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讀書會會訊
     
 


小大會訊第19期                    ‧前期回顧
  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多年來致力於「親子共讀」,並創立「小大讀書會」,結合社區的大人、小孩,齊聚一堂,共享閱讀繪本的樂趣。
   
溫潤燦爛的繪本日本的「家庭文庫」運動
小大家庭在上海畫與話
小大幫故事媽媽V.S.故事奶奶

溫潤燦爛的繪本
◎林叔希(台大6A小大)

  參加2003年「小大」在淡水的年會之後,除了與好友相聚的那份欣喜之外,心中還有著滿滿的感動。從踏進會場入口處,就感受到工作人員親切的迎接,而與會的夥伴臉上都帶著真誠的笑容。由於多時不見,大家不禁熱誠地擁抱。這次的主辦單位「淡水展書讀小大」,不論在會場佈置、會議的流程及豐富的活動內容等,在在都展現了團隊的精神及合作的默契與成果。而感人的「真美時間」,在尾聲時與大家分享《The Magic Bed》(John Burningham),書中內涵不僅激起深深的心靈波濤,更讓人在心中迴盪多時。

  為何這個沒有任何組織的團體,在自由自在的發展下,成員竟然越來越多,而且維持多年?也許這就是繪本的魅力吧!讓大家在潛移默化中,自自然然地在生活中感受自己的生命,且真實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誠如真美說的「自由,平等,博愛」,也許就是這種精神將大家凝聚在一起。

  繪本從真美介紹至「台大6A」後,雖然平常只是靜靜地躺在書櫃中,卻在不知不覺中讓大家對它有一份特別的鍾愛。「台大6A小大」主要的活動地點是在「台大醫院6A緩和病房」,服務的對象是癌症末期病人及家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癌末病人對於死亡都會感到恐懼,能在輕鬆的氣氛下協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一起作生命回顧,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每當有新進的病人,醫護人員總不忘告訴他們,交誼廳書櫃裡放置著可愛的繪本;或者醫護人員在照顧過程中,病人的狀況許可下,也會隨時通知志工帶著繪本去陪伴病人或家屬。甚至於其他醫院的安寧照顧病房志工,風聞繪本的魅力後,也會來探詢如何將繪本介紹給他們的成員。而繪本隨著志工的步伐也走入了社區,造訪了居家照顧、安養院等的病患和朋友。繪本自從進入病房後,就變成大家的好朋友,雖然我們無法預期何時用它、對象是誰,但總是把握最適當的契機,介紹給願意共享的朋友。雖然我們不作任何期待,但有時得到的回應卻是那麼溫馨與感人。

  在一個微風徐徐,夕陽斜照的傍晚時分,送晚餐的餐車剛推至護理站前,有的人忙著分送晚餐,有的人忙著照顧病人。忽然聽到走廊上有位小男孩嚎啕大哭,驚動了全病房,大家都跑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小男孩的媽媽除了強忍悲痛,還要哄騙著失控的小孩,但小男孩仍然大聲哭嚎著。志工們趕緊放下手邊的工作,將小男孩帶至交誼廳,在沙發上讓小男孩-小威,盡情地哭,我們只是遞送著面紙。過了好一段時間,哭聲總算停了,但不管跟他說什麼,小威總是搖著頭不肯開口。於是我牽著他的手,將他帶至兒童遊戲室,拿出繪本《風到哪裡去了》(遠流),慢慢地唸著唸著,隨著繪本緩緩的節奏,悠悠地述說著自然的演替。雖然小威還不時輕輕地抽搐著,過了些時候,總算講出了第一句話:「爺爺到天堂後,早餐吃什麼?」原來是他的爺爺過世了,雖然大人一直不斷安慰他,但並未觸及他內心的擔心,只好藉著大哭來宣洩情緒。幸好藉由繪本的引導,心情較平靜下來,在一小段沉默後,總算讓他開口了。雖然他知道爺爺不再醒來了,但是照顧他多年,而他也深愛著的爺爺離開人間,對他畢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爺爺到天堂去了,但天堂在哪裡?誰來照顧爺爺的生活?甚至最接近的,明天早餐爺爺吃什麼?陪伴了兩三個小時,總算讓他講出了心裡的擔心。而此後的談話內容總算讓小威較安心了,他也想再回到往生室,見爺爺最後一面,並祝福爺爺。

