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日本的「家庭文庫」從1965年前後草創至今,已經有近40年的歷史了。它是由民間發起的「親子讀書運動」之一環。而「家庭文庫」之所以會在日本社會延燒,並在60、70年代蔚為一股風潮,實有其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
首先,日本是亞洲諸國中,最早邁入「現代化」的國家。明治5年(1873年)日本政府就已經施行「義務教育制度」,此制度促使日本在20世紀初,其國民的識字率便高達99%,高識字率不僅創造了日本社會的高讀書率,另外,也使得日本很快的便躋身為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
一如當時歐美的那些列強國家,日本也在20世紀前後加入了帝國的行列,並在亞洲各地肆行殖民主義政策。而這侵略性的行為,終於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嚐到了苦果。面對戰敗後滿目瘡痍的國土,那些徒手的日本國民,便是靠著他們在傲人的識字率下所隱藏、累積的文化資產,發揮想像、重整思維,終於,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他們的社會重建工作。
日本的閱讀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蔓延開來的。戰後的大人,都把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孩子們的身上。他們期待,這新一代的孩子,都能透過閱讀,成為懂得思考、以及可以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新國民」。
1947年,新憲法的制定,對日後日本文化的改造也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在捐棄了歌頌忠君愛國的軍國主義思想後,歐美具民主思維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及藝術性高的繪本紛紛出籠,另外,日本本國也開始出現了以兒童作為閱讀主體的作品。換句話說,戰後有一批不同於以往的翻譯者和作家誕生了,他們帶著理想性格和新的兒童觀,跳脫教訓八股,共同在為兒童開墾一塊美好的閱讀土壤。
有了土壤之後,就是周邊環境的配合與營造了。1960年日本鹿兒島縣立圖書館館長椋鳩十發起了「親子二十分讀書」運動,要求大人每天最少陪小孩看20分鐘的書。此運動得到了各地圖書館的配合,並使震波及於整個社會。它不僅扭轉了當時兒童把漫畫當成「主食」的情勢,也刺激了當時的圖書館員、教師和出版者,使他們紛紛投注熱情,加入推動兒童閱讀的行列。就這樣,由下而上,大人們站在文化、社會的角度,齊力為兒童的未來負責、打拼,並因而為日本戰後的「兒童文化」打下了傲人的基石。
家庭文庫運動十年有成
在「親子二十分讀書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當時一些有經濟力的文化人(兒童文學工作者、作家…等),為了讓兒童身邊有好書、並常與美好的繪本相遇,遂紛紛加入成立「家庭文庫」的行列。這些成員,幾乎都是於1947年~1955年間,在新制中學或新制高中裡受過戰後第一波「民主教育」洗禮的女性。60年代後期,她們正處在撫育幼兒的階段,因為有感於社會百廢待舉,且又受到民主教育中「尊重個人價值、強調自主精神」的鼓舞,遂用實際行動,參與了社會的再造運動。
由於這些女性在童年時並未看過那些飽含自由、人道精神,且文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繪本,所以,在驚喜、感動之餘,都願意以謙虛的態度,和她們的孩子一起翻開新頁,共同閱讀。然而,當時的圖書館設施貧乏,且功能極為不彰,往往不能滿足民間渴望閱讀的需求。於是,這些女性乃胼手胝足,靠著自己的力量,開始在自家的客廳、書房……為兒童深耕出一塊可以就近利用的閱讀園地。
