉青味、郭雪貞、林秀玲、蔡淑

好一個餿主意

貼近生活的故事

寶鳳:這是一本好玩又有趣的繪本。

  故事開始於一個苦命人因為家中人口眾多使得房子擁擠不堪,去求助於智者- - 雷比先生。希望藉助雷比的幫忙,能讓家中的生活空間有所改變。而這聰明的雷比先生想出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點子。

  第一次他叫苦命人將幾隻母雞、一隻公雞、一隻鵝放到房子裡和它他們一起住。每次當我說到這裡時,小孩的反應就是這怎麼是好主意呢?接下來當雷比告訴苦命人再將山羊、牛放進房子裡時,小孩除了驚呼外,還說雷比一定不是智者,是個很笨的人。但到故事最後雷比先生叫苦命人把所有的動物趕出屋外,小孩都鬆了一口氣。

  在最後一頁苦命人對雷比說:親愛的雷比神仙,你把我的生活轉變的這般美滿,現在我知道,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住在一間屋子裡,原來是那麼寧靜、寬敞又安全。我是多麼快樂呀!

  當我說完故事時,年紀比較大的小孩說其實空間並沒有改變,雷比只是把最壞的情況讓苦命人嚐試後,經過比較知道了以前的日子並沒有多不好,所以要安於現狀,知足就會快樂。因為雖然這是一個餿主意,不過倒是解決了苦命人的難題。而年紀較小的孩子卻是隨著故事的進行,將自己投入劇情中,他們不去想那麼多的不合理,只要問題解決就可以了,他們只是享受在故事罷了。

  對於這樣的故事題材因為是取自於民間,所以讓人感覺很平實、貼近生活,更是趣味橫生,使人會一看再看。這也是能流傳至今的緣故吧!

什麼叫做餿?

秀玲:那一天我走進二年四班教室,對小朋友說,今天故事媽媽要講的故事是「好一個餿主意」,馬上就有小朋友舉手問,什麼是「餿主意」,於是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餿」這個字,順便問他們,聽過餿水嗎?他們回答是壞掉的東西,給豬吃的,我接著問那麼餿主意是什麼?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壞主意,不好的主意。

  在說故事中,小朋友隨著貧窮的農夫去請教雷比先生,如何解決房子太小,人太多擁擠的困境;而雷比卻要農夫把雞、鴨、鵝、牛、羊等牲畜陸陸續續地放到屋子裡時,小朋友一直問為什麼?那不是更擠了嗎?我說對啊!

  故事結束前,雷比要農夫將所有的牲畜放出屋外;農夫一家人終於可以睡一個安祥,舒適的覺,而且農夫還悟出,只要全家人在一起,住在一間屋子裡,是多麼快樂幸福呀!

  說完故事。我問小朋友,房子變大了嗎,為什麼農夫會感覺幸福快樂呢?小朋友回答沒有,只是感覺房子變大了,我問為什麼?他說:「本來住 9 個人,已經很擠了,雷比又叫農夫放雞鴨鵝等牲畜到屋子裡就變成 13 個,那時感覺更擠,所以當雷比要農夫把牲畜放出去時,就覺得房子變大起來了。」要比較以後才知道,原來還有更擠的時候。

  小朋友把剛學會對數字的概念,套到故事中去感受,比較擁擠的程度;感覺真好,他們對故事的解讀方式,往往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

展現不怨天性格

雪貞:在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個貧窮的苦命人,他跟他的母親、妻子和 6 個小孩,住在只有一個房間的小屋裡,因為實在太擠了,屋子裡總是充滿了哭聲和吵鬧,這個貧窮苦命的人就去向一個名叫「雷比」的人請教......。

  這是一則猶太人的故事。在一次活動中,看見一群年齡參差不齊的小朋友,用演的方式呈現這個故事,一直到現在,這個故事仍深深的留在我的生活印象中。那次的演出小朋友將猶太人的特質,如憨厚、滑稽、反應遲鈍運氣很差,可是卻從不怨天尤人,表現得淋漓盡致。藉由故事的展現,小朋友們把整個故事的架構,詳細並且以趣味性的呈現,個個樂在其中,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故事我曾經在學校說給孩子們聽,可是他們都認為簡直不可思議,屋子已經夠小,人住都有問題了居然還把牲畜帶進屋裡,豈不是更擠!本來只有小孩們的哭喊吵鬧聲,現在除了雞、鵝、老山羊、牛的吵雜聲之外,還造成生活中的很多的混亂和不便。