  有位教授在病床上,聽完志工唸繪本後,開心地說:「能聽人說故事真好!」;廷廷本來不願與人說話,聽了「老鼠弟弟」系列,暫時忘了病痛開心地笑了,而且頑皮地搶著繪本:「我來拿,你來唸。」;《逃家小兔》(信誼)讓毫無食慾的母親,也想和女兒共享一塊巧克力;志工陪伴在床邊唸著:「你是我的寶貝」,慈祥的母親輕擁著生病的兒子,真情地說著:「你就是我的寶貝!」,兒子也看著母親默默地點頭;護理長常拿《獾的禮物》(遠流)等幾本經典之作當教材,亦曾這樣形容:「繪本助我解決生死大事」……

  繪本在病房裡就像天使般翩翩地輕舞著,滋潤了心靈的花園,也訴說著無窮無盡的故事。

日本的「家庭文庫」運動
◎林真美

時代背景

  日本的「家庭文庫」從1965年前後草創至今,已經有近40年的歷史了。它是由民間發起的「親子讀書運動」之一環。而「家庭文庫」之所以會在日本社會延燒,並在60、70年代蔚為一股風潮,實有其特殊的歷史、社會背景。

  首先,日本是亞洲諸國中,最早邁入「現代化」的國家。明治5年(1873年)日本政府就已經施行「義務教育制度」,此制度促使日本在20世紀初,其國民的識字率便高達99%,高識字率不僅創造了日本社會的高讀書率,另外,也使得日本很快的便躋身為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

  一如當時歐美的那些列強國家,日本也在20世紀前後加入了帝國的行列,並在亞洲各地肆行殖民主義政策。而這侵略性的行為,終於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嚐到了苦果。面對戰敗後滿目瘡痍的國土,那些徒手的日本國民,便是靠著他們在傲人的識字率下所隱藏、累積的文化資產,發揮想像、重整思維,終於,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他們的社會重建工作。

  日本的閱讀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蔓延開來的。戰後的大人,都把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孩子們的身上。他們期待,這新一代的孩子,都能透過閱讀,成為懂得思考、以及可以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新國民」。

  1947年,新憲法的制定,對日後日本文化的改造也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在捐棄了歌頌忠君愛國的軍國主義思想後,歐美具民主思維的兒童文學作品、以及藝術性高的繪本紛紛出籠,另外,日本本國也開始出現了以兒童作為閱讀主體的作品。換句話說,戰後有一批不同於以往的翻譯者和作家誕生了,他們帶著理想性格和新的兒童觀,跳脫教訓八股,共同在為兒童開墾一塊美好的閱讀土壤。

有了土壤之後,就是周邊環境的配合與營造了。1960年日本鹿兒島縣立圖書館館長椋鳩十發起了「親子二十分讀書」運動,要求大人每天最少陪小孩看20分鐘的書。此運動得到了各地圖書館的配合,並使震波及於整個社會。它不僅扭轉了當時兒童把漫畫當成「主食」的情勢,也刺激了當時的圖書館員、教師和出版者,使他們紛紛投注熱情,加入推動兒童閱讀的行列。就這樣,由下而上,大人們站在文化、社會的角度,齊力為兒童的未來負責、打拼,並因而為日本戰後的「兒童文化」打下了傲人的基石。

