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讀書會會訊
     
 


小大會訊第7期                    •前期回顧
  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多年來致力於「親子共讀」,並創立「小大讀書會」,結合社區的大人、小孩,齊聚一堂,共享閱讀繪本的樂趣。
   
可以是一株小草,也可以是一棵大樹謝謝小大!
能聽人說故事真好小大路邊ㄊㄢ的故事
我的孩子不會讀書

可以是一株小草,也可以是一棵大樹
詹琪芬/中壢同行小大

  自1992年6月以來,林真美出於為小孩造福、為文化紮根的一片心意,開始在台灣推動親子讀書會。初期她以日本經驗為師,經過三番兩次的失敗和修正之後,才終於體認出:紮根社區的土質,才能成就良材,並見它蔚然成林,造福廣眾。而就在1997年年底,一批來自各地有志一同的朋友主動加入,強調本土性與自主性的小大讀書會也才應運而生。如今邁入第三年,全省已有十五個小大在中部以北各地開花結果。

  小大可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這卻只是大片美好願景的起點而已;當大人看清下一代所處的生活環境,因社會體制的缺陷或不健全而扼殺了幼苗的生機時,豈會坐視不顧呢?所以,在小大,不只是看繪本而已,從「讀書樂」交會鋪展的人際網路,使人極易在生活當中,因應共同需求而發展出其他的〝東西〞;彷彿在棉紙上落點渲染,往往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妙奇效果。

  例如,小大發展最蓬勃的台中地區,各小大另外共組「成人繪本讀書會」,不僅自行滿足了成員的精進之心,無形中也為台中小大帶來了蓬勃的活力。儒林小大帶領大孩子自組「讀書討論會」,在教育體制外開創更開放自主的學習活動。而新莊瓊林小大,與大廈社區型態的中壢同行小大,成員們情如姊妹,坐月子時大家合力來幫忙,平日臨時托兒也有著落,所以主婦購物輕鬆行,出門看病能放心,上課成長也不必等孩子長大再說了。

  在小大中,大人所佔比率最高的是家庭主婦,故從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便是一群原本愁困家中,叫天地不應的全職媽媽,雖說教養幼兒的擔子落在這些母親的肩上,卻絕非意味母親應當一人承擔栽培人類幼苗的重責大任,或可以不經學習就能善演母親的角色。可悲的是,當前台灣的育兒環境惡劣不堪,對於年輕一代的小家庭衝擊尤大,而此情此景,卻促使小大讀書會發展成為最豐富也最有效率的資源與支持團體,幫助母親獨立自主,得以不斷去把握自我發展與成長的機會,學習扮演好「女人、母親、妻子、女兒、媳婦」等多重角色,終能利益其家,取代一再上演的犧牲自己、自怨自哀或未能善待孩子的悲劇情節。

  小大的媽媽有了自覺與成長之後,便有了勇氣與行動力挺身服務人群,滿足做「人」的基本價值感。例如已有不少的成員到幼稚園或小學班級散播小大種子,以澆灌更多的幼苗,並影響到孩子身邊的老師和家長。去年921震災後,台中小大很快就串連行動,到災區發揮小大媽媽的光與熱,「原來,參加小大也可以服務別人喔!」其中一位志工媽媽如是發出歡喜的讚歎,我們和她都同時看到了她的「價值感」!

  是的,家庭主婦是可以被「賦予重任」的,母親的角色也應該被更加「看重」。在台灣的親子讀書運動中,小大讀書會正因應台灣的特性和條件,在社區紮根發展。小草也好,大樹也好,只要與真善美同行,都是值得拭目以待的!

謝謝小大!
李怡靜/萬興小大

  從未滿二歲時喜歡捧著書嚷著要媽媽唸,現在已三歲二個月的璇璇,總是問為什麼他會這樣?為什麼他會那樣?甚至已會叮嚀七個月大的玟玟,書是看的不是咬的。這一路走來,得感謝真美的引領入門、萬興小大媽媽們的提攜和家人的支持。

  回想璇璇一歲八個月時還不會講話,台大語言障礙科醫師指示多跟其他小孩接觸可誘導璇璇說話。當時卻又為腸病毒的肆虐而躊躇,煩心之餘,得知有個小大讀書會,便帶著她成了萬興小大的一員。沒料到過不了幾天,璇璇竟在睡夢中說著「在夕陽下烏龜回到大海中的沙島,沒多久他就睡著了」(註),回神後的我卻覺得眼已溼,掛在心中許久的重擔終於完全放下了。而今璇璇幾乎可背下整本的「雨小孩」,讓我更有傻勁唸給他們兩姊妹聽了!

