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讀書會會訊
     
 


蒲公英會訊第11期                 •前期回顧
  「新莊故事媽媽種子團」為了讓大家有一個交流的管道,遂義務發行蒲公英季刊,讓這份屬於全新莊所有故事媽媽的刊物,為喜歡說故事的人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樑。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交流的管道,遂義務發行蒲公英季刊,讓這份屬於全新莊所有故事媽媽的刊物,為喜歡說故事的人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樑。
   
另類思維放牛吃草
不再流浪從聽故事到閱讀
爺爺一定有辦法蒲公英信箱(11)

另類思維
呂瑞欽

  一棟老宅存在於此已近百年,我父親搬過來時只有四歲,算一算我們家族住在這裡也有七十多年了。這裡發生的種種故事在我父母多年來不斷重複敘述下,連十多年前才懵懵懂懂嫁入我們家門言語不熟的外省老婆也能背了,說來也奇怪這棟老宅主基礎由大石塊組成,牆壁是土塊,是典型的土角屋,可是這裡的地名卻叫磚仔厝。小時候剛上小學時就曾遇過一位老師跟我開玩笑說我們學校也是磚頭蓋的磚仔厝,父親曾經說過我們這一房的人比較會讀書,我的叔叔在日據時代書念的不錯,可惜到日本受訓時不幸沉船而死。在我這一代我的大姊也是我們村子內第一位念大學和出國留學的人,或許這就是所謂風水吧!

  隨著時空轉變,我們搬進舊時牛舍改建的樓房,而老宅漸漸被淡忘,最後淪為堆積雜物的場,所只偶而皺眉頭從中間匆匆走過。直到父親過世,老廚房屋頂垮了,不得不整理時,才又重新撩起舊日的記憶,可是一時也不知何去何從。有些人建議我們整理一下租人居住,我卻一直思考如能整理成圖書室讓大家使用,不是更美妙嗎?就這麼一個念頭加上一次偶然的閒聊,竟然促成那麼多故事媽媽姊妹共襄盛舉。

  念頭既起,就要起而行,實在令人不敢相信,我們這些故事媽媽姊妹們一下子就動起來了。首先是屋子的清理,累積十幾年的雜物要理出一個頭緒來確實不易,一座農具、一組蒸籠或是一個大缸背後都有一個令人忘不掉的往事。丟棄東西只是舉手之勞,但要拋棄舊夢卻是痛苦的抉擇,不過只要狠下心來多搬幾次一切也會搞定了。

  而處理多年的灰塵可更令人退避三舍了,屋頂佈滿蜘蛛絲,窗台樑柱積著厚厚一層灰土。但這也難不倒大家,眾姊妹再加上一些熱心的老公們一動員起來,擦窗戶的擦窗戶、刮牆壁的刮牆、壁清掃屋頂的清掃屋頂,幾天的功夫之後就如琢磨過的玉一般逐漸顯示出原來面貌。接下來的裝潢工作則表現出大家的創意,由於經費受限,能夠揮灑的空間實在有限,可是在眾姊妹群策群力,積極奉獻的感召之下,不管照明、廚廁、木工、泥水工、地板方面都有令人感動的一面,而完工後送來的沙發、藤椅更讓整個空間感覺溫馨。

  各方匯集而來的書讓我非常興奮,因為從此以後我可以在家隨意選擇一本又一本書來看,而很多書都是大家多年來喜歡過或感動過的。我常跟週遭的朋友提過,大家可以把家裡堆不下又捨不得捨棄的書借給磚雅厝文化工作坊,不必用捐獻的,隨時要隨時可以搬回家。我發現每個人看的書不盡相同,如能相互流通,必然可以達到好書大家讀的境界。我衷心希望大家也能夠把這個故事媽媽的家當成自己的家和我一樣的有喜悅的感覺。