家庭文庫運動十年有成

  在「親子二十分讀書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當時一些有經濟力的文化人(兒童文學工作者、作家…等),為了讓兒童身邊有好書、並常與美好的繪本相遇,遂紛紛加入成立「家庭文庫」的行列。這些成員,幾乎都是於1947年~1955年間,在新制中學或新制高中裡受過戰後第一波「民主教育」洗禮的女性。60年代後期,她們正處在撫育幼兒的階段,因為有感於社會百廢待舉,且又受到民主教育中「尊重個人價值、強調自主精神」的鼓舞,遂用實際行動,參與了社會的再造運動。

  由於這些女性在童年時並未看過那些飽含自由、人道精神,且文學性與藝術性兼具的繪本,所以,在驚喜、感動之餘,都願意以謙虛的態度,和她們的孩子一起翻開新頁,共同閱讀。然而,當時的圖書館設施貧乏,且功能極為不彰,往往不能滿足民間渴望閱讀的需求。於是,這些女性乃胼手胝足,靠著自己的力量,開始在自家的客廳、書房……為兒童深耕出一塊可以就近利用的閱讀園地。

她們在很有限的條件下,一邊經營「家庭文庫」,──提倡不說教、以尊重兒童為前提的親子共讀──,一邊呼籲社會,要促使政府大力興建圖書館,要讓「圖書館的數量像郵筒一樣多」。另外,她們也帶動消費者,對當時的創作者、出版社、書店,發出疾呼,請他們廣為兒童開拓好書。

  就這樣,她們十年有成。不僅各地的婦女風起雲湧,紛紛響應,而且,她們還彼此串連,成立了「親子讀書地域文庫連絡會」。參與連絡會,除了可以互相打氣、交流,也壯大了自己的聲勢,終於,在一向「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這群婦女取得了可以響亮發言的機會,並進而在公共領域中,確立了女性的一席之地。

例如:由於她們的不斷請願,不僅加速了日本圖書館的建設,也促使圖書館員專業化制度的確立及圖書館服務品質的提昇。而1970年代初期,她們甚至還透過立法,讓政府每年編列固定預算,以協助民間推動文庫運動。此外,這些深具社會視野的女性,也都在70年代的消費者運動、反公害運動、自然保護運動等市民運動中,同步發揮了她們的力量。1974年,「伊藤忠紀念財團」也開始對她們行「注目禮」,並決定大力促成這股民間運動,他們以每年提供固定經費的方式,協助這些符合「市民草根運動」價值的「家庭文庫」持續經營,而這項贊助,至今仍未停輟。

減溫後的「家庭文庫」

  到了80年代,散播於日本社會各個角落的「家庭文庫」已逾四千。顯然,不論是就深度或廣度來說,它都已經在日本的社會留下了難以測度的影響。然而,自80年代起,因大環境的改變──社會穩定、保守主義抬頭、改革趨力消失、電視‧漫畫等映像文化的興起、孩童數量大減、兒童的時間被升學與學習才藝瓜分、地方自治體制的漸行僵化……──,遂使得運動開始停滯、減溫。

  然而,即使是來參加的孩子變少了,整體的行動力也變弱了,但是,在歷經逐年的消長後,目前還是有成千的「家庭文庫」不為所挫地,持續經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家庭文庫連絡會」於1974年成立的「東京兒童圖書館」,在法人化之後,於1997年新館落成,並開始朝永續經營的長程目標邁進。目前,館內除了提供兒童圖書室、研究資料室等圖書館服務外,也有文庫活動在此定期舉行;另外,舉辦講習會與出版期刊,也使他們在推廣閱讀的路上,留下了不可抹滅的成績。而「東京兒童圖書館」的屹立,或也可以說是「家庭文庫」傳承不滅的最佳表徵。

  對許多的經營者來說,「家庭文庫」仍是他們與孩子的閱讀原點。儘管種種的因素讓大多數的人不再對之青睞,而且,公立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也已趨近豐富、健全,但是,對許多人而言,「家庭文庫」仍然是個有別於「圖書館」的另類空間。除了書以外,它所提供的是自由而「去管理化」、且充滿各種人際互動的溫暖空間。也因此,它讓飽受升學壓力的孩子、及孤軍育兒的婦女,在閱讀之餘,還求得了解放。可見,儘管時代有所變遷,但只要這些「家庭文庫」陪孩子悠遊書間的初衷不變,它便可以在飄搖的大環境之中,隨時站穩自己的腳步。

