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讀書會會訊
     
 


小大會訊第28期                    •前期回顧
  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多年來致力於「親子共讀」,並創立「小大讀書會」,結合社區的大人、小孩,齊聚一堂,共享閱讀繪本的樂趣。
   
全身享受「從感覺出發」的《和風繪本》在幼兒繪本中發現日本文化的矛盾
是「和風」起了質變,還是被「台風」掩蓋?乘著繪本的翅膀
兒癌病房的這些孩子與那些故事

全身享受「從感覺出發」的《和風繪本》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

在浸淫繪本多年之後,我開始注意到書架上的日文繪本,常常會帶給我一種莫名的「異樣」之感。我發現,日本有為數不少的作品,是我在西方的繪本書海中,幾乎探尋不到的。它們可說短小而精悍,常常在不多的篇幅之中,展現了一種「爆發力」,或「稍縱即逝」的美感。此外,也有不少作品的內容、結尾,常常予人「無厘頭」之嘆。如果從西方的理性觀點來看,這些作品絕對會讓人看了滿頭霧水、不知所措,然而,每當我把這些繪本帶到孩子們的跟前,孩子們給的,卻往往又是最高的掌聲和呼喚!

到底,是什麼因素帶來了這樣的落差?從西方到東瀛、從成人到兒童,其繪本的形成和讀者的反應,在在引發我的好奇。於是,我開始認真搜尋日本半世紀來所出版的重要繪本,並努力思索在吸收了西方繪本的精華之後,日本人?繪本注入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嶄新面貌?而到底是什麼樣的風土和遇合,讓日本的插畫家、畫家、藝術家…,得以孕育出這令人望之讚嘆、卻又無能可及的「和風特色」?

漸漸的,我理出了頭緒。原來,就像所有的日本文化、日本藝術那樣,日本人在其間所呈現的美感,早已自成一個體系。除卻細膩與迂迴的「人為」之美外,日本人還擅於表現在瞬間奔洩的、純屬於身體的快感和美感,例如:相撲、太鼓以及祭典中的「狂氣」表現…等等。由於這感官上的饗宴、情緒上的昇揚,正好與兒童「從身體、感覺出發」的特質不謀而合,所以,深受日本文化、風土薰陶的作、畫家們,便也在繪本中,找到了一個極適合他們揮灑的自在空間了。

在突顯這種「和風特色」的繪本創作者中,田島征三、長新太、鈴木康司、荒井良二、片山健、佐野洋子,可以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幾位,各有各的風格,但集合起來卻又共同散發出自由、奔放、荒誕、有趣…等等的特點。今年,我試著從中選了一些得以呼應「從感覺出發」此一主題的繪本,希望藉由出版,讓台灣的讀者,也能夠在一個較有規模的介紹下,得以掌握到日本這異於西方的繪本特色。當然,我更期待讓我們的小讀者也有機會見識到一群和他們一樣「厲害」的大人,用滿滿的感覺,將他們帶進一個沒有框架、足以使人「毛細孔全開」的繪本渾沌之境!

此一系列的繪本渾然天成。當我「發現」它們時,我總是有一種「嚐鮮」的喜悅和快意。閱讀它們,就好像是體內能量從無到有、再從飽滿到瞬息釋放的暢快過程那樣,令人看了直呼過癮。而每一次重讀,也都還覺得新鮮依舊,因為,這些充滿活力的作品,又會再一次的?全身細胞帶來淋漓的騷動。

但願所有的讀者都能一起變小、變小、再變小,如此一來,便能輕鬆體驗《和風繪本》帶來的「全身享受」!

在幼兒繪本中發現日本文化的矛盾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

幼兒繪本的出版在日本已經行之有年。1964年,福音館書店以〈孩子最早邂逅的書〉系列之名,將米飛兔的作者迪布納(Dick Bruna)介紹到日本國內。迪布納以洗鍊的形式及溫暖的內容,擄獲了日本小孩的心,而且也讓日本的成人對幼兒繪本刮目相看。他們發現,原來,幼兒並非只會撕書、啃書,他們還可以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就與一些好看的書、好聽的故事相交。

有了來自異邦的刺激,1967年,松谷??子首當其衝,在童心社出版了一系列的〈松谷??子寶寶之書〉。當時與松谷女士合作的插畫家有瀨川康男、東光寺啟、岩崎知弘…等人,可以說都是一時之選。此系列的編輯方針是要將「美麗的日文」帶給牙牙學語階段的孩子,而即便對象是如此稚齡的孩子,創作者在文、圖的表現上,也堅決不以主流的「可愛」印象,去對繪本裹以「糖衣」或添加「色素、香料」。這套日本最早出現的本土自製幼兒書,因為深具品味、貼近幼兒感覺,以及善用繪本的翻頁效果…等等特點,不僅一砲而紅,也成為40年來日本幼兒繪本的最佳典範。幾乎每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都會經過此系列書籍的洗禮。