  故事進行到這裡的時候孩子們開始擔憂地說:「太擠了啦!根本就住不下了。」直到故事的最後,「雷比」先生要貧窮的苦命人將所有的動物都放出去時,有好幾個孩子漸漸露出釋懷的笑容還說:「這樣房子就不會太擠了,而且會變得很大。」孩子們將內心所感受的很清楚地表達出來。

  故事就是這樣有趣可愛,孩子們的心境會隨著內容的高低起伏,很快地做不同轉換,在將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的經驗加進來,這就是故事的魅力和樂趣!

貧窮≠苦命

青味:這是一則猶太人的故事,它給我的感覺很特別,這種意想不到的餿主意,能觸動聽眾們會心一笑可貴,是我最喜歡的題材了。

  有一回我在二年級班上講這則故事,提到這位非常貧窮的苦命人,一家 9 口只能擠在只有一間房間的屋子裡,小朋友提出問題,討論結果是貧窮≠苦命。我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引發我改變說故事的方式,用演的。

  我邀請同學上台扮演故事裡的角色,以教室的講台當苦命人的家。除了演苦命人可因劇情而離開外,其他的角色都得守在講台直到故事結束。小朋友開始感受空間的大小。剛開始還可以走動,慢慢動作大起來就有聲音出來、聊天吵嘴、動起手來,苦命人受不了啦!於是去請教智者雷比想辦法,因為他們家實在太窄啦。雷比竟教他把牲畜都放進屋裡!天啊!就這樣又請同學扮演雞、鵝、羊、牛加進講台裡。

  於是雞毛、鵝毛亂飛,老山羊用角去頂人,牛的 4 只大腳把人擠出講台,一時間,唉聲連連,亂成一團。班上同學都笑出聲來,開始評論,那有這麼笨的人,不可能啦,白癡,還有同學說房子準壞掉!慘了!有人會受傷。這時故事進行到雷比又叫苦命人回去把牲畜都放出來,大家才鬆一口氣。這時扮演家人的 9 位同學幾乎同聲叫了出來,哇!好多了,連班上的同學也都覺得屋子真的變大了!同學們互看了對方,也都笑出聲了呢!

  這種淚中帶笑的題材!讓孩子親自體驗一下,其實效果很好。每一位同學都能感受到劇中的哲理而深思。

培養使用不同字彙

蔡淑:這是一則猶太人的故事,故事中充分展現了猶太民族雖貧窮卻善良、樂天知命的特性。

  「貧窮人希望住的地方不再擁擠,去向聰明的雷比先生請益,並遵照雷比先生的指示,最後解決了問題。」當我這樣說出這本書的大意時,有的孩子不同意,他們說:「雷比先生並不聰明,他出的是餿主意。」

  我問:「那麼問題為什麼會解決了呢?」

  他們說:「是貧窮人的心裡作用,屋子並沒有變大。」

  「是嗎?那貧窮人為什麼心情會改變呢?」

  「是因為他把很多動物牽到屋子裡,再把牠們趕出去,造成的空間錯覺。」

  很好,這群高年級的孩子會使用「空間錯覺」這樣的字彙了,我就用這個字彙來和他們討論好了:「什麼是空間錯覺?」孩子們舉了一些例子:「同樣一個房間,東西堆很多就顯得比較小」、「自己一個人在教室裡,覺得教室特別大」、「很吵的時候感覺空間比較小」、「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覺得空間特別小」、「從很吵的地方進入安靜的地方,覺得空間變大了」

  很好,我再問:「那麼是誰幫助貧窮人產生空間錯覺,讓他覺得問題得到解決?」

  「雷比先生」孩子們回答

  「那雷比先生的主意算不算是一個餿主意呢?」

  孩子們以微笑來回答我,我很想問問所有看過這本書的人,雷比先生的主意真的是一個餿主意嗎?

  如果你是聰明的雷比先生,對於苦命人的難題,你會有怎樣的好主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