  近年,日本的「家庭文庫」為了順應變遷,也開始呈現出多元的樣貌。例如:「青空文庫」是將「文庫」帶到戶外,而「移動文庫」則是以巡迴的方式,將「文庫」帶到離島等偏遠地區。此外,也有在醫院內的「文庫」,造福住院期間的兒童。而有時,為了為「家庭文庫」注入新的活力,文庫主人也會依個人特長,增添野外活動、或是開闢與自然科學相關的素材…等等。還有,面對小孩成員的低齡化,童謠傳唱與研究,也有可能成為某些「家庭文庫」的另一重心。而基於對文化傳承的尊敬與愛護,更有一些「家庭文庫」積極邀請社區老人為大家述說口耳相傳的故事。

  我們由此可見,只要大人願意為孩子灌溉童年的心不變,任何形式的「文庫」,其實都可以在「有書、有人、有空間」的「陽春」條件下,快意展開。而只要社會的教育、生活、文化環境還有任何的缺失或不足,「文庫」所能揮灑的空間,就會更加的寬廣與多樣。

結語

  早年,是社會的「不進步」,讓「家庭文庫」有機可乘。有感於叱吒風雲的時代已過,現在,這些存活下來的「家庭文庫」主持人,反而能以更素樸之姿,為堅持回到閱讀原點、回到人與人的原點而努力。而對生活在「管理化」社會的大人和小孩而言,一個可以自由自在與人活絡感情的空間,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好在,「家庭文庫」所提供的那片「繪本花園」,正好可以讓年齡、身份不等的一群人,趁機打破日常的藩籬,一方面共享快樂的閱讀,一方面也有了伸展筋骨、活絡精神的機會。這樣的滿足,恐怕不是公立圖書館或精彩的電視、電玩所能取代的。也因此,儘管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誘因,日本的「家庭文庫」仍然得以本著沈穩的步伐,繼續攫獲人心,並像細水流長那樣,遍歷土地、流經世代。

小大家庭在上海
◎蔡雅玫

  來滬半年,在台灣最令我魂縈夢繫的不是無人留守的家,而是繪本與小大繪本館。

  繪本館的「老朋友」(兩年雖不長,但義工朋友們的感情卻如幾十年般深厚),我們朝夕相處甚於其他親友,我們大量的熱情流注、頻繁的討論溝通,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生命理想那麼一致。在這個足以讓人時空錯置、價值混淆的火熱城市,最安慰遊子心情的是當時行囊裡《最珍貴的寶貝》(格林):聽著慧瑜的爵士樂、點著燕子及美煒的安神精油、進入美玲的《薰衣草世界》、還有查查淑妃的《上海怎麼待啊?》,讓自己更有趣地面對上海這個花花世界……還有每週、每日盼著世瑩快遞來的「小大消息」。

  在福州路﹙書店街﹚尋尋覓覓,除了熟悉的幾米作品外並未找到其他繪本的蹤跡。當時舉家遷移,登機時早已超重80公斤,沒法攜帶大量繪本,想念繪本時也獨自在《英語兒童文學史綱》(小魯)裡尋找慰藉!這可是臨行前雅真預料到我將面臨到的孤獨而推薦的。在短時間內無法回到美麗的島嶼,無法浸淫在濃郁的繪本氛圍裡,我只能努力與這個城市建立情感,與兒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咀嚼繪本:

  有一次阿姨買回母雞暫時養在桃樹下,我們家二少爺突發奇想說:「給我一根繩子,我要帶《母雞蘿絲去散步》(上誼)。」 當我們吃著朋友帶來的台中一心牛肉乾,我們家大少爺邊吃邊不停地讚美:「嗯!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此時二少爺和我相視微笑、異口同聲:「叮—咚—」。因為甫上當地小學對於孩子的適應總是非常擔憂,一日接孩子放學時詢問老二:「How are you today?」他竟然回答:「《比利得到三顆星》(台英)!」,我當場跌出車外!

