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讀書會會訊
     
 


小大會訊第22期                    ‧前期回顧
  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多年來致力於「親子共讀」,並創立「小大讀書會」,結合社區的大人、小孩,齊聚一堂,共享閱讀繪本的樂趣。
   
繪本導讀,CUT不CUT?拋出想法,引發討論
我看「繪本附導讀」現象呈現的方式很重要
導讀是階段性任務跟著感覺走──打破閱讀的「正確性」
讀者vs.圖畫書-----從《不是我的錯》談起由「觀」而「感」而理性「探究」──藝術欣賞三部曲

繪本導讀,CUT不CUT?
玉立整理(大湖小大)

  九月中旬,在遠流博識網繪本花園的「談話涼亭」裡,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一篇「繪本導讀,誰來喊cut?」的留言,投下了一顆震耳的炮彈;一場「繪本導讀cut或不cut?」的論戰,熱烈地在這沈寂已久的角落裡進行了大半個月。

  有人慨言,「感謝這樣的討論,點破我這長久被馴服的腦袋!」還有人建議,何不讓專家、出版社和讀者這環環相扣的三方舉行座談,好好辯論一番。不論如何,只要有更多人思考反省這個話題,台灣猶如春秋戰國時代般混亂卻充滿生機的繪本閱讀發展,將更有機會向上提昇。這也是小大季刊決定製作導讀專題的主因,容或此專題有不夠周延之處,我們仍期盼能夠拋磚引玉,也竭誠歡迎任何意見的迴響。

  在此,「導讀」謹定義為附於書內的專家閱讀指引或評析,而非介紹作者或創作背景。

  網路論戰之始,即有人說,他對導讀非常反胃,但讀者的聲音出不來,出版社會真的以為讀者都需要。卻也有人說,導讀,需要的人就看,不想看的人,也可跳過去不看呀,「cut不cut?有那麼重要嗎?」

  不cut又如何?有人這麼問,我們狠心買下所費不貲的書,為的是什麼?如果一本令人低迴再三的好繪本,後面(或前面)硬是加了一篇令人氣悶的導讀,你會如何看待這本書?為什麼我們不能有一本乾乾淨淨、單純就是作者想要給讀者看的書?

  還有人說,從國中時老師就建議學生看書先看導讀,但自己每次都把導讀那一頁跳過,因為看了覺得很亂;之前也覺得無所謂,從沒質疑過為什麼一定要有導讀。但在網路的導讀討論出現後,發現包括日文繪本與英文小說都沒有所謂專家指引的導讀,那為什麼我們的出版社一定要放導讀呢?想想,「既然我也是讀者,那麼我也有權力大聲說,我買的書不要導讀,我不要被迫接受每一本書都有好幾頁的廢言。」

  有人說,書裡附導讀,就像每一包泡麵都有調味包,不吃的人不要加;更何況,如果連「專家」都樂於寫導讀,讀者喊cut也沒用,因為確實也是有人要看。而在「泡麵調味包」的論點出現後,有人說,他不吃有調味料的泡麵,體貼的麵店老闆會問要不要蔥,要不就是客人自己加,「導讀不看跳過去就好」的說法太過霸氣,改用夾頁的方式不是很好?

  「夾頁說」獲得不少人的認同,有人說,導讀對某些人來說是廢言,但需要的人也可以大聲喊「導讀是寶石」。既然人各有志,何不用索取或夾頁的方式,讓需要的人擁有,同時也不強迫不需要的人呢?有網友認為,和英出版社以夾頁的方式提供一大堆資料,比較之下,就可以看出經營者對繪本至少是有品味的。

  此外,「專家的角色」在放不放導讀的論戰中,十分受矚目。

  有網友指出,台灣的童書市場本來就是一個相當受專家影響的市場,某種程度而言,台灣的童書市場是一個被專家篩選、評審過的市場,而專家本身也是這個市場的競爭者。台灣讀者要提昇,不要一昧被專家帶著跑。

  一位署名「真相調查委員會主席」的網友則說,他有時買書的確會受到專家推薦的影響,不過沒有人可以隻手遮天!由專家背書的作品,如果內容水準沒有像專家說得那麼好,別說作者或譯者變成拒絕往來戶,就連推薦的專家都會讓人質疑。真正的裁判是讀者,名實相符的推薦可以為專家的說服力加分,反之,也只是拿個人的信用來陪葬而已。