放牛吃草
三多故事媽媽團 陳春美

  「哎唷!么壽哦!是哪一口灶的牛顧無好細,跑來偷呷我的稻子啊!」一連串的咒罵聲,引來了週遭正勤於農事的村人。此時瑟縮著身子躲在草叢裡顫抖的倆個小人兒,只能偷偷地、眼睜睜地望著村人們,對那條闖了禍的牛「品頭論足」一番,以便揪出元凶,要求賠償。對啦!凶手就是我們陳家倆姐妹,倆個玩得「渾然忘牛」的小學生。自知難逃被犒賞一頓「竹筍炒肉絲」的命運,只好抄小路、走田埂,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回家告狀。恍惚間,我彷彿看到了氣得火冒三丈的老媽,口中的牙齒正格格作響著。

  我和大妹這倆個小放牛,每天放學後的首要任務,即是牽牛去找草吃,稱得上是全年無休。為了家裡那兩頭牛可吃了不少苦,偷吃他人的農作物不打緊,還三不五時的演個「失蹤記」,害我和大妹老是翻山越嶺或跋山涉水地去找牛。曾經有一次,牠們又趁我們不注意時,相偕落跑。

  眼見夕陽西沈、黑夜驟臨、陰風慘慘,可憐我們這對姐妹花,「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老師時常強調的名詞),卻因為找不到牛,更分不清東西南北只好順道把自己給遺失在林子裡了。誰教那滿山遍野的竹子,全是一個樣呢?當我們狼狽地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尚來不及問起「牛」事,即見老媽聲淚俱下地指責:「憨人哦!天黑了擱不知影倘返去,害人煩惱甲要死,全莊的人攏底找妳們倆個,我實在是……」。

  後來答案就是那對牛母子又去偷吃別人的稻子,被送官查辦,送到里長伯那兒去了。緝凶的結果是「牛歸原處」,這下可真是丟臉丟到家了,因為里長伯是我祖父。

  另一件糗事,就是老師曾問我:「陳春美,難道妳的日記裡除了寫去看牛,就沒別的好寫了嗎?寫到我都快認識妳家的牛了。」「其實我也很想寫看電視,可是老師常說做人要誠實,我家又沒電視看,我又不知道要寫什麼?所以……」看著老師那兩顆即將迸出的眼珠,嚇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不再流浪
淑貞

  這次很不一樣喔!

  蒲公英第十期出刊會議,很不一樣喔!因為這次的地點是在磚雅厝,而且會議結束後還有湯圓可以吃呢!因為89年12月30日也是磚雅厝「入厝」的大日子,不到20坪的地方,一下湧進三、四十人,每個人見面都忍不住紅眼眶尖叫、握手、擁抱。因為,我們可以「不再流浪了」。

  記得每次蒲公英開會,時間不是問題,反倒是地點常叫人傷足腦筋,到最後卻總也不盡人意,新莊地區舉凡可以聚會的地點,都有蒲公英流浪的足跡,想起這些種種,也莫怪蒲公英的召集人淑瑛和編輯寶鳳,在要和大夥兒分享磚雅厝籌募過程時,都忍不住哽咽。

  眼看著斑駁幾近廢棄的古厝,在大家「有厝出厝」,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姊妹們甚至不惜「私器公用」,把家裡的老公也「捐」出來刷油漆、跑腿買材料、裝馬桶、拉電燈的同心協力之下,化身成為新莊地區故事媽媽們夢想起飛的翅膀,在呂先生夫婦揭開紅綵的那一刻,「厝主」寶鳳及刮過牆壁,刷過窗櫺,洗過磚牆,清過屋瓦,拂過橫樑的姊妹們莫不百感交集,有著說不出的安定感:地點、心靈都安定下來了。多麼奇妙啊!心靈的安定竟是夢想的翅膀起飛的開始,動與靜之間竟如此奇妙的牽連著,如同蒲公英的花朵一樣,必先落地生根,茁壯成熟之後,才能隨風起飛,播出種子,如此循環才能生生不息。

  坐在蒲公英第十期出刊會議進行的斗室中,我緊靠著妳,妳緊挨著她,我們的心也緊緊的相連著,與會各校提供書面資料及例行報告後,進行經驗分享時間,昌隆故事團團長淑華要請大家思考故事媽媽在學校中的定位,三多前團長春梅(?)則分享一位罹患乳癌卻仍不放棄生命,發光發熱,感召三多的媽媽們無怨無悔的成立故事團,在校園服務的過程,大夥兒思考著淑華所說的話,想著三多故事媽媽的行動,心中自有定奪。另外決定金石堂書局建安店每單週六下午說故事的活動,自一月份起由附近的民安、光華、裕民、丹鳳團來輪流擔任,甫林書坊中正店週三下午由三多團負責。

