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下午茶  打開一本書
     
 


打開一本書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是一趟發現之旅,在這裡,
讓我們一起分享共讀的驚喜。


從輸入到輸出/胡玉立

   孩子到了愛看自然科學書的閱讀新階段,家裡除了原有的故事性繪本之外,開始又多了不少談身體構造、談生物百態等等的書籍。四處尋尋覓覓之下,很難不注意到:為學齡前兒童出版的自然科學圖畫書,泰半是自國外進口。最近,更覺得有一股自然科學類的「繪本韓流」,猛地撲面襲來;似乎在不經意之間,台灣的繪本界也從「哈日」接著「哈韓」起來。

  例如遠流出版的《從頭到腳》書系,以漫晝與繪本結合的模式,為學齡前孩子推出所謂的第一套人體構造繪本,即是出自韓國;而三采文化更是以排山倒海之勢,將各式各樣的韓國兒童自然科普翻譯書以漫畫或圖文書方式,大量散佈在眾人眼前,叫人嘆為觀止!

  一度,曾經出現吊詭的現象是,這些或姓李或姓韓或姓申的韓籍作者,在其作品剛被引入台灣時,乍看之下還無法立即辨識出是韓國人,有的要一直翻到版權頁才能從英文讀出原版出自韓國。現在,韓系繪本入境台灣,已較少躲藏身分,因為他們往往有著各式獎項的光環加身。

  許是為了增強這些自然科普書的權威感,出版社請台灣的專家背書或強調由學者審訂,似已成韓國自然科普書輸入台灣的必要手續;但在台灣專家學者「認證」的背後,一股莫名的傷感卻隱隱然浮現—— 韓國和台灣同樣都是透過日系及歐美系的繪本:大量輸入,為什麼韓國現在就能作到大量向外輸出?

  從繪本發展的歷史來看,英國繪本早了台灣一百年,美國早了台灣約五、六十年,日本早了台灣廿年。台灣大約是在一九七五年開始引進繪本產物,但走了近廿年的路下來,固然繪本閱讀熱潮澎湃,但本土創作仍然還在起步階段;許多有心人投入了心血,卻往往只似牆上的一抹蚊子血,莫名的陣亡,更不要提向外輸出這檔子事。放眼望去,大概只有幾米的成人繪本成功生存並持續走向國際市場;童書部分,賴馬的作品可能是另一罕見正向外輸出的案例。

  問題是:為什麼韓國能呢?

  不久前一則由星報記者李怡芸撰寫的新聞報導即很明白的指出,韓國在近10年有計畫地將圖文書、繪本視為重點培植項目,從10年前就開始積極培訓插畫家,官方的力量和企業的支持,使得繪本、插畫與影視結合的作法得以實現,更可看出傾全力扶植的用心。

  事實上,只要看一看遠流《從頭到腳》書系的一長串得獎名稱,或許就可以感受到台韓繪本的差異了;它的得獎獎項包括:韓國兒童圖書研究會最佳圖書獎、出版文化協會優秀圖書獎、國家科學技術部最佳科學圖書獎、電子出版協會優秀電子書獎,一套自然科學圖畫書可以有獲得這麼多不同向面獎項的青睞,所彰顯的恐怕不只是這套書而已,它同時也讓人看到了韓國官方是多麼重視和鼓勵童書的出版,更何況韓國的童書出版獎項還不只這些呢。

  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的政府有心於鼓勵親子閱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看到包括繪本創作者和各個出版環節的生產者,有更多的機會受到實質和精神上的鼓舞;到那個時候,或許才能看得到台灣繪本從輸入走向輸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