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派克羅門麥肯席」-請務必一字不漏、全心的唸完這九個字,這個在眾多繪本中少見的主角長名,就像「芝麻開門」一樣具有神奇的魔力,如果你順利的通過這個有趣的挑戰,它將為你開啟通向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幻想世界的大門。約翰.伯寧罕1987年的作品「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在1991年由上誼譯介為《遲到大王》,這是臺灣讀者與伯寧罕初次的正式見面,故事中那個上學老愛遲到、總是遇到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的小孩,他所經驗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冒險歷程,立刻得到孩子們的共鳴。到底故事中的約翰是愛說謊、吹牛、還是有豐富的想像力呢?作者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倒是那個最後被黑猩猩捉到天花板上的老師,真是給大人們一記當頭棒喝,明明是對保守的教育者提出質疑,卻可以用如此輕鬆詼諧的筆觸提出批判,這正是伯寧罕創作近四十年、三十餘部作品一貫的精神。
約翰.伯寧罕1936年出生於英格蘭的Surrey。十二歲時進入Suffolk的「夏山學校」(Summerhill)就讀,夏山以革新、開明、自由的校風著稱,伯寧罕在這個可以隨心所欲的學習環境裡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盡情的作畫。因為夏山的教育鼓勵孩子們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的反對者,十七歲的那年,他選擇了拒絕服兵役,加入了服務替代役的工作,兩年間的工作內容包括:戰地急救、護林、農耕、打掃貧民區、蓋學校……等,足跡遠至義大利南部和以色列。
在朋友的建議、而且幾乎是意外的情況下,1952年伯寧罕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London's Central School of Art),習業三年,他以一本由手、腳印組合而成的畫冊做為畢業作品,取得了設計科的國家文憑。伯寧罕再度回到以色列以為卡通影片設計模型和木偶維生。1960年他回到英國,開始畫交通局的地鐵海報、電視預告片、卡通和聖誕卡。同時他嘗試拿著他的作品集到各個出版公司尋求出版,希望能成為一個專業的插畫家,然而他得到的回應都是:「等你完成一、兩本書之後,再讓我們看看吧!」
伯寧罕默默獨力的進行他的第一本繪本創作。1963年他完成了「Borka:The Adventures of a Goose with no Feathers」,並立刻以這本書於翌年得到英國童書插畫家的最高榮譽凱特•格林威大獎。書中那隻沒有羽毛的鵝Borka,不能得到同類的認同,在全家族都南飛過冬時被遺棄在原地,因而展開牠獨自冒險的歷程,最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在倫敦的公園裡建立了溫暖的新家。Borka這段追尋自我的過程,頗像伯寧罕的景況自道,從這本書之後,他開始進入兒童文學的創作天地,包羅萬象的作品題材、豐富的想像力、銳利幾至瘋狂的幽默,都深深的攫取了孩子們的心。
在「Borka」之後,伯寧罕於1964年創作了「TRUBLOFF-The Mouse who wanted to play the Balalaika」,敘述一隻住在中歐的小酒店裡的老鼠,為了想學會巴拉拉卡琴,不惜追隨吉普賽人而離家出走,最後終於成為演奏三弦琴的樂手,並且重返家園與兄弟姊妹組成樂團。同年伯寧罕也為Ian Fleming所寫的「Chitty Chitty Bang Bang」配插畫(這本書曾在1968年由張劍鳴先生翻譯為《萬能車嚏嚏砰砰》),他用重疊與輕巧的筆觸創造出一輛有翅膀的模型車。
接著1965年伯寧罕的作品為「HUMBERT-Mister Firkin and the Lord Mayor of London」,Humbert 雖然是一匹跟隨著主人四處收破銅爛鐵的工作馬,但從來志向遠大,倫敦市長的就職典禮途中發生了意外,Humbert適時的幫助了市長,獲得市長的邀宴和獎盃,成為牠最榮耀的一刻。1966年的「CANNONBALL SIMP」是一隻又胖又醜的小黑狗,沒有人愛牠,被主人狠心的丟棄在垃圾場,但牠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堅持不放棄追尋朋友和一個家的願望,終於在馬戲團裡遇到一個失意的小丑,一起開創了他們的新生。1967年的「HARQUIN-The fox who went down to the valley」是一隻好奇心重、追求冒險的小狐狸,描繪牠如何運用機智避免家人被獵人追捕的英勇事蹟。
從伯寧罕早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較鮮豔厚重的色彩和工整漂亮的筆法,大多以動物為主角做單一的主觀敘述,故事的發展多為一段追尋的歷程,因為主角的勇於突破成見,得以獲致溫暖的結局,這個階段的作品並且流露出明顯的英國文化色彩。在1969年伯寧罕描繪的「SEASONS」的四時遞嬗中,我們似乎已可感受到伯寧罕作品風格的微變,他不再依賴長篇的敘述來講故事,而是用更飽滿的視覺意象來帶動故事的推展。1970年的「Mr Gumpy's Outing」(《和甘伯伯去遊河》,1994,台英)中,伯寧罕充分的表現出在創作上的自我突破,他在圖畫中自在的運用各種媒材和線條,畫面上流動的光影隨著小河淌水,引領著讀者加入甘伯伯和動物們一起遊河,表面上的故事性似乎削弱了,但其實讀者的參與度更高、故事更具開放性。伯寧罕因此書再度得到凱特.格林威的首獎。1973年的「Mr Gumpy's Motor Car」是同樣故事主角的姊妹作。
1974、1975年間,伯寧罕陸續為幼兒創作了八本小書:「The Dog」、「The School」、「The Friend」、「The Baby」、「The Cupboard」、「The Snow」、「The Rabbit」、「The Blanket」,小開本的設計非常體貼幼兒,畫面處理得乾淨而單純,故事的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實況,在與幼兒進行共讀時很容易引起共鳴。另外於1985年出版的「First Steps」,內容包含了字母、數字、顏色、相對觀念。以及1994年的「John Burningham's ABC」,伯寧罕都是以生動活潑、輕鬆有趣的單幅畫面,讓幼兒從情境中自然的學習事物。
目前在台灣對於約翰.伯寧罕繪本的譯介大多為七十年代後期至今的作品,許多作品都是我們熟悉且熱愛的佳作,將在下一期的季刊中為大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