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下午茶  打開一本書
     
 


打開一本書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是一趟發現之旅,在這裡,
讓我們一起分享共讀的驚喜。


為兒童譯寫/胡玉立

  最近正值「安徒生熱」,各家書店擺出的安徒生出版品「陣仗」,令人嘆為觀止。這門安徒生顯學所涵括的意義以及其衍生的各種現象,頗值得有興趣的人細細探究。但身為經常為稚齡孩子朗讀的母親,特別留意到的是由兒童文學家林良全新譯寫的幾本安徒生童話繪本,還有附在上頭的幾句林良的話:

  「我譯寫安徒生的故事時,把它寫成說故事的腳本,不論是聽故事的孩子還是自己閱讀的孩子,都可以順著念下去,不需絞盡腦汁,同時會覺得這樣的文字配合圖畫非常可親。」「在譯寫時要讓故事的主幹能流暢地進行,敘述不要中斷,這樣才能符合孩子聽故事的興趣與閱讀故事的興趣。」

  高齡八十二歲的林良老爺爺這兩段話再淺顯不過,卻未必是新生代兒童文學創作者和譯者的中心思想。為兒童寫作,不就是應該讓「聽故事的孩子和自己閱讀的孩子,可以很順的念下去」嗎?君不見無數個可愛的孩子在自己閱讀時,都是試著逐句唸出來給自己聽?可是,隨手翻閱坊間的眾多繪本,無法順著念下去的,比比皆是。

  例如,未能顧及中文人稱代名詞無法以聲音分辨性別,動輒「他」或「她」或「它」的出現,造成說故事者傳遞故事的困擾;又例如,不顧故事情節的連貫及口語化,堅持在每個語句後都加上「某某人說」……等等。而這些都還只是最基本的譯寫要求。如果,要符合林良先生在他「淺語的藝術」一書中,提及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的工作信條「信」、「達」、「得體(生動)」,合格者更是寥寥可數了。

  台灣的繪本出版還有一大問題在於,大人們習於以「教化」角度將兒童文學「功能化」,以至於在國外的好書到了台灣,內容被刻意「譯寫」成符合「教化目的」。例如,擔心「大便」兩字太難聽,隨手改成「嗯嗯」;害怕孩子看了書之後學會「以牙還牙」,逕自將結尾改成「知恩感恩」。如果,原作者得知自己的作品到了台灣被譯寫得體無完膚,不知還會不會願意再將心血交給這樣的譯者或出版者?

  翻譯,絕對是一門專業。如何讓一本好書儘可能的以原貌示人,每個出版環節都有極大的責任,而翻譯的好壞,是影響出版上游水質清澈與否的關鍵。

  事實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繪本讀者痛恨「套書不解套」而且理當抗議「套書不解套」的主因;畢竟,絕大多數人自己缺乏翻譯原文書的專業,想要真實無慮的親近一本好書,乃至陪孩子好好共讀一本書,必須仰賴專業的協助。然而,眼見好書搭配好的翻譯、成了好的兒童文學出版品,最後卻閉鎖在不得拆賣的套書裡,成為稀有且昂貴的貴族化商品,這樣的結果,究竟誰得了好處?

附註

《安徒生故事全集》,葉君健譯,遠流出版

《人魚公主》、《野天鵝》,林良譯寫,格林出版

《淺語的藝術》,林良著,國語日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