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本書
|
和孩子共讀一本書,是一趟發現之旅,在這裡, 讓我們一起分享共讀的驚喜。
|
當狼與羊相遇/凌拂
一個《暴風雨的夜晚》,在漆黑的小屋中,狼與羊相遇,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當我只是聽到這個故事的片斷,心中還在捕風捉影的時候,就充滿了想說與人聽的衝動。
書出來了,真的讀完,狼與羊相遇在《暴風雨的夜晚》,果然是一個精心安排,充滿了創造性與發展性的故事。
我在教室裡讀這個故事給孩子們聽,情境推演,故事關鍵,每一個險境都在孩子們凝神張嘴的呼嘆中彈跳開來。當狼與羊相遇,會是怎樣?在可能與不可能的兩端,故事順著鋼索,在電線走火的邊沿,極盡挑逗,張力十足的拉扯著讀者的心。高峰迭起,情境總在危險邊緣層層推轉。《暴風雨的夜晚》,山上一棟烏漆抹黑的小屋裡,狼與羊的對話,眼見就要穿透真相,但是瞬息擦身而過,峰迴路轉,情節又別起蹊徑。
小屋裡的狼與羊,不是沒有警覺,但是落在黑暗的屏障裡少了設防,對話的兩造又渾然不覺說話與受話間的落差,雙方皆有自以為是的解讀,不甚究竟,又各有各的大意,加上多次順理成章的巧合,合情合理的促成了一場雞同鴨講的陰錯陽差,造成了這個故事的情節在誤解的交錯中逗趣的發展。黑暗裡的狼與羊安全不已,但又驚險萬分,一峰之後又有一峰,每一個轉機之前彷彿都是絕境。
當我在教室裡讀完這個故事的第一冊,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認為我是有意在賣關子,搶著要知道結局。狼到底會不會吃羊,狼和羊有可能成為朋友嗎?這套書共有六冊,在沒有出齊,無法預知結局的情形下,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情節,一時孩子都成了這個故事的創作者,論點紛紛不吐不快。關於狼與羊,每個孩子手裡都有一個自己的版本。而後,你想當狼還是當羊?你會抗拒誘惑還是犧牲友誼?可能的發展,未解的懸疑,挑逗著孩子們參與創作編故事的能力,是否也考驗著每個人的本性與道德指數?
*友誼與誘惑*
這個故事可大可小,適合所有的人參與情境推演。政治、人際、社會、性別、愛情,到處都有扮演著狼與羊的角色,比起這許多複雜,孩子單純多了。
我碰到的第一個定準下斷言的小男孩,一臉機伶,兩眼骨碌骨碌一口咬定:「我要當狼,不要當羊。當狼才可以選擇。」精準裡還不忘調皮的說:「吃羊肉爐唷!嘻嘻!」
對孩子來說,世界是單純的,大半而言,無論低、中、高年級的孩子,都願意選擇友誼,也認為在漆黑的小屋裡有那樣美好的經驗,友誼一定可以維持下去的。沒有經過飢餓的掙扎與考驗,這是我們道德教育表面上的勝利,可是我認為他們的單純是對的,畢竟這是世界得以運作下去的動力與理由。孩子的世界肯定、明確,最令人反思的是低年級的小女生這樣說:
如果我是羊,我不會怕狼,因為我們是黑夜裡的朋友。我會問牠:「你的腳還痛嗎?需不需要擦藥?」我相信牠不會吃我,因為善有善報,我也相信牠是一隻善良的狼,不會惡毒。
真是單純的無染。另一個持相同看法的也是小女生。她這樣說:
如果我是狼,我會犧牲食物,因為我不可以這麼自私,不能因為食物就放棄友誼,這樣誰要跟你做朋友。如果我是羊,我會很有禮貌跟狼輕聲細語的講話,因為別人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而男生女生天性果然是有別的,小男生對良善的主張雖也薄弱,可是至少不是那麼一廂情願,是一番義正辭嚴爭取來的。小男生的說法是:
狼說:「沒想到,昨天,暴風雨的朋友,居然是羊啊!真是意外。」說完狼就流了一大桶口水呢!