  在上海工場是沒有午休時間,自亞熱帶來工作的我實在不習慣。天氣漸漸涼了,不時的打哈欠,腦海裡一閃,莫非我是《森林大熊》(格林)……冬眠時間到了。

  來到不同的體制下生活,情緒是壓抑的;白天ㄍㄧㄥ太久,到了夜晚總盼望整個屋子會像阿奇的房間長出蔓藤、不斷延伸,好讓我和我們家的大小野獸們恣意叫囂、狂歡亂舞……。

  人在異鄉是辛苦的,思念常如夜襲兵般悄然掩至,就像《The Trip》的Louie,渴望回到熟悉的街道、見到熟識的朋友;5年來從小大讀書會到小大繪本館累積的能量,現在就如同引導Louie走出去的那條綠色的線,給我飽飽的勇氣去探索外面的新世界。

畫與話
◎曹俊彥

  每一次演講,站在台上就回想小時候,因為不愛講話、畏畏縮縮的,讓媽媽擔心,常心疼的說:「怎麼像一隻龜,縮頭縮尾的。」不知道是不是喜歡畫圖的人,因為想要說的話,都藉由圖畫表達出去了,所以都比較木訥?最近,則是反過來,因為常常上台談圖畫書,結果好像是「話」說得多了,「畫」就畫得少了。不過,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喜歡躲起來畫圖,因為從畫圖中獲得的快樂,似乎比由演講中得到的鼓勵,踏實的多。

  我是用圖畫說故事的人,但是常常被要求「現身、現聲」說故事。以前在家裡說故事給自己的孩子聽,沒有什麼壓力,因為孩子和我一齊沉浸在溫馨的氣氛中,享受親子對話的樂趣,故事好不好,口才巧不巧,他們似乎並不十分在意。更早以前,我擔任小學老師,在那個兒童讀物不太多的年代,似乎只要是「講故事」就會受到學生熱烈的歡迎,有點兒像是「飢不擇食」。當然,我拿來說給小朋友聽的故事,大都是自己也深受感動,或感覺有趣的作品,所以不必要太在乎「演」說的技巧。開始創作圖畫書以後,發現有些作品,雖然「讀」起來感覺很好,但是真正要「說」給小朋友聽,就得將其中的許多詞句「翻譯」成白話,否則會有語氣不順、用字艱深、孩子們聽不懂的現象。

  有一次,出版社和書店、廣播電台合作,要圖畫書作家,為小朋友說自己寫的故事。地點一個是在書店的玄關,另一個是在廣播電台的播音室。書店的玄關是人來人往的地方,不可能太安靜,聽故事的是自由來、自由去,不特定的小朋友。出版社希望我講的是剛出版的兩本圖畫書,每一本都只有短短的十一節(雙頁為一節),原本是為親子共讀設計的,顧慮到幼兒的耐性,是大約十分鐘左右就可能說完的故事。這時候卻要面對二、三十個小朋友,加上家長,講一個半鐘頭左右。

  不得已,只好像以前在小學任教,開教學觀摩會一般的,設計一些引導小朋友進入故事氣氛的活動,安排一些與故事內容相關的延伸活動和討論的問題。又因為親子版的圖畫書,尺寸太小,不適合在近百位聽眾的場合運用,所又製作了一些簡單的道具,像接力踏板、踩高蹻、可以變色的獅子等等。還好賣命的演出後,現場得到的反應還不錯,小朋友熱烈的與我互動,玩得很開心。至於是否因而多賣了幾本書,就不知道了。說完了這一場,還得上廣播電台,講的是完全相同的故事,但是原先設計的活動和道具完全派不上用場。在播音室,看不到聽眾,不能有任何互動或問答(當時似乎沒有CALL IN的設備),聽眾也看不到圖畫書上的圖畫。為了達到說故事的效果,只好依照圖畫書,重擬講稿,將本來呈現在畫面上的表情、情境和動作,全部改用語言演出。還好,小時候聽過白銀的小小廣播劇,改寫起來還算順利。不過播出去之後,是不是有人聽,是不是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就完全不知道了。

