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繪本作家當中,濟慈(Erza Jack Keats,1916~1983年)是一位少有的寫實派作者。他以貼畫、油彩、水彩......等各式素材,如實地描繪出一群在都市底層生活的孩子。
濟慈於1962年完成了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繪本《下雪天》(The Snowy Day)。此書可以說是一鳴驚人。它在1963年獲凱迪克獎,並從此確立了濟慈在繪本界的地位。
《下雪天》透過貼畫和油彩的絕妙組合,鮮明地刻畫出三歲黑人小孩──彼得,在下雪天的外在、內在的體驗。以黑人小孩做為故事主角,實出於「偶然」和濟慈對童書長期以來在角色選取上的「不滿」。他認為,以黑人小孩做為主角的書太少了,這其實會阻礙孩子們理解「各種小孩」的機會,於是,他拿出一張21年前從雜誌上剪下來的黑人小孩的照片,透過彩筆,使他「重生」,讓他成為一名活躍在濟慈作品中的人物。
繼《下雪天》之後,我們依然可看到一則又一則的關於「彼得」的成長故事。彼得從一個學吹口哨(《彼得的口哨》信誼出版)、迎接新生兒妹妹蘇西加入(《彼得的椅子》信誼出版)的幼兒,慢慢成長成一個可以獨自走出家門、在社區中與玩伴嘻遊、冒險的大孩子(《A Letter to Amy》、《Goggles! 》),甚至,我們還可以在以其它孩子做為主角的書中(《Hi, Cat! 》、《Pet Show》....),看到彼得的身影在其間穿梭!
濟慈讓書中人物「成長」的動機,來自於他在紐約貧民區的圖書館中看到的一幕「風景」。那是一個與彼得年齡相仿的黑人男孩,當他看完《下雪天》時,竟高興地叫道:「我在繪本裡面耶!」當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小孩,如此驚喜於自己的「角色投射」時,濟慈便決定要讓「他」繼續長大,並將他所知解的、關於中下階層小孩的成長甘苦,經由「彼得」此一角色的牽引,一幕幕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放眼繪本世界,這樣的作法,幾乎是「別無分號」的。所以說,看濟慈的作品,最宜循著年代,像看「大河小說」那般,一本接過一本地欣賞。你會因為與彼得的「長年」交往,而理解到小孩的感覺、以及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微妙心理。另外,你也會發現到,濟慈對小孩那如春陽般的照拂,是如何地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