自1969年開始,瀨名惠子與福音館書店合作,陸陸續續出了八本名為〈媽媽做的繪本〉的書。這套書以撕畫的形式,藉由不同的主題,傳遞了成人希望小孩健康長大、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願望。由於形式、內容可愛討好,這套書同樣廣受歡迎。只是,它和前述系列成了強烈對比,而這對比,正好也指出了日後日本幼兒繪本在發展上的兩條路線。

也就是說,前者表現的正是日本成人對幼兒的寬容、憐愛之情;至於後者,則批露了日本成人對教養的重視。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來自於相同的文化處境。畢竟,從人生週期來看,幼兒是人生中難得的自由階段,一旦走進社會的機制,日本人便只能服膺於「集體」的控制,故離開童年,便意味著自由的消失,也因此,許多的日本成人對幼兒幾乎是採取放任、全然奉獻的態度。但相對於此,有一群未雨稠繆的成人,則因為感受到日後的社會壓力,而不時對幼兒的行為加以約束。

就這樣,我們在日文的幼兒繪本中,總不難看到有兩種立場鮮明的創作者,分別以他們對幼兒的敏銳感覺,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他們對幼兒閱讀的主張。而這「自然˙奔放」與「馴服˙壓抑」的二元對立,不僅說明了日本幼兒繪本的兩種類型特色,也突顯出日本文化中的兩極矛盾。

是「和風」起了質變,還是被「台風」掩蓋?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

在譯介了無數的歐美圖畫書之後,國內的出版者,似已陸陸續續將目光轉向了日本的繪本。這兩、三年,中譯日文繪本總是不遑多讓的擠進新書的平台,由於它們成長快速,以及它們大體散發著異於西方繪本的獨特風味,所以,不免讓台灣的讀者,開始對「和風繪本」產生好奇。

其實,早在套書時期,就有為數不少的日文繪本被引介進來。一些當時日本重量級的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大都以點綴的方式,出現在套書裡面。例如:林明子、加古里子、五味太郎、赤羽末吉、松岡達英、長新太……等等。只可惜,套書很難普及,相對的也使大多數的台灣讀者,和這些今日的「大師」與「經典」失之交臂。

現在,出版界再次掀起了一股「和風」,但風向卻顯得多變而詭異。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日文繪本,除卻頗能代表日本特色的知識性繪本、幼兒繪本、無厘頭繪本外,便是一些主題明確的故事性繪本了。後者可以說是目前中譯本的出版大宗,在這長串的書單中,除了《活了100萬次的貓》、《魔奇魔奇樹》、《久兒之星》、《烏鴉太郎》、《好想見到妳》、《冬芽合唱團》…等少數年逾20以上、在日本已成膾炙人口的典範之作外,似乎有更多是來自中生代與新生代的作品。當然,這中間不乏帶來新意的繪本,例如:《長大後想變成什麼呢》、《曾曾祖父106歲》、《我是獨特的》、《怕浪費的婆婆》…,它們都以輕鬆的語調,道出了小孩的想法,或傳遞了成人的生活哲學。而類似這樣風格的作品,倒是讀者在前代的書海中,較難撞見的。此外,《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再見,愛瑪奶奶》、《山之生》、《海之生》、《只要地雷不要花》…等作品,則都以前所未有的嚴肅態度,企圖同時面對成人與兒童,認真表現與戰爭、生死有關的至難主題。而這或許也可視為是90年代之後,在日本繪本界中掀起的一場安靜革命。

至於其他以完整故事呈現的新進作品,雖然承襲著日人以「感傷」作為陳述基調的特色,但在洗練度上,或都稍嫌不足。另外,像《塞班納草原的時鐘》、《我是變色龍》、《牛奶糖樹》、《在圓木橋上搖晃》…等作品,它們或也想要傳遞一些前人未曾觸及的新價值,在繪畫手法上也試圖擺脫傳統、向西方靠攏,但也因為如此,讀者變得很難在這些作品中,去掌握到所謂的「和風特色」。到底,是日文繪本的發展起了極大的質變呢?還是我們的譯介不夠深廣,遂使得真正的「和風特色」,在台灣讀者的面前遭到掩蓋?這,倒是個值得觀望與細究的問題!