  畫圖畫書雖然是蠻吃力蠻辛苦的,但是卻自在而快樂。而現場說故事,能看到小朋友的反應,很有成就感,但在準備階段,卻是寢食難安,緊張到拉肚子。這可是我的私房秘密喔!

小大幫
◎茉莉(牽牛花小大)

  有人問我為什麼會在小大待了這麼久?老實說,我會熱衷於小大,因為似乎她比家務更有趣;陶醉於小大,甚至可以三更半夜開燈為她夜戰;傾心於小大,有人說「家管的心偏左」,我承認我的心已經歪了,因為從老公的各種反應得知,我真的病得不輕了……

老實說,我的孩子曾經是兩頭無法駕馭的野馬,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只有那座可愛又可恨的「電視魔箱」擄掠他們的靈魂時,才可以讓他們安靜坐下來。但這時自己卻又陷入另一種可喜又可悲的矛盾心情裏,唉……。

  直到加入了小大幫,哈哈!!我又重振了一位身為母親的雌威,如同當年餵母乳時,孩子對我的渴慕。那真要歸功於小大一本本武功蓋世的繪本,汲取了世界各國的知識精華,滿足人性,各種層面的渴求。她的吸引力,就像……就像心甘情願投入流沙中,無法自拔……。

  當一群女人聚集,談論著今年流行趨勢時,小大幫的女人談論的是「艾瑞‧卡爾」、「莫里斯‧桑達克」、「以撒‧傑克‧濟慈」是如何的熱門;當一群孩子談論著現在最酷的卡通與電玩時,小大幫的孩子談論著的,是他們每個人心目中的繪本偶像。

  小大幫的應徵年齡不受限制,不限高矮胖瘦、不限學歷背景、不限工作時間、不限資本額,嘿!更重要的是不用打卡!至於投資報酬率是100%,投資越多,回收愈多,紅利可領一輩子哦!要當一位台灣有尊嚴的家庭主婦,請到我們這裡來;要當一位台灣有健康智慧的孩童,到這裡來。因為這裡充滿著自然關懷、人性的包容、對孩子無限的接納及耐心的等待!

  小大幫的理念是透過親子共讀,培養親子共同的嗜好。擁有一個會讀故事書的媽媽,是孩子成長記憶裡,彌足珍貴的寶藏。奢華的玩具只不過引起孩子5分鐘的興趣,而繪本裡的真善美卻讓他們一輩子也不厭倦!更重要的是累積這點滴的美善,讓他們將來建造更美善的家。

  小大幫,一個個神力女超人,為了孩童,汗流浹背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停的鑿洞,埋下一顆顆喜愛閱讀的種子,並耐心的澆灌,願她們發芽、茁壯,並開花結果……。

  熱切的期待,台灣將來的天空會更不同。

故事媽媽V.S.故事奶奶
◎吳月枝(展書讀小大)

  在我們學校說故事的都是年輕的媽媽,我在遲暮之年「潦落去義工行列」,在學校裡「奶奶」是我的專有名詞,「故事奶奶」當然也非我莫屬了!

  上學期,在學校班級輪流說故事的媽媽們,在讀書會的時候,會做一些檢討或服務時的經驗分享。有一次,有好幾個媽媽說,當她們講完故事時,小朋友竟然說:「謝謝故事奶奶!」媽媽們聽完都愣住了,怎麼越級當「故事奶奶」了呢?

  原來,我這個「故事奶奶」,竟成了新興國小故事媽媽的代名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