  最近在去小大前,她總是急著挑今天要讀的書,要媽媽讀給其他小朋友聽,或許這就是學習分享的開始吧!共讀已成了我們的生活之一。在萬興小大的「家庭」裡,親子的一起成長,讓媽媽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個朋友感慨地回憶以前帶小孩時,總覺得不能只關在家裡,所以到處跑,但卻都只侷限在大人的生活圈,而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她希望我別重蹈覆轍。如今,我可以很有把握地告訴她,有了小大,我絕不會辜負她的忠告。

謝謝小大!

註:這是《蠟筆盒的故事》(遠流出版公司)中的一句話。

能聽人說故事真好
吳姿秀/台大6A小大

  推著”繪本餐車”來到17病房門口。不同於其他病房的門戶洞開或虛掩,它的房門緊閉,這是志工日誌上有特別註明「禁止打擾」的病房。我正猶豫著,是否要跳過它?此時房門開了,出來了一位年約四十的婦女,我抓住機會,將繪本餐車推進了病房。

  病床上躺著一位年約四十多歲的男性癌症病患,他是某大學的教授,病情有轉移現象,積極治療已無意義,乃轉入緩和醫療病房接受疼痛控制的醫療。面對他,心裡有點怯怯的:「講故事給大學教授聽?不可能的任務吧!何況他看來那麼衰弱痛苦,會有心情嗎?」可是,我一向堅信,不試絕無機會,試了總有希望。於是,我走向他,簡單的問候之後,我拿了兩本繪本在手上,問他要聽那本?意外地,他沒有拒絕而且挑了《那裡有條界線》(遠流出版公司)。

  不可思議的,他安靜地專心地聽完之後,向我提出要求:「妳可以常常來講故事給我聽嗎?」剎時我感動莫名,受到很大的激勵,幾乎要喜極而泣。為了這個要求,原本一週只值半天班的我,之後多去了兩次醫院,可惜因緣不具足,不再有機會。

  後來聽他的友人提起,他很怕黑夜,傍晚一到,天色一昏暗,情緒即很不穩定,可能因為害怕一閉眼,再也不能睜開眼看心愛的親人。那天講《那裡有條界線》乃關於黑夜與白天的故事,很適合他當時的心境吧!實在巧合。後來我一直準備再為他講《討厭黑夜的席奶奶》(遠流出版公司),相信必能與他的心情相呼應。

  不久之後他往生了。往生當天正好是我值班。他太太來到交誼廳,居然還認得我是那個說故事的志工,她向我致謝,並且說,她先生自從住院後也沒說過什麼好的,只說過:「能聽人說故事真好!」頓時,腦中浮現出她先生當時的神情,像極了一個要糖果吃的小孩。

小大路邊ㄊㄢ的故事
蔡慶賢/獨角獸小大

夏日

濃密的大樹下

綠得醉人的草坪上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說著故事,聽著故事

希望故事裡永遠不會出現「講完了」這三個字

一切的一切要從兩年多前,一個叫做陳新的清華電機系研究生開始講起。

  話說陳新不小心上了真美的兒童文學課後,就從此決定在繽紛的故事國度定居下來,1997年6月痘痘新在清華大禮堂前的草坪擺出小大路邊ㄊㄢ,本著「沒大沒小,歡喜就好」的精神,開始賣起短短長長的故事來。當時幫忙煮菜兼洗碗端菜的大廚有日秋、文美、丕華、微玲。不僅菜色豐富,而且還設計了許多讓孩子參與的活動,事後並虛心檢討,留下詳細記錄,用心良苦地為小大路邊ㄊㄢ奠下了優良的商譽。

  我碰到〝痘痘新〞時,他已經快要去當兵了,正有一點兒為他白手起家的攤子沒人顧而煩腦,幸好有玉霞、月菁、紹謙、珮珊等人來接棒,玉霞在還沒機會喊苦時就被推舉為第二任攤主,任勞任怨地推起攤來。之後陸陸續續有潔怡、怡葶、永年、婉容、程俊、幸如和第四代的淑慧、李翔、佳霖、吳就的加入。

  增添了生力軍後,小大路邊ㄊㄢ就擴大營業,1999年秋天起,說故事時間從隔週一次改為每週都有,而且11月份時還第一次嚐試走出校門,到新竹之心-東門城前說故事,並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迴響。

