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繪本行之數年,從套書時代的「媽媽手冊」到現今單行本的「專家導讀」,「繪本附導讀」似乎已經成為牢不可破的「傳統」。然而,行走在推廣繪本的這條路上,我無時不在思索:一個把推廣繪本視為志業的人,除了浸淫於說故事、教學、撰文---外,對於推廣過程中所延伸出來的各種現象與意義,也有必要「嚴肅」以對、並絲毫不能躲閃。也因此,對於台灣「繪本附導讀」一事,我個人一直頗有感觸,也很想在國內繪本出版漸入成熟之際,與眾人開始進行較為深刻的討論。
前時,我因有感而發,遂在遠流「談話角落」丟出了一篇短文,沒想到,話題自此在網路喧騰了一段時日。短文會引起震盪,是我始料未及的事。但若能因此而引發所有關心繪本的人士,就事論事,共同思考,相信對於台灣的繪本發展將有加分的作用。
以下文字,是我經過「導讀話題」發燒過後,重新做的整理。我很希望這些年在台灣這片繪本園地苦心耕耘的各路人馬,都能一起來思考這台灣僅有的「繪本附導讀」現象,我們該如何解讀?又該如何解套、如何整體提升呢?
導讀影響閱讀
我一直期盼台灣的繪本出版界能夠早日還給繪本一個原來的面貌──讓繪本像所有的創作那樣,可以獨立存在;讓閱聽者在欣賞時,其主體性可以完完全全受到尊重。當作品和讀者相遇,讀者看到的是作品及其自身在閱讀中產生的共鳴與激盪,而不是來自於書後的「導讀」告知。
「導讀」顧名思義,就是所謂的「指導閱讀」。我觀察國外的繪本,幾乎沒有人在其大作後頭再放一篇「導讀」的。頂多,就是作者的介紹、簡短的書評或作者的簡短記事罷了。然而,中文版的繪本卻往往會出現一篇呈顯「閱讀觀點」的導讀文章,以「指導」讀者(大人)怎麼看這本書、及怎麼藉由共讀去幫助身邊的孩子……。
對於這樣的做法,個人有一些疑慮。那就是,當導讀書寫者提供了他的閱讀角度、甚或價值判斷給讀者時,那是否也是閱讀受限的開始?還有,當國內繪本如此一面倒的提供導讀給成人時,是否會造成成人讀者的普遍依賴?如此一來,不僅其「繪本嗅覺」恐難有所開發,而且,當這樣的大人在扮演伴讀角色時,是否會比較容易以指導的角度介入小孩的閱讀?
上課與看導讀,差異何在?
這下不免有人要問:「閱讀繪本導讀和聽『真人』上課介紹繪本,中間到底有什麼差異?」我個人以為,兩者在本質上最大的差別在於:導讀是單向的,上課則蘊含了雙向溝通的無限可能。單向的接收,容易使人想法窄化、較難思考。但在一個理想的上課課程中,講師卻可以不受文字篇幅限制,擁有更多可以自我要求及發揮的空間。例如:他除了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看法,也可以藉由問問題或經營討論,而引發那些對繪本有興趣的人,去進行更多角的探索。所以說,不論是上課或導讀,我們固然都要對「單向傳輸」提高警覺,但導讀的限制,其實已經不言而喻了。
導讀與否,象徵的是進步與不進步
讓我們再回到繪本本身吧!或者,大家也試著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吧!
以目前佔國內繪本市場大宗的翻譯繪本來說,附加「導讀」,絕非作者的本意。畢竟,翻譯的重點只在語言的轉換,而不是在讓書的感覺變得更為繁複、沉重。還有,當作者藉由圖、文的表現完成作品後,那就是原汁原味加原貌了,而未經作者同意的「導讀」,是否意味著我們對創作者的未及尊重呢?
對我而言,導讀與否,象徵的是進步與不進步。我能夠理解台灣目前出版者基於市場考量而未放棄放入導讀的處境,也曉得有些讀者確實覺得他們需要導讀,至於導讀書寫者也都可能會有很不一樣的看法。我們實在很難、也沒有權利要求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要率先讓步。但至少,這是一個可以「思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