  究竟導讀該不該cut?一位網友說得好:「出版者說是讀者需要,讀者有的說要有的說不要,專家或是受邀或是覺得讀者需要受教,總之,這有點像是『雞生蛋?蛋生雞?』。前提是,大家都把說『不需要』的讀者排除在外了。首先,不需要的人要先大聲喊cut,接著,除非專家集體喊cut,否則可能也沒什麼療效,畢竟,出版者還可以再找其他的專家;說真的,台灣不缺躍躍欲試的『自謂專家的專家』。只要出版社決定不放,那就萬事太平了。不過,也要集體不放才有效,否則,大家都媚俗,我不媚俗,何以為生?看來這件事要靠『大家』了。」

拋出想法,引發討論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專家說法

  以專業童書工作者的角度來看,讀者是非常多元的,不要忽略了那些沒有上網或沉默的大多數人。有些才剛開始接觸繪本的媽媽,的確需要有人提供一些想法。導讀放在圖畫書的後面,想看的讀者可以看;不想看的讀者大可不必翻到那裡。

  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的大多是菁英份子,因此,看待這件事情的角度,也比較傾向優勢社會資源的觀點;她們的社經資源比較豐富,讀了很多的繪本後,可能真的不需要導讀。但其實,這些媽媽就算看了導讀,也不會照單全收,還是會有自己的想法。

  寫導讀其實比翻譯繪本更辛苦,事先需要去收集很多的背景資料,了解繪本的創作來源、作者的想法以及要表現什麼。閱讀可以多元化,有時候看別人寫的導讀很有趣;有些人的導讀,以類似讀後心得的方式呈現也很好。拋出自己的想法,引起各種的討論,往往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角度和看法。許多別人看到的,我們可能就沒有發現;別人沒有看到的,我們也可以提出補充。

  很多時候,小孩子只是聽故事,講完了,就過去了。其實適當的引導可以讓小朋友和書產生關聯,對書印象深刻,更喜歡書。也可以把和小朋友分享繪本的經驗放進去導讀,小孩子回饋的東西往往也能提供很好的參考。

  其實除了導讀的問題,大家還可以把關心的對象擴大,觸角向外延伸。例如,貓頭鷹讀書會到更生會去講故事,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我們都很認同繪本有一股很強,很動人的力量。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別人的需要,利用繪本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不只侷限於唸故事給自己的小孩聽。

  如果真得要討論導讀這件事,那麼最大的問題就是「導讀」這兩個字。把這兩個字拿掉,直接放上文章就好了。

  當然,更希望有朝一日不必再寫導讀,那表示我們的讀者已經有了成熟的閱讀能力和自己的觀點想法。我們這些被迫寫導讀的人也可以落得輕鬆。(文玲採訪整理)

我看「繪本附導讀」現象
林真美(繪本推廣者)


  台灣繪本行之數年,從套書時代的「媽媽手冊」到現今單行本的「專家導讀」,「繪本附導讀」似乎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傳統」。然而,行走在推廣繪本的這條路上,我無時不在思索:一個把推廣繪本視為志業的人,除了浸淫於說故事、教學、撰文---外,對於推廣過程中所延伸出來的各種現象與意義,也有必要「嚴肅」以對、並絲毫不能躲閃。也因此,對於台灣「繪本附導讀」一事,我個人一直頗有感觸,也很想在國內繪本出版漸入成熟之際,與眾人開始進行較為深刻的討論。

  前時,我因有感而發,遂在遠流「談話角落」丟出了一篇短文,沒想到,話題自此在網路喧騰了一段時日。短文會引起震盪,是我始料未及的事。但若能因此而引發所有關心繪本的人士,就事論事,共同思考,相信對於台灣的繪本發展將有加分的作用。

  以下文字,是我經過「導讀話題」發燒過後,重新做的整理。我很希望這些年在台灣這片繪本園地苦心耕耘的各路人馬,都能一起來思考這台灣僅有的「繪本附導讀」現象,我們該如何解讀?又該如何解套、如何整體提升呢?