  小大故事團體發展至今,全國已有15個,與他們比較,這個路邊攤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呢?首先是大廚兼跑堂除了一個LKK的奧巴桑及去年研究所畢業,正在工研院服役的有為青年外,清一色是清華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每個週日下午兩點半集合,稍做練習、討論後便四處展開拉客行動。由於是校園內的流動攤販,所以每週來聽故事的孩子都不同,年齡層也無可預測,因此造就出大廚們個個一身本領,說起故事來可長可短,可深可淺,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顧客不固定的另一個好處是本攤經費有限,包括小大輪書只有60多本書,所以如果菜色常重覆,小顧客也不會抗議,因為大部份都是第一次吃貢丸和炒米粉。收攤時則贈送當日故事的護貝小貼紙一張,精緻得連大人都愛不釋手,搶著收藏。

  另一個特色是佔地利之便,我們得以在濃密大樹下,醉綠的草坪上享受著說聽故事的樂趣。在戶外時孩子隨時來聽或隨時離開都不太會影響到別人,令人覺得很自由,只有一次〝凸槌〞是剛好講到《老鼠弟弟的背心》的故事,由於各種動物來試穿小老鼠的背心時都重覆問:「有點緊,我穿起來好看嗎?」,結果那個比較慢來的小朋友,沒聽到前面,一直搞不太清楚狀況,最後終於忍不住小聲問他媽媽:「媽媽,『有點緊』是誰啊?」。擺攤時我們也發現其實帶小顧客來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聽故事時比孩子更愛聽更聚精會神呢,而且有很多大人是第一次接觸到這些好看好聽的故事書。

  小大路邊ㄊㄢ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穩定中成長,成員們更因籌辦去年的冬季季會而全體總動員,不僅發揮潛力,更凝聚了彼此的感情與友誼,當時的每個設計、環節的相扣,相信都讓與會的「大人」們驚豔,雖然累到開會時都快躲到後頭偷偷打瞌睡了,成員們還是覺得蠻引以為傲的。

  「有許多人願意貢獻金錢與物質,但很少人可以貢獻熱情與時間」。小小的一個故事攤因著許多人獻出的熱情與時間而散發出香味、溫暖與光亮。

  小大路邊ㄊㄢ等你一起來發光,我們星期天下午三點鐘,清華大學禮堂前的大草坪見!

我的孩子不會讀書
林苑玲/大溪三層小大圖書室

  我的小姪女兩歲多的時候很愛講話,但是常常嘰嘰呱呱不知所云,我建議小嬸可以唸故事給他聽,充實他的語彙。但當時小孩身旁的大人都說:「不可能啦!他坐不住啦!」而我偏不信邪,每一次家庭聚會我就帶幾本適合小小孩的繪本回去。我想,孩子做不到,是大人的事。

  小孩有時比大人忙,他們忙著吃東西、忙著看卡通、忙著自言自語……在講故事前,我會先觀察小孩的狀況,等他忙夠了再問他:「我們來聽故事好不好?」只要他點頭,我就有機會誘他上鉤,如果他還沒準備好,我就等;也因為充分等待,我還沒被小孩拒絕過呢!

  之後我很安靜很溫柔的把小孩抱起,讓他坐在我的膝上,起初,他就像我被警告的那樣:啪!啪!啪!把書快速翻過一遍,從前面、從後面、從中間,不斷打斷我,然後走開。我知道這是因為他還沒有建立看書、聽故事模式的關係,不該就此被貼上「不會讀書」標籤。

  有一次,我使點力用身體圈住他,想把我的「靜」傳導給他(像是一股魔力),然後再從頭說:「小露露掉了一隻襪子……」小孩又中斷我,伸手要翻書,我輕輕地按住他的手,也按住書,輕輕地說:「等一下。」隨即又開始唸:「小露露掉了一隻襪子,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我鬆開抓他的手,示意他翻到下一頁,然後再按住他:「睡午覺的時候把襪子脫掉,就不知道掉到哪裡去了?」再示意他翻頁,「問老師,老師說,不知道。」再翻……「問小朋友,小朋友也說,不知道。」再翻……「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他皺眉頭……「是不是被兔子套在耳朵上呢?」他笑了……終於,在「我說他翻」之下,我們第一次完整地講完一本書,接下來的第二本、第三本也是在這樣的合作下完成共讀的,而我也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已完全沈浸在書中忘了要去翻書了。現在三歲的他,在每次和我見面時便會主動問我:「你今天有沒有帶書?」「你講故事給我聽好不好?」而且他可以連聽四、五本,一遍又一遍。

  時機、環境、選書和等待,是我認為大人在為孩子說故事前的準備工作。只要大人準備得夠好,沒有小孩不上鉤的,即使是被大人視為洪水猛獸的小孩,也會在大人好的引導下,如天使般服貼在繪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