  緊接著,寶鳳宣佈第十一期出刊會議及截稿日期後,結束蒲公英會議,大家趕緊衝到磚雅厝前庭,因為入厝典禮要開始了。呂先生夫婦揭開了紅綵,掌聲,鞭炮聲,道賀聲把磚雅厝妝點的熱鬧又溫馨,姊妹們親手煮了湯圓分享來賓,端著碗,顧不得淑女形象,姊妹們邊吃邊說,忙著向來賓介紹,牆壁是如何的刮過一次又一次,才能上漆,屋頂的瓦片是如何的將掃帚綁在竹竿上,再穿上輕便雨衣,戴著眼鏡、口罩才能將灰塵、蜘蛛網清乾淨,窗是如何的一面一面卸下來刷洗再裝回去,磚塊是如何一塊一塊的由黑被洗成紅,還有還有,這個書架是我漆的,那個燈是我選的……,笑著說著鬧著卻忍不住想哭,但這次真的很不一樣,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家了,而且,有家的感覺真好!

從聽故事到閱讀
柯倩華

  淑女英這本《從聽故事到閱讀》收集了她七年來在幼稚園、小學、社區等地以故事媽媽的身份為小孩說故事,帶領兒童讀書會,及推廣親子共讀繪本的實戰報告。淑女英以這三個主題為軸,談她的經驗心得、實務技巧,並列舉詳細的觀察紀錄,全書充滿實踐的精神和熱情。她不斷思考自己的行動,隨時反省、分析、檢討自己做的每一個實例來尋找改進的線索,以自己的經驗為師,活生生的示範 "從做中學" 的理念。因此,對於有心或正在從事相關工作的人而言,不僅可從這本書的內容獲得許多值得參考的資料,或許更可從這本書的成書方式和過程獲得值得深思的啟示。 

  不論是講故事給小孩聽、和孩子一起讀書、或和孩子一起討論,都是非常實際的活動。意思是說,不是在一個抽象的、虛擬的理論或概念世界裡進行的行為。因此,除了抽象普遍的教育理念和原則之外,這些活動還涉及許多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現實因素:小孩的年齡、人數、興趣、生活經驗,及周邊客觀環境的配合程度等等,沒有固定的公式或唯一的標準模式可以來套用在每一個人或每一種狀況,而且保證一定有怎樣怎樣的效果,我們如果還一定要找一個像特效藥或萬靈丹之類的標準答案,大概會在眾說紛紜中焦頭爛額而且覺得無所適從,因為,當我們面臨實際狀況如:要為眼前的小孩選這個或那個故事、小孩聽到一半時東問西問、小孩在討論時吵起來……等不勝枚舉的例子,我們必須自己當下判斷。即使上了再多研習課程,聽了再多別人的意見,最後,要怎麼做還是看我們自己。在那樣的時刻,我們怎樣使自己的判斷達到較好的效果?甚至,我們怎麼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本書提供的示範,正是很好的線索。淑女英提醒我們:注意觀察小孩、認真紀錄自己的經驗, 把小孩和自己經驗當做學習的對象。

  書裡提到:『閱讀活動的主角是孩子』、『讓孩子用他理解的方式去為作品下註解』,同時我們看到孩子的反應一直是作者關心的焦點,也就是這樣,紀錄孩子的反應便成為一件重要的事。當然,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一定得像作者這麼勤勞的紀錄才能為小孩講故事,而是說如果我們有意把它變成自己 "專業" 的功夫,做紀錄大概算是練功的一項基本動作。所謂 "鑑往知來",我們如果認真看一看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所說的話、各種狀況的反應,常常會發現自己平常不自覺的地方,而這些小地方其實透露了未來的玄機,經過反省,我們會比誰都清楚自己擅長什麼、我有什麼失誤、為什麼這樣想、為什麼那樣說,然後找出適合自己實際可行的辦法。操作性的事,要在操作中學習,淑女英在書中精彩的示範,也是歷經許多挫折、保持恆心和耐心的結果。她一直強調和小孩在一起的樂趣,說明她的動力來源,也是提醒大人不要自己玩得太高興、或憂慮太多,而忘記最根本的意義。