導讀影響閱讀

  我一直期盼台灣的繪本出版界能夠早日還給繪本一個原來的面貌──讓繪本像所有的創作那樣,可以獨立存在;讓閱聽者在欣賞時,其主體性可以完完全全受到尊重。當作品和讀者相遇,讀者看到的是作品及其自身在閱讀中產生的共鳴與激盪,而不是來自於書後的「導讀」告知。

  「導讀」顧名思義,就是所謂的「指導閱讀」。我觀察國外的繪本,幾乎沒有人在其大作後頭再放一篇「導讀」的。頂多,就是作者的介紹、簡短的書評或作者的簡短記事罷了。然而,中文版的繪本卻往往會出現一篇呈顯「閱讀觀點」的導讀文章,以「指導」讀者(大人)怎麼看這本書、及怎麼藉由共讀去幫助身邊的孩子……。

  對於這樣的做法,個人有一些疑慮。那就是,當導讀書寫者提供了他的閱讀角度、甚或價值判斷給讀者時,那是否也是閱讀受限的開始?還有,當國內繪本如此一面倒的提供導讀給成人時,是否會造成成人讀者的普遍依賴?如此一來,不僅其「繪本嗅覺」恐難有所開發,而且,當這樣的大人在扮演伴讀角色時,是否會比較容易以指導的角度介入小孩的閱讀?

上課與看導讀,差異何在?

  這下不免有人要問:「閱讀繪本導讀和聽『真人』上課介紹繪本,中間到底有什麼差異?」我個人以為,兩者在本質上最大的差別在於:導讀是單向的,上課則蘊含了雙向溝通的無限可能。單向的接收,容易使人想法窄化、較難思考。但在一個理想的上課課程中,講師卻可以不受文字篇幅限制,擁有更多可以自我要求及發揮的空間。例如:他除了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看法,也可以藉由問問題或經營討論,而引發那些對繪本有興趣的人,去進行更多角的探索。所以說,不論是上課或導讀,我們固然都要對「單向傳輸」提高警覺,但導讀的限制,其實已經不言而喻了。

導讀與否,象徵的是進步與不進步

  讓我們再回到繪本本身吧!或者,大家也試著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吧!

  以目前佔國內繪本市場大宗的翻譯繪本來說,附加「導讀」,絕非作者的本意。畢竟,翻譯的重點只在語言的轉換,而不是在讓書的感覺變得更為繁複、沉重。還有,當作者藉由圖、文的表現完成作品後,那就是原汁原味加原貌了,而未經作者同意的「導讀」,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創作者的未及尊重呢?

  對我而言,導讀與否,象徵的是進步與不進步。我能夠理解台灣目前出版者基於市場考量而未放棄放入導讀的處境,也曉得有些讀者確實覺得他們需要導讀,至於導讀書寫者也都可能會有很不一樣的看法。我們實在很難、也沒有權利要求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率先讓步。但至少,這是一個可以「思變」的開始……。

  例如,以夾頁附導讀及參考資料,就不失為目前可行的方式之一;讓夾頁自書本抽離,至少,它不會破壞作家與作品的獨立性,也不會干擾到有些讀者的閱讀。此外,如果我們周邊的資訊能夠再多一些,國內一些投入繪本研究與教學的朋友(包括我自己),能夠開始多?讀者寫些介紹繪本的專書,相信,那也會是讓導讀得以早日「解套」的方法之一。

呈現的方式很重要
宋珮(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

專家說法

  導讀是針對作者的背景、創作的緣由以及圖畫的表現方式,做更深入的介紹。導讀是作者的一份心意,提供家長作為參考,早期漢聲雜誌出版兒童圖畫書所附的「媽媽手冊」就提供讀者許多靈感。

  我是教藝術欣賞的,我認為每一種藝術都不應該只有單一的詮釋。導讀的人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和自身經驗,對繪本提出意見,提供家長另一種想法,是不錯的,但家長不要把導讀當作看繪本唯一的角度。

  此外,導讀的呈現方式很重要,應以不破壞藝術本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為原則。可以的話,最好用夾頁的方式,這樣,讀者就能自由地決定要不要看。(文玲採訪整理)

導讀是階段性任務
連翠茉(遠流親子館主編)

出版社的聲音

  繪本放導讀,有其階段性的任務。在台灣,讀者對繪本還不是很了解,一開始出版繪本時,有逐頁一一說明的媽媽手冊,到了現在,大眾對繪本的熟悉度比較高,短篇的「導讀」取代了手冊。如果整個繪本市場夠成熟,可能就不需要放導讀了。

  遠流出版的繪本,很少放導讀,因為不希望因此影響了讀者的看法。如果有書本周邊資料的介紹,我們也會在設計上儘量淡化,避免用彩色印刷,希望能將對文本的干擾降到最低。 (欣怡採訪整理)

跟著感覺走──打破閱讀的「正確性」
蔡敏玲(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系教授)


  無論是小孩或成人,自己先與作品發生關係,才會越來越享受閱讀。長期依賴導讀,順著專家的話來看繪本,讀者得到的是專家的感受,不是自己的感動;家長對繪本有感動,才能與孩子有深入的互動。

  很多依賴導讀的家長,擔心自己看不懂繪本,需要被暗示,其實每個人的閱讀感受都是不同的,沒有對與錯,更沒有一個正確的讀法。面對同一本書,父母會有不同的想法,孩子大了,也會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多方接受不同的看法,讓這些想法相互撞擊,好過於只告訴他一種想法。如果我們能夠相信繪本並沒有單一正確的意義,自己來面對或是與別人討論閱讀時所產生的疑惑,或是分享那些還在變動中的想法,繼而讀出更多意義,這樣不是更有意思嗎?

