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讀書會會訊
     
 


小大會訊第10期                    ‧前期回顧
  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多年來致力於「親子共讀」,並創立「小大讀書會」,結合社區的大人、小孩,齊聚一堂,共享閱讀繪本的樂趣。
   
「小大」跟我走!冬季,小大聯盟在花蓮
奇幻繪本名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與繪本作家相見歡
黎明-在舞動的夜色之後繪本心情
我最喜歡的繪本──大猩猩童趣之外

「小大」跟我走!
林苑玲/大溪三層小大讀書室

  「三層」是個靠近慈湖的山區小聚落;從進入大溪前的武嶺橋上遠眺山景,層層台地依次而上,大漢溪是第一層,大溪鎮是第二層,第三層平坦的高地便是「三層」所在了。前年秋天,我離開台北搬進這裡,對於生活與未來並沒有太多想法,唯一計畫要做的事是「小大圖書室」。

  鄰居小孩每天都會聚集在我家門前騎車、嬉戲,有時候索性坐在我家門前階上說話、唱歌、扮家家酒。我注意這些孩子很久了,也一直在想:「有一天,我一定要帶書出去講給他們聽!」終於有這麼一天,我帶著書走了出去,我對孩子說:「我講故事給你們聽,好不好?」有人愣住了,有人笑著點頭,我便安靜地坐下來,為他們朗讀我手上的繪本,一本接一本,大家專注且陶醉。不久,附近的孩子聞聲而來,大人們也湊過來一探究竟,我趁機邀請大家進入我位於車庫內的圖書室,並告知這是一個對老老少少開放的閱讀空間……第二天,孩子們依舊來到我家門前,但是這一次,他們是來等我說故事的。就這樣,我開始了「三層小大」,時間是1999年9月,我搬家後的第二個月。

  「三層小大」是一個圖書室,完全免費開放給想來的人。雖然致力於推展親子共讀,但也歡迎任何沒有大人可陪、想看書的孩子們。這一年我們有六個家庭、十六個小孩固定來看書、借書、聽故事,在這裡,很多孩子第一次聽大人為他們說故事,他們從無到有,在每週一次的小大時間裡,和書成了親密的朋友。

  對我而言,「小大」是一個觀念,一種生活方式,他應該是不拘形式、隨時隨地可以發生的。因此,從「大湖小大」(筆者是創辦人)到「三層小大」,「小大」像是我的隨身行李,跟著我到任何地方落腳,也因為這個隨身包,哪裡好像都是故鄉。

冬季,小大聯盟在花蓮
胡美智、黃郁杏、梅碧蓮、楊惠真/花蓮蒲公英小大

  「小大聯盟」第一次拜訪花蓮是在民國86年6月,過了4年大家再次造訪,「花蓮小大」及「花蓮蒲公英小大」希望這次聚會能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於是由花蓮小大創始人陳麗雲召開三次籌備會議,決定了活動內容及工作分派。

  90年1月6日,全國小大的好朋友陸續到來。首先登場演出的是《Brown Bear, Brown Bea, What Do You See?》。看過當天表演的人一定不相信,孩子們演出這齣戲,只經過一次彩排就完成了,「蒲公英小大」成員的默契,不說大家就可明白。第二齣戲《門鈴又響了》似乎是專為蒲公英小大成員編寫的劇本,只見孩子全數上場,那盤餅乾和反覆的台詞緊扣著孩子的心,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接下來的《老鼠先生盪鞦韆》,由郁杏家三姐弟輪流說海報故事。三姐弟的爸爸說:「我那個害羞,不愛上台說話的兒子,竟然願意開口說話,真是不可思議。」在此也感謝「童心托兒所」王永迪老師友情贊助的海報故事。

  緊接著的就是我們的重頭戲了。陳麗雲以幻燈片介紹「花蓮小大」的生活點滴。在她磁性的嗓音中,大家似乎進入「花蓮小大」成立至今的時光隧道。接著,秉芳用非常快樂的心情及笑容告訴大家「花蓮小大」的活動,以及分享自己在朋友家因為"會唸繪本"給孩子聽,而受到大家歡迎的經驗。「蒲公英小大」的班長美智也分享了他們的成長,希望未來正式加入「小大聯盟」,並成立讀書會,以加強成員對兒童文學的認識。此外,楊惠真與梅碧蓮也都分享了他們加入小大後的點點滴滴。藉著快樂的閱讀經驗,大人小孩都隨繪本進入無限寬廣的想像空間,並體驗到文學藝術的美。