  這本書不是在建立理論系統或要大家照本宣科的標準範本,也沒有什麼難懂的專業術語,是非常自然平實又充滿感情的心得分享。當我們記住要謙虛的回到小孩身上找答案,要誠實的看待自己的經驗做合乎常識的判斷,就比較不會陷入玄奇的術語或花招裡鑽牛角尖,出現盲從和迷信的心理和行為。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或能幫助一些有心的人少走一點冤枉路,而且拋磚引玉,使正在從事類似服務工作的人也更重視自己的經驗,瞭解自己的經驗的價值,繼續自信而快樂的做下去。

  誠如作者在書末提到,講故事的活動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故事媽媽" 其實正扮演著紮根的文化角色,形成一個逐漸普遍的文化現象,這本書就像為這個值得重視的文化發展階段,做了一個令人欣悅的註解。

爺爺一定有辦法
秀玲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遠",這些話從長輩口中說出,乍聽之下會覺得不舒服,覺得他們在倚老賣老;再聽聽"爺爺一定有辦法"這句話從小孫子口中道出了對爺爺的仰賴與尊敬;思考一下,其實這些話清楚的告訴我們,爺爺奶奶們累積了好多經驗,而這些經驗足以幫我們解決很多生活上的瑣事呢!

  你可以想像75歲高齡的爺爺架著老花眼鏡一針一線的將一件孫子的運動外套加上一層厚毛裡襯嗎?還記得那一年的冬天寒流來襲,冷颼颼的天氣裡,有氣喘的兒子,怕被記過,竟然堅持要穿學校的運動薄外套去上課,心急的我拿著他的外套找了三個裁縫師傅幫忙縫厚裡襯,但是都被他們拒絕了,原因是做好的外套要加裡襯很困難又麻煩;失望的我帶著外套回到家裡,公公馬上接過去說他要想辦法,不抱希望的我和兒子各自上班上課去了,那天晚上回到家,發現外套已縫好厚裡襯擺在椅子上等我們了;原來公公拆了一件舊的夾克有拉鍊型的毛裡,就這樣一針一針的給縫上了外套,這一拆一縫之間,足足耗掉了一整天的時間。

  寒流來襲時,穿著加了裡襯的厚外套去上課的兒子回家時常炫耀說,同學都好羨慕他,說他的外套是特製的,好溫暖喔!我想那件"特製的外套"在兒子的心理已經烙上了對爺爺深深的景仰,也讓兒子和我感受到他老人家對我們的愛,即使他已經離開了我們。

蒲公英信箱(11)
陳杰

問:

我們學校本來培訓將近五十位故事媽媽,可是,一學期後,就流失了三分之一,第二學期又流失一半,請問要如何改善這個問題呢?

回答:

  故事媽媽不再服務有兩大原因,一是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孩子離開學校、生活作息無法配合。一是內在因素造成:失去說故事的興趣。團長要先了解團員流失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找出因應的對策。

  外在因素的影響很難避免,可視為故事團的自然流動現象,不必過於在意。可是,如果團員是失去說故事的興趣,團長就要正視與反省。通常團員會有這種現象,是受到挫折、遇到不愉快情事的反應,團長平常在聚會的時候要讓大家有充份討論的機會,並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團體裡最敏感的是人事問題,帶領組織需要智慧,也很辛苦,可是得到的成長卻也比別人多。在此勉勵團長們勇於接受挑戰,用謙虛、學習服務的心和大家相處。服務要用服務本身來引導,個人先從服務團員開始做起,繼而帶動團員彼此服務,再一起去服務別人。

  還有,平常要用心體會團員的心情,以開明的態度引導團員敞開胸襟,使大家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礎,如此,團體裡才會一團和氣,產生積極正向的氣氛。如果大家都喜歡參與團活動,那麼持續服務也就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