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本書
|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是一趟發現之旅,在這裡, 讓我們一起分享共讀的驚喜。
|
來點我們的神話和傳說吧/胡玉立
錯亂的認同
10月底走在繁忙的台北街頭,嘴套獠牙、身著黑紅色披風的小孩子,一個個歡天喜地的走過我的身邊,這一群那一群,穿梭在店家之間,朗誦出口的是背好的長串英文,戲鬧間,夾帶著幾許生硬。
身為大人的我,一時之間,適應上出了點差錯,總覺得好像站錯了位置,走錯了時空,不知手腳雙眼該如何擺放。「究竟是我有問題,還是他們有問題,還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我不禁這麼狐疑著。
隨著類似情境的強迫上演,認同的錯亂感,無法逃避的浮了上來。我們的孩子到底接收了什麼?他們了不了解這是誰的萬聖節?還有,那是誰的聖誕節?他們知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裡也有一個鬼節叫中元節,中國傳統裡的鬼可也真夠他們瞧的?還有,他們知不知道誰是夸父?誰是女媧?誰是嫦娥?誰是牛郎織女?聽過花木蘭沒有?還是,他們腦海裡的花木蘭,都是迪士尼卡通版?
舞動的白蛇
最近,作家蔣勳出了《舞動白蛇傳》(遠流出版)這本書,優美靈動地敘述著白蛇和許仙的故事,引經據典論白蛇傳,兒時的記憶就這麼被愉快的勾起;古老的中國神話曾經帶領我馳騁在想像的荒野,讓我震懾於大自然的原始神秘力量,民間傳說故事驅使我更深入領悟傳統文化的點點滴滴。怪力亂神之於我,是一次次奇妙而華麗的幼年探險。
回頭看看身邊的小孩子,他們的童年記憶領域早早被公主王子和暴烈的恐龍給攻陷了,耶誕老人蜘蛛人超人睡美人是他們認同的對象,難不成這就是台灣所謂的國際化?四海一家?
可是人家歐美國家,可有著希臘羅馬神話故事滋養孩子的想像世界,日本的兒童繪本更是處處找得到「二話」「再話」的民間傳說;文化的根基,民族的情感,就是這麼潛移默化奠定下來的吧!
靈感的泉源
不久前,曾在台北旁聽過幾場有關童書創作的研討活動,一些有創作意願的人很清純的詢問:「要怎樣才能找到靈感?」一些自認有繪畫天份的人,則感嘆找不到可以激盪出火花的文字。本土的繪本創作,似乎瓶頸多多。
或許,但凡有心從事創作的文字工作者或圖像工作者,都應該轉過身來回頭瞭望,浩瀚的兒童文學宇宙正是從神話和傳說發源出來的,那片荒蕪的曠野,蘊藏著無限的靈感泉源。
如果,西洋鬼和耶誕老人是台灣兒童可以開懷擁抱的對象,那麼,夸父追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和嫦娥奔月,必然也會是他們樂於傾心的故事;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好的繪本、好的故事,和願意為孩子傳誦這些故事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