  共享「精神糧食」的時間到了,這次由台中「牽牛花小大」的月燕介紹繪本作家Leo Lionni。之後,真美上場,誠懇邀請大家有空到台中,一定要到繪本館坐坐。下午茶時間由熱心的媽媽們提供美味小點心及奶茶,讓大家享受一個悠閒的下午。難得一見的好友敘敘舊,彼此都有聊不完的讀書會話題。各分會報告完後,一行人移師到花蓮小大會館,由麗雲一一介紹環境,只聽得大家此起彼落的讚嘆聲!其中最讓大家驚豔的就是牆上一幅由沁元完成的壁畫,大人小孩紛紛在畫前留影紀念。由此可知壁畫的魅力無窮。最後大夥兒在夜色的催促下,才依依不捨離開。

  1月7日的豐田之旅在陽光普照中展開。大家先到壽豐國小集合,並參觀新開幕的豐田文史館。之後就是大家最高興的騎腳踏車領略豐田社區之美,醫生之家、碧蓮寺……,倘佯在花蓮無污染的空氣中,大家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花蓮真美。玩累了,社區活動中心裡早有家政班媽媽親手製做的客家菜、炒米粉等著大家。當然也少不了花蓮名產麻糬Du-len,終於"水飽飯足",準備前往壽豐國小去灌蟋蟀,可惜上天不做美,一場毛毛雨,只好依依不捨說再見。相信這一天半的活動已讓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衷心的期待下次小大聯盟再聚了。

奇幻繪本名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曲鈞瑜/台中愛兒芬小大

  「小大繪本館」中的主題作家展,總是吸引著來館參訪的大大小小。在世紀初的首展中,即展出令繪本同好傾心的作家-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安東尼˙布朗,英國繪本作家。

  1946年出生於英國中部的工業城雪非耳(Sheffield)。5、6歲開始就喜歡在父親開設的酒吧說故事給大家聽。此時的安東尼常會將自己的幻想透過紙筆展現出來,而作品中爆發出的「超現實主義」因子便已無所遁形。1967年自Leeds 藝術學院畢業後,曾回母校擔任「平面設計課程」的講師。在曼徹斯特繪製過兩年半的醫學用人體解剖圖解。這個工作是在開刀房中利用醫生手術進行中,在極短的時間內繪製複雜的人體解剖圖。這段經歷培養出他冷峻的觀察力和精密的繪畫技巧。安東尼˙布朗自己曾說:「原以為畫解剖圖和畫童書並沒有關聯性。但之後察覺在畫解剖圖時,不同的解剖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故事。而這也造就了我用圖畫說故事的能力。因此在創作中即使是很細微的東西也會很自然的畫出來。」可見繪製人體解剖圖解對於他日後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之後在Gordon Fraser公司擔任了4年多的卡片設計工作。大家所喜愛的小熊便在安東尼所設計的包裝紙中現身了!1989年安東尼讓這些圖案成了他書裡的主角。雖然卡片設計多以「快樂」主題做為設計的主軸,但是安東尼的內心並不怎麼喜歡,他覺得卡片展現出的感覺過於甜蜜了,其實他內心超現實的自我已蠢蠢欲動。

  因受超現實派畫家馬格利特影響,1976年他的第一本繪本《Through the Magic Mirror》便有著類似的創作手法。1984年出版的《Gorilla》(大猩猩)更是溫柔的貼近孩子們的心。書中主角大猩猩體貼呵護的愛,溫馨的將書中的小女孩,帶離了原有的孤寂與落寞。這本書獲得凱特格林威及艾米克兩項大獎。1986年的《Piggy Book》(朱家故事)在波隆那書展,得到Graphic Prize。1998年《Willy the Dreamer》再度入圍凱特格林威獎候選名單中。並在2000年甫獲「安徒生大獎」。另外在以小猴子Willy為主角的繪本中,懷夢想、魔幻的Willy時而懦弱,時而勇敢,讓看著他的小孩們也跟著擔心、快樂。當然時常「突發奇想」的Willy更是讓大家驚訝!(如Willy the Dreamer)