羊就說:「慢著,你忘了我們小時候的情形那麼像,你居然還想吃我,你真是一隻不守信用的狼啊!」
狼想一想,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就沒有吃掉小羊。
兩造分明,這真是一隻可以理喻的狼,也真是一個有道理的小孩,希望我們的世界也是個通情達理的世界。而另一個小男生認為友誼會繼續發展下去,持的則是爆笑觀點:
狼看到羊,羊看到狼都嚇了一跳。結果羊問狼說:「你要吃我嗎?」狼說:「不要。因為我家吃素不吃肉。」
這得靠僥倖,夠噴飯了。也所以低年級的小孩從對話中整理出來的結論是:
從此,兩個陰陽不同的動物,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一如王子和公主結婚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狼和羊一樣是孩子的童話世界,小孩的天真,世道離他們遠得很。
*食性與角色*
中年級的小孩或許有更為擴展的人際關係,所以在對話中也更顯露出互動的社會性。四年級的孩子在故事中加了成人的角色。當狼與羊見面,經過一番內在的交戰與掙扎,已經互相調適,安然接納了不一樣的朋友,但回到家可不是那麼回事。
小羊的媽媽說:「危險呀!危險呀!」回到綿綿山,小羊立刻被媽媽臭罵一頓:「死小羊,你怎麼這麼大膽,居然敢和狼在一起,你不怕這隻臭東西把你吃了,真是不知死活耶!為了避免這樣,罰你只能待在綿綿山,永遠不准出去。」
就在這時候,狼媽媽也在怒吼:「笨東西!笨東西!這麼好的機會竟然不會把握。」從此,狼和羊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了。
*主宰與恐懼*
世界不可能單純,所以在角色對話中,有孩子既不願扮演羊,也不願扮演狼。因為當羊,要背負著萬一狼負義時的驚險;當狼則時時要面對羊的誘惑。所以在創作故事的時候,四年級的男生則從永遠不會見面的角度設計──
當狼和羊正要見面的時候,突然獵人出現,情急下一起衝到小屋裡,又是一片漆黑,誰也看不清誰。但是羊說「暴風雨的夜晚」,狼也說「暴風雨的夜晚」,相約的朋友一直待到天黑,暗冥裡各自回家,彼此都覺得大概老天認為他們不該見面。
儘管如此,這樣設計的四年級男生,還是特別加了附註,他認為最後誘惑會勝利,因為那是本性,在本性之下,友誼是禁不起考驗的。因為這樣,所以也有人努力想當狼,當狼去克服誘惑,維持友誼。當羊呢?當羊則努力去說服狼。二者都是從挑戰的角度,但羊的說服力顯然是不可靠的,這比狼說服自己還要困難得多。這時候,一個小四的女生提出一個想法,她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當狼。因為我在《妹妹狐變色》這本書裡,看到有狼菩薩,鹿魔鬼的說法,也就是說狼和同類彼此廝殺時,同伴一求饒,就會停止,但草食動物則不會,輸的一方只能逃。」這是第一次拋開強弱對比的角色,孩子另有選擇看事情。
而高年級呢?高年級有其更社會化的一面,角度之一是──
如果我是狼的話,有可能會不顧友情吧!因為好好的一餐在眼前,怎麼可能會放過呢?
角度二,更甚而有之的是──
如果我是羊,我會對狼說,既然你們喜歡吃我們,那你吃沒關係,只要不吃我就好了,我們永遠都是朋友,有什麼困難都要互相幫助。
這是最好笑的精明,說的是孩子話,處在一個不清不楚的玻璃罩裡。會這樣說,還真不是勇敢,站在盲點裡,見前不見後,針對這個觀點對話的時候,大家逗趣的編著沒有壓力的故事,這個說法很快的就潰散,傾圮成廢墟了。
同樣是男生,角度三端的是另一種虛榮與就義──
我覺得狼和羊互相有這樣的朋友一定很刺激,如果我是狼,就算我一開始就知道那是最好吃的食物,也不可以吃他,因為那有可能改變我狼的一生。
而如果我是羊,有那麼一個狼朋友,就沒有人敢欺負我,真是帥呆了。因為是最要好的朋友,即使被狼吃掉也不後悔,在所不惜啊!