  至於上兒童文學課,跟導讀有什麼不同呢?

  在教室,是雙向的溝通,老師的話不是權威,只是介紹自己的經驗與看書的角度,同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閱讀。越是沒信心的學生,越是要他們好好面對自己的疑問,鼓勵他們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常有學生問,作者想表達什麼呢?我是不是說錯了?深怕自己的想法與作者不同,然而自身的感受是文學最重要的部分,先有個人的體驗、想法與感覺,再來討論作者的用意、技巧,如此才能有比較多層次、比較豐盛、比較屬於自己的閱讀。

  導讀,是單向的;即便寫導讀的專家並不想控制讀者的想像空間,但是沒有互動、沒有溝通,讀者很容易就吸收了專家的話,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了自己的眼界。越是需要導讀的人,給出導讀,恐怕會更加鬆懈他們自己思索的動力。繪本毋需放導讀,若真的要放些意見,標題也應該是某位讀者的「想法分享」,而不是專家的「指導閱讀」。

  對於需要看導讀再來購書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種依賴。真的有心想看看別人怎麼想,台灣各大報、繪本網站或是圖書館、書店提供的閱讀想法相當的多。而且,花在看導讀的時間,就可以看完一本繪本了,不如將這時間拿來好好的與繪本對話,讓自己來決定,是否要擁有這一本書。

  回到藝術層面,繪本創作是件藝術,用心的作者對於封面與封底都很講究,出版社將導讀直接印在書本上,成為書的一頁,這樣的作法如果沒有徵詢創作者的意見,似乎對創作者不夠尊重。無可否認,藝術有功能性,例如有療癒的功用,但是功能不該是唯一被強調的。繪本如果只是拿來教導某種行為或是解決某種問題,便很容易錯失對藝術創作進行更多角度的欣賞與體驗的機會。

  閱讀,是長遠的事,相同的繪本在不同的時空下閱讀,會有不同的想法。孩子、大人,隨著年歲與不同的人生處境對於繪本會有不一樣的解讀,這是文本與人的基本關係。唯有親身去體驗、感受與思考,才能形塑自己的閱讀品味,提升閱讀能力。(欣怡採訪整理)

讀者vs.圖畫書-----從《不是我的錯》談起
周逸芬(和英出版社發行人)

出版社的聲音

  讀者反應理論的經典之作《文學即探索》(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在一九三八年由Louise Rosenblatt 完成並問世。他認?文學作品只有在讀者閱讀時才存在。讀者將知識的與情緒的意義,注入文字符號的模式之中。在此過程中,?生具組織性的想像經驗。

  圖畫書也是一樣,書中蘊藏的意涵與謎團,必須仰賴讀者來解開。透過讀者心靈的躍動,才能完成作家與插畫家的創作理想。

  好的圖畫書,它的文字、圖畫往往有豐富的層次,可以讓大小讀者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收穫。即使同?大人讀者或同?小孩讀者,仍會由於彼此過去的經驗、思想與情感的不同,而有相異的反應與感想。例如《不是我的錯》一書,在臺灣一出版即獲得熱烈回響,然而不同書評者對此書的詮釋,卻不盡相同。

  《不是我的錯》這本書前十六頁講的是孩子的世界裏常有的摩擦,一名體型弱小的孩子被人欺負了,蒙著臉哭泣,誰欺負他呢?繪圖者以極簡的線條勾畫出一個孩子們的小群體,文字作者則用一個羅生門式的手法,讓群體裏的孩子一一站出來表白,有的說沒看見誰打人、有的說因?害怕不敢幫忙、有的說只是輕輕打一下而已、有的說是別人先打的、有的說「他很古怪」所以活該挨打……,各種理由加總起來,就是「這不是我的錯」、「這不關我的事」。第十七頁起,陡然急轉,連續數頁黑色的襯底,依序陳列出原子彈爆炸、饑餓孩童等記錄戰爭的歷史照片,照片逐頁編排,不附有文字,作者只問了一句:「和我沒有關係嗎?」