她們在很有限的條件下,一邊經營「家庭文庫」,──提倡不說教、以尊重兒童為前提的親子共讀──,一邊呼籲社會,要促使政府大力興建圖書館,要讓「圖書館的數量像郵筒一樣多」。另外,她們也帶動消費者,對當時的創作者、出版社、書店,發出疾呼,請他們廣為兒童開拓好書。
就這樣,她們十年有成。不僅各地的婦女風起雲湧,紛紛響應,而且,她們還彼此串連,成立了「親子讀書地域文庫連絡會」。參與連絡會,除了可以互相打氣、交流,也壯大了自己的聲勢,終於,在一向「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這群婦女取得了可以響亮發言的機會,並進而在公共領域中,確立了女性的一席之地。
例如:由於她們的不斷請願,不僅加速了日本圖書館的建設,也促使圖書館員專業化制度的確立及圖書館服務品質的提昇。而1970年代初期,她們甚至還透過立法,讓政府每年編列固定預算,以協助民間推動文庫運動。此外,這些深具社會視野的女性,也都在70年代的消費者運動、反公害運動、自然保護運動等市民運動中,同步發揮了她們的力量。1974年,「伊藤忠紀念財團」也開始對她們行「注目禮」,並決定大力促成這股民間運動,他們以每年提供固定經費的方式,協助這些符合「市民草根運動」價值的「家庭文庫」持續經營,而這項贊助,至今仍未停輟。
減溫後的「家庭文庫」
到了80年代,散播於日本社會各個角落的「家庭文庫」已逾四千。顯然,不論是就深度或廣度來說,它都已經在日本的社會留下了難以測度的影響。然而,自80年代起,因大環境的改變──社會穩定、保守主義抬頭、改革趨力消失、電視‧漫畫等映像文化的興起、孩童數量大減、兒童的時間被升學與學習才藝瓜分、地方自治體制的漸行僵化……──,遂使得運動開始停滯、減溫。
然而,即使是來參加的孩子變少了,整體的行動力也變弱了,但是,在歷經逐年的消長後,目前還是有成千的「家庭文庫」不為所挫地,持續經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家庭文庫連絡會」於1974年成立的「東京兒童圖書館」,在法人化之後,於1997年新館落成,並開始朝永續經營的長程目標邁進。目前,館內除了提供兒童圖書室、研究資料室等圖書館服務外,也有文庫活動在此定期舉行;另外,舉辦講習會與出版期刊,也使他們在推廣閱讀的路上,留下了不可抹滅的成績。而「東京兒童圖書館」的屹立,或也可以說是「家庭文庫」傳承不滅的最佳表徵。
對許多的經營者來說,「家庭文庫」仍是他們與孩子的閱讀原點。儘管種種的因素讓大多數的人不再對之青睞,而且,公立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也已趨近豐富、健全,但是,對許多人而言,「家庭文庫」仍然是個有別於「圖書館」的另類空間。除了書以外,它所提供的是自由而「去管理化」、且充滿各種人際互動的溫暖空間。也因此,它讓飽受升學壓力的孩子、及孤軍育兒的婦女,在閱讀之餘,還求得了解放。可見,儘管時代有所變遷,但只要這些「家庭文庫」陪孩子悠遊書間的初衷不變,它便可以在飄搖的大環境之中,隨時站穩自己的腳步。
近年,日本的「家庭文庫」為了順應變遷,也開始呈現出多元的樣貌。例如:「青空文庫」是將「文庫」帶到戶外,而「移動文庫」則是以巡迴的方式,將「文庫」帶到離島等偏遠地區。此外,也有在醫院內的「文庫」,造福住院期間的兒童。而有時,為了為「家庭文庫」注入新的活力,文庫主人也會依個人特長,增添野外活動、或是開闢與自然科學相關的素材…等等。還有,面對小孩成員的低齡化,童謠傳唱與研究,也有可能成為某些「家庭文庫」的另一重心。而基於對文化傳承的尊敬與愛護,更有一些「家庭文庫」積極邀請社區老人為大家述說口耳相傳的故事。
我們由此可見,只要大人願意為孩子灌溉童年的心不變,任何形式的「文庫」,其實都可以在「有書、有人、有空間」的「陽春」條件下,快意展開。而只要社會的教育、生活、文化環境還有任何的缺失或不足,「文庫」所能揮灑的空間,就會更加的寬廣與多樣。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