乘著繪本的翅膀
曉雯(大湖小大)

兒時記憶裡,是沒有「繪本」這一塊的。最初,對圖畫書的印象,是國語課本裡的插圖和國語日報上的小亨利,或者公主和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童話故事。對於生長在東部鄉下的我來說,以為這就是全部。後來喜歡拿著筆亂畫的時期,自己在一格一格的數學練習本上畫的連環漫畫,結局也千篇一律是大眼睛的女主角,閃著晶晶淚光投入瀟灑男主角的懷抱。

是小大和女兒彤彤,把我心裡的夢想天使喚出來。彤彤一歲時,好友,如,送給她第一本繪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她睜大眼睛看著色彩鮮明的各種動物牙牙學語,我暗暗想著,原來不一定要有故事性,也不需要有男女主角,就能成為繪本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著作啊。然後我們加入了大湖小大,雖然彤彤老是在聚會中飄來飄去靜不下來,但媽媽我卻每次都像乘了翅膀飛出去一樣,看到了更寬更廣的世界。在一次聚會中,彤彤終於被繪本吸住了,那是福音館出版的《??????》,從此以後,《???????》、《??????》,就是她睡前賣力抱到床前,要我一遍又一遍唸給她聽的功課。漸漸的,孩子窩在一個角落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多。從字數少的《SALUBILUSA》(架空社出版),到會唸至口乾舌燥的《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遠流出版)、《南瓜湯》(和英出版),她都能「聽而優則說」。年底就要三歲的她,現在也常常問:「馬麻!今天有幫我借新的書嗎?」

最近團購套書,初翻閱《冬芽合唱團》(天下雜誌出版)時,心裡很納悶,「繪本怎麼會是這樣由一堆笑臉照片來組成的呢?」而那些無故事結構的文字,更像是硬湊出來配合圖片似的,當下便決定等孩子大一點再拿出來,沒主動唸給彤彤聽。沒想到她自己翻了翻後,卻要求我唸,而且是一唸再唸,每次唸到「啪啪啪啪」時,她就格格格的笑個不停。我暗自檢討著,大人的成見與孩子的所愛,真是相差甚遠,同時,也再次的佩服真美選書的功力啊!

彤彤的妹妹EMMA六個月大就加入讀書會了,比姐姐幸福一點點的她,在每次的讀書會中,也在練習乘著繪本的翅膀飛起來!我衷心期盼和孩子一起共讀繪本、與繪本一起飛出窗外遨遊夢想的點點滴滴,都能在彼此的記憶長河中,閃閃發光……

兒癌病房的這些孩子與那些故事
譚淑娟(小大繪本館義工

小大繪本館的故事媽媽們,在中國醫藥學院兒癌病房說故事已經滿一年了。每週一次的繪本共讀時間,讓我們透過故事的分享,親近許多不凡的天使童顏。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兩則小故事。

故事一:毛頭小仁

「胡小仁,你記不記得我?」小仁睜大眼睛看著我,「我就是上次畫很長的火車送你的阿姨啊!你有沒有把火車收好?」他竟然很率性地說:「喔!那個被我丟掉了!」

小仁今年3歲,是位好動的小酷哥。這時剛吃完早餐,開始聽我講故事,《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和英)是小仁的最愛,他總是一邊聽一邊自己演了起來,一會兒學噴火龍噴火,一會兒又說被火燒到了,今天這本書講了三次,他也演了三次。

而後,聽完《菲菲生氣了》(三之三文化),小仁說:「不可以愛生氣喔!不然蚊子會叮你,你就會變成噴火龍了。」接著又吼吼吼的噴起火來。看他那麼愛演戲,趕緊拿出《毛頭小鷹》(上堤文化)唸給他聽,這回像是找到知音似地,小仁越演越投入,連在一旁的小仁媽媽也配合著表演,頓時小小的病床成了最棒的舞台!

當我準備離開時,還在演戲的小仁,竟停下來認真地對我說:「阿姨再見,等一下要回來呦!」

故事二:兒癌媽媽的心願

去年,在小大週年慶園遊會裡有一個特別的攤位,那是小傑媽媽義賣的紙雕作品,她希望將義賣所得回饋給兒癌病房。

那天,進入病房時看到小傑正在打電動,所以就先和小傑媽媽聊了一會兒。小傑媽媽提到:「很感謝兒癌病房之前的病友捐贈的病房設施,我也很希望能夠為兒癌病房出一些心力。」此時,我們眼尖地發現小傑媽媽做的紙雕,原來這些細緻的紙雕作品,是小傑媽媽在少女時代的創作。現在,為了在病榻前陪伴孩子,讓她重拾起往日的手藝。

小傑媽媽的心意讓我們很感動,開始商量著如何讓這樣的美意,能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因此,透過小大繪本館週年慶活動將紙雕作品義賣。感謝義賣當天所有參與人的愛心支持,義賣所得的金額,已購買三十多本繪本捐給兒癌病房,希望讓這些孩子們有更多閱讀的機會,也完成了小傑媽媽感恩、回饋的心願。

繪本能夠牽起的,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