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下午茶  打開一本書
     
 


打開一本書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是一趟發現之旅,在這裡,
讓我們一起分享共讀的驚喜。


沒大沒小/胡玉立

  這個年代的父母親多半幼年時期沒有繪本相伴,也多半是隨著孩子的誕生,開始接觸繪本;我就是這麼一個典型的案例。在挑選繪本的漫漫路途上,我從花大筆錢買套書當冤大頭,到現在不輕易出手,其間投入的金錢乃至選書失敗的血淚,說感人肺腑略嫌太過,但仍有為之一書的價值。

  尤其,挑繪本挑到後來,發現這種種歷程涉及到的,其實是閱讀的自我定位問題,就覺得繪本真箇是不宜小覤。

  剛開始, 我為了孩子選繪本。在套書業務人員的鎖定下,因著希望為孩子選擇最好的、畢其功於一役的急切心情,幾千幾萬元的套書在偷偷摸摸瞞著老公的情況下狠心下手。然而,「大豐收」的快感,很快隨著孩子有興趣的就只那幾本而煙消雲散。仔細玩味套書中的繪本,有的的確精彩,有的卻全然不合胃口。

  後來,我自己上場,衝鋒陷陣於書市當中,卻被排山倒海而來的繪本搞得慌亂失措。倒底什麼才是「對小孩好」的繪本?我該讓沒學過英文的孩子聽英文繪本嗎?如果我買下這本書,會不會孩子只看了一眼就不想看了?那不是很浪費嗎?我買的書倒底值不值得?

  為了對準小孩脾胃,我改採游擊戰術,帶小孩上書店挑書。即便我確定她是個愛看書愛聽故事的小孩,卻很尷尬的發現,她只愛在書店尋找公主王子的貼紙,要不然專門找些家中罕見的漫畫啃食。我總不能每回上書店都要順遂她想要貼紙漫畫的心願。到最後,選書的責任仍然落到我的頭上。

  還好,在選書的孤獨旅途中,我遇見了「大手牽小手」「沒大沒小」系列繪本策劃人、小大讀書會創始人林真美。她打破了我為孩子選繪本的成見,讓我領悟到自己對「二讀繪本」、「三讀繪本」的需要,我為孩子選書的視野也頓時寬廣了起來。

  繪本,不是兒童專屬,能夠感動大人的繪本,同樣也可能感動孩子,反之亦然,惟一的差別可能只在於:大人的感動往往得在放下許多包袱或撕下自我防衛的面具之後才能得見。

    當我在閱讀「沒大沒小」第一輯裡的《狐狸》時,我不僅震懾於圖象呈現出的人性黑暗,更為文字裡行走的愛恨與背叛而唏噓垂淚。《窗外》,則讓我深刻感受到看似淡漠的文字,在圖象的劇烈表現下,可以顯現出來如此豐富的層次感,一遍一遍重讀,都可能有新的體認。

  我的孩子能不能接受這些書?我並不太擔心。總有一天,她會懂得。就算那理解的一天最後還是沒能出現,也無所謂,因為,我是為我自己選了這些書。閱讀這檔子事,即便是繪本,也是挺私人的。孩子愛看什麼書,也只能靠她自己感應。

  林真美最近在遠流出版了「沒大沒小」第二輯,算算,距離第一輯「沒大沒小」2003年出版時間,已相隔兩年多,但好書的流傳是沒有時間和年齡限制的,尤其當這些書的讀者可以是小孩也可以是大人的時候。為選書傷腦筋的父母,或許可以想想,是可以為自己、「順便」為孩子選書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