  安東尼˙布朗的作品勇於反映現實,並對現代的家庭現象,提出深沉批判。創作主題雖涵蓋了親子關係、女性主義、弱勢族群、家庭等嚴肅議題。但卻以幽默俱控訴性及質疑的手法來表現,搭配上細膩的畫風,讓讀者不但在故事的轉折中得到滿足,同時精緻、神秘的雙層圖像故事結構更有著搜尋樂趣的亢奮及期待。讓讀者雖駐足在理性的思維下,卻又一步步走入早已蘊釀著溫暖的讚頌裏。

  安東尼˙布朗是英國少數擁有廣大國際市場的作家,並且獲得多次大獎,包括兩次格林威獎、德國繪本獎、安徒生大獎、荷蘭銀鉛筆獎及艾米克特獎。是一位深為繪本讀者喜愛的繪本作家。

安東尼‧布朗作品書單

˙《Through the Magic Mirror》 ˙《穿過隧道》(遠流出版社) ˙《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哈囉!你要什麼》(格林文化) ˙《Hansel ang Gretel》 ˙《野蠻遊戲》(格林文化)

˙《The Visitor Who Came to Stay》 ˙《當熊遇見熊》(格林文化) ˙《Willy the Wimp》

˙《小熊奇兵》(格林文化) ˙《Willy the Champ》 ˙《大猩猩》(格林文化)

˙《Knock,Knock! Who's There》 ˙《大手握小手》(格林文化) ˙《The Night Shimmy》

˙《當乃平遇上乃萍》(格林文化) ˙《King Kong》 ˙《威利的畫》(臺灣麥克)

˙《The daydreamer》 ˙《你看我有什麼》(漢聲套書) ˙《The Topiary Garden》

˙《朱家故事》(漢聲套書) ˙《The Big Baby》 ˙《小凱的家不一樣了》(台英套書)

˙《Willy the Dreamer》 ˙《動物園的一天》(台英套書) ˙《The Daydreamer》

˙《我愛書》(台英套書) ˙《My Dad》 ˙《雞蛋碰石頭》(格林文化)

與繪本作家相見歡
小沾/中壢同行小大

今年的春節真熱鬧,繪本界知名的作家如英國的安東尼‧布朗,日本的岩村和朗、長野英子,以及美國華裔作家楊志成(Ed Young),都於二月初台北國際書展期間,獻身於台灣讀者面前。我非事先計畫,卻刻意趕了兩場,結果都非常愉快,既享受又滿足!

  高中畢業才從香港移民美國的天津市人Ed Young。剛開始時,實看不出他的年齡,因為瘦削高拔的他十分健朗英挺;等我知道他年歲已逾七十時,不禁為自己有幸認識一位創作資歷將近四十年的作者而深受感動。Ed Young的自白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看見他是如何地下功夫經營,才使其作品不浪得虛名。但在努力的過程中,他又強調研究之後就要隨著氣神自然流露,故事的精髓才會成形。由是我看見繪本作家的「專業」,並再一次感受「專業」本身所能發揮的影響力。

  岩村和朗也是一位鶴髮童顏,迷人的長者。深具日本紳士氣質的面龐展齒而笑時,竟然變得跟兔寶寶一樣可愛!我陶醉在他自己演奏的青蛙和蝸牛的故事,又神遊於他悠然渡過的二十六年林園生活經驗與創作理念,最後更隨夢想去到他手創的「繪本之丘」繪本館了。聽過這場演講後,我回家重新與孩子共讀「十四隻老鼠」系列(漢聲出版),竟然會不知不覺地變小再變低,隨著小老鼠在林子的底層穿梭遊走,是生活也是遊戲冒險呢!情緒與感受的經驗似乎比未見作者之前更加過癮滿足。

黎明-在舞動的夜色之後
阿潘/花蓮小大

  流動的影像自眼底揭開,鏡頭自遠而近慢慢地對焦、停格。直到心和風景一般寧靜。在光影的鋪陳渲染擴散中,一點一滴地沈澱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中。

  《黎明》中的老爺爺始終和藹慈祥、嘴角上揚地和孫子說話。小饅頭和小蘑菇也能如此從容地浸潤在夜色裡嗎?