  一篇書評指出:「前十六頁裏孩子小時候的小摩擦,衍生成欺人的惡心,惡心一點點長大,擴散成了大摩擦,而大摩擦卻肇成了世界的災難,即令你不是戰爭的發動者,也可能是執行處決的劊子手,即令戰爭未發生在你身邊,你也可能成?視而不見饑民的冷漠鄰居,人人都是兇手啊。」

  另一篇書評則從「認錯」的觀點切入討論,甚至從四個層面來探討「錯誤」。最後的結論是:「如果我們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能真心向上帝認錯,上帝會說『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吧?可惜啊,人類不但常不肯認錯,還推卸責任,試圖脫罪,難怪自作自受,飽嘗心靈的顛沛流離。所以呢,你看吧,認錯所影響的實在不僅是面子問題,而是生死的大事哪!」

  身為出版者兼編輯人,我必須坦承上述兩篇書評的詮釋,和當初選書時的感動不太一樣。當時這本書最觸動我的是「責任」的真諦。有些人、有些事,雖然離我們很遠,卻都和我們有關係 ── 這樣的人道思考,讓我們跳脫獨善其身的小框框。就像我們在此書封面特別製作的貼紙文案:「關心921地震災區,是你我無可推卸的責任。」(附註:921地震是1999年在臺灣發生的大地震,造成全省許多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台中、南投地區尤其嚴重。)

  《不是我的錯》這本圖畫書雖然引起許多歧異詮釋,卻正好印證了讀者反應理論所強調「讀者主觀的閱讀經驗」。該理論認?讀者有權利自由的詮釋作品、建構作品的意義,並認?作品的意義來自讀者內心,是讀者與作品雙向交流(transaction)的結果。閱讀更是一種創造的過程,讀者超脫文字與圖像的限制,?生他自己的反應。而讀者過去的任何經驗、思想、情感,都將成?反應的基礎。

  如果你是和英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和英已出版的八十多本圖畫書很少有導讀,即使有,也一定是以夾頁方式呈現,希望保持圖畫書本身完整的文學性,希望給予讀者自由詮釋作品的空間。

  附註:雖然身為編輯,非常希望給予讀者自由詮釋作品的空間。但是,當「創作者」想在書後述說創作理念和寓意時,我們基本上會予以尊重,不過也有例外的情形。

由「觀」而「感」而理性「探究」──藝術欣賞三部曲
明(一位在學校開設藝術欣賞課程的遠流繪本花園網友)

  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我究竟該如何教授所謂的「欣賞」,欣賞這個行為,是教得來的嗎?真的有一個標準答案立在那裡嗎?有趣的是,這樣的思考,其實和繪本「是否該有導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知道學生中有些人確實懶得思考,所以想要從老師的身上尋求一個直接的標準答案(這不就是所謂的導讀嗎?)。但說真的,這正是我所極力避免的。

  欣賞,其實可以有層次上的差別:我們在面對一幅藝術作品時,以往的作法是,先急著去找資料,聽聽專家怎麼說、創作者怎麼說,而不在乎觀眾自己當下的感受。但是,我們是否有可能把這樣的順序倒過來呢?也就是說,先問問自己的感受,是愉悅?是不安?覺得美?或覺得醜得不得了?而後,再進一步去問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是作品呈現上的某些因素?還是因為你自身生活經驗所造成的某些「聯想」?

  接下來,你可能會作進一步的自我探究,也可能是對創作者或其背景社會的進一步探究。我以為,這種由「觀」而「感」而理性「探究」的步驟,對一個觀眾或讀者來說,才是有意義的。藉由這樣的過程,那幅作品才能和你產生真正的聯結,也才能真正的進入你的生命,否則一幅專家認為再偉大的作品,也只不過就像教科書上堆砌的知識,過沒兩天就被人忘得一乾二淨了!

  至於上課,我覺得對某些人來說,是進到了欣賞一部作品的第三階段,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到達這個階段,端看個人的興趣;當然,也不是非得經由上課才能到達第三個階段,資料的收集、朋友間的分享等等都可以,上課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式而已。

  至於上課的內容客觀與否,我想,講師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確實有些老師是以「專家」自恃的,但是,有些老師卻懂得不時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要求。如果在面對地位同等的大人尚且帶著「以上對下」的態度,這樣的人在面對孩童會是怎樣的情形呢?想來就讓人覺得可怕!!

  所以,我也不太贊成導讀,對某些人來說,它極容易反客為主,讓人依賴,而不去用心體察自身或身旁孩子的感受,確實讓人感到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