關於這個觀點,我的一個朋友倒是有這樣的經驗。她長期在狼的身邊扮演著羊的角色,她說願意扮演羊不是信任狼,而是信任自己,信任自己有面對狼的能力,因為這樣,被吃掉也不必後悔,因為已經有了這樣的準備。
重要的是,最後真的因為這樣,狼偃旗息鼓,與之相安了下來。別說不可能,不可能是因為我們多半不夠邪惡,也不夠赤子。
*一旦拋開了對立*
種種對話之後,高年級的女生創造了一個這樣的續篇。
這一日天剛亮,小狼和小羊都很期待中午的約會。小羊踢踢踏踏的往昨晚的小屋走去,小狼也拄著柺杖,ㄎㄧ ㄎㄜ ㄎㄧ ㄎㄜ的前往昨夜的小屋。當小羊到達小屋時,小狼也到了。
「暴風雨的夜晚!」小羊與小狼異口同聲的說出了那個密碼。
小羊和小狼看著對方,愣了好一會兒。小羊回過神,扭頭就要逃,小狼回過神,丟下柺杖就要追,就在這個時候,小羊停下腳步問:「昨天扭傷腳的就是你嗎?」小狼也停下腳步問:「昨天那個在小屋裡的就是你嗎?」不知道為什麼小羊不再害怕,牠緩緩的走向小狼,冒出一句話:「我們可以成為朋友嗎?」小狼也不想追小羊了,可是腦中浮出媽媽的話:「看到羊兒就要獵捕。」同一個時間,牠的腦中也浮現昨天夜裡的情境,小狼的內心不斷的掙扎著,最後牠點了點頭。
小羊從籃子裡抓了一大把青草,遞給小狼,小狼傻傻的接過那把青草,呆呆的望著。小羊又抓了一把青草往嘴裡塞,小狼學著小羊把青草塞進嘴裡,牠突然發現青草也一樣美味可口。從那時候起,小狼就下定決心不再吃肉,因為那把青草,小狼改變了自己;因為那把青草,化解狼與羊長年的怨恨;因為那把青草,見證了小狼與小羊的友情!
不同年紀的孩子,有不同的解讀與想法,經過對話相互激發,整合強弱與性別、食性與角色、主宰與恐懼、友誼與誘惑。單純的善良,小孩傾向維持友誼,食物可以再找的居多,因為破壞的友誼難再恢復。這麼沉穩的說法,聽起來彷彿是個很老的生命。故事是有意複雜,生命是無意也複雜,高年級的女孩統整出一個這樣的續篇,即使思考過的還是需要經過試煉方且為真,但成長的過程中,總好過來不及思考就措手不及吧!
這系列故事我看了已出的三冊,孩子則只聽了一冊。當我看到第二冊,羊和狼見面脖子上都帶了便當,其實我們在說完第一冊之後,討論故事發展時,早就有低年級的小孩建議狼和羊見面一定要約定好各自帶自己的便當,否則就要約定好每次見面一定要先吃飽,才不會有危險的情節。這是跟第二冊裡不謀而合的片斷,小兒獻計也並非全無可觀,有意思得很。
與孩子在共同的情境裡對話,是一種相互的激發、碰觸、思考、調整,小孩有小孩突圍找出路的方式。一本書有百種人解讀,一個故事有百種人參與言說,有人說透過閱讀,我們要把孩子教到這麼超齡、早熟嗎?其實孩子在故事裡的過招,反應一些底層,還是趣味多過真相。成人世界是一個不可逆的版本,少有孩子能在無菌室裡長大,擔心這個問題的時候,倒不如大人先學會如何與孩子打開對話的機制,在讀與說之間,開放而認真的思考才是共同的成長。
(編註:全六冊已出齊,精采介紹看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