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我是校園故事媽媽,有一天我如往常一樣到二年級教室去準備說故事,卻發現孩子很緊張的在桌上擺了紙和筆,說老師要他們寫故事的心得。結果,孩子一下子要我寫故事名稱,一下子要我寫人名,忙的不可開交,根本無心聽故事,而我在一再被打斷的情況下故事也說得坑坑疤疤,一點兒都不流暢。我很不喜歡在這種情況下說故事,我可以去跟老師說嗎?如果可以,我該怎麼說?
答:
故事媽媽到教室說故事,常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正也提供故事媽媽一個接受考驗的機會。妳能夠冷靜的先觀察教室情形,然後檢視自己的感覺,再尋求解決之道,顯示妳很理性且做事很有條理,相信在我們提供答案之前,妳應該已經嘗試去處理了。
既然妳「很不喜歡在這種情況下說故事」,當然要想辦法改善或消除它!而,去跟老師表達自己的感覺、,讓老師取消這項功課,是最直接、明白的解決之道。老師會這麼做一定有他的用意,也許想「一兼二顧」,順便豐富學生閱讀記錄卡的數量,也許希望因此加強學生的記錄工夫和作文能力,總之,就是老師對故事媽媽有除了「讓孩子快樂聽故事」以外的期待。
面對這樣的認知落差,故事媽媽可以委婉的向老師說明自己的理念,一方面也思考滿足老師期望的可能做法。說故事的基本意義是要讓孩子獲得歡樂,故事媽媽希望讓聽故事變成有壓力的學習活動,沒有壓力並不表示沒有學到東西,所以,只要能夠讓老師明白這一點,或是退一小步配合一點點,我想,老師就能夠安心的把孩子交給妳。
譬如跟老師交涉:只讓孩子記錄故事名稱,和寫一句話給故事中的主角(這樣引導表達出來的東西,一定比抽象的寫感想還要豐富。)然後在每次說故事前把故事名字、主角或較不能理解的字詞寫在黑板上,這樣,孩子就不會在聽故事當中一直問個不停,也可以協助老師達成自己期望。
故事媽媽和老師都在互相學習,彼此要以誠心相待。能夠因孩子結緣,大家都要珍惜,大人們要展現良好的相處模式和溝通典範,這樣的身教才是最實質的愛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