  森林遠處傳來貓頭鷹哮-哮-的守夜聲,天上的獵戶佔據了秋夜的星空。夜的簾幕垂下了,果真萬籟俱寂?小饅頭和小蘑菇總是說:「天黑了,好暗啊,想回家!」「看不見!」媽媽說:「只有夜晚才看得到星星,才看得到火在跳舞!」

小孩觀看著黑夜和白晝是多麼的不同。

  有一次,小饅頭在合流的夜色裡,這兒走走、那兒晃晃,四處吐口水。媽媽覺得好笑,他說:「我學討厭黑夜的席奶奶,對著黑夜吐口水,把黑夜趕走。」

  「妹妹,你知道天上的月亮到哪裡去了?」小蘑菇妹妹討厭黑夜一直哭,他說:「月亮和雲玩躲貓貓,一會兒就出來!」當妹妹擦乾淚水抬頭一望,月亮從快速移動的雲端露出來了。野地裡的黑夜有著沁涼的風輕撫著毛孔,有著涼如水的夜色在夢與夢的交界處隨意流動。

  等到太陽揭開黎明的序幕,老人推舟入水,彷彿流動的風景有了聲響。嘎嘎的划船聲、爽朗的笑聲。正是歸彼大荒、歸彼大荒呢!

  鬆懈了對夜的衿持與不安,心靈也逐漸清明。老人示範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給他的孫子、給我及我的小孩。

繪本心情
邱永年/新竹小大路邊攤

  在我許多朋友看來,我到清大說故事,是件相當怪異的事情。唸唸繪本也就算了,還要去向不相識的遊客搭訕,或做些小卡片、小傳單等手工藝。這些和我平時作為大不相同的事情,當然會令我有些不自在,尤其是面對路人狐疑的眼光,努力介紹我們小大路邊攤,邀請他們帶著孩子來聽聽故事,看看繪本時。然而當「小大」的旗子掛起來,書往桌上攤後,一股神奇氣氛就瀰漫開來,原本不相識的路人,或來捧場,或只是停下腳步看一下,至少都不再有戒心。父母放心的讓小孩接近,也隨興的一起聽故事,人和人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我覺得繪本很神奇,它不會理沒心情欣賞它的人。有陣子我工作很忙,那個禮拜在準備週日要唸的故事時,心情亂糟糟的,一堆繪本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想唸的。但翻到《My Many Colored Days》,在黃色日子的那一頁,有著一大群蜜蜂嗡嗡的忙著、飛著,看起卻好像樂在其中,但是看看我自己,卻忙得迷失方向,把工作的緊張和壓力帶進生活之中,使得再有趣的事情做起來都索然無味,更別說是用玩的心情來準備活動了。想到這裡,自然地吸了口氣,整個人再度清醒過來,這時書不再排斥我,讓我輕鬆的挑到了書。

  到「小大路邊攤」唸繪本給孩子聽是件重要而又有趣的事,這和我平時面對的工程問題完全不同,它常常提醒我,別忽略了自己的另一面,有時也要記得放鬆,和一群朋友,還有來聽故事的小孩、大人一起欣賞繪本,享受繪本。

我最喜歡的繪本──大猩猩
簡靜娟

  2001年2月4日,安東尼.布朗出席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國際插畫家原作展特別講座,有幸親睹他的風采,並且咀嚼他創作的心路歷程,感到非常興奮。他賦予繪本超乎故事外的想像空間,站在孩子的立場表達對大人世界的抗議及愛的渴求;站在家長的角度討論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點,並提出警戒的忠告,不愧為繪本大獎的得主,令我深為傾心。

  他在演講中提到《大猩猩》(格林出版)是他甚為滿意的作品之一,這本繪本剛好也是我的最愛。故事的主角安娜非常喜歡大猩猩,但爸爸從不帶她去動物園。第一幕:藍色系的廚房,餐桌上的早餐極為簡單,安娜吃著別無選擇的白牛奶加玉米片,爸爸板著臉看報紙喝黑咖啡,縱使身後就有一個大冰箱裝滿著食物,卻無視安娜的需要。安娜穿著紅色上衣(述說安娜渴望父親的愛),卻被爸爸手上報紙無奈的阻擋著。第2幕:安娜長長的身影落入爸爸陰暗的工作室,紅色衣服的熱情以及肢體動作的卑微,一再表現她的渴望。牆上的獎狀以及書桌上未完成的工作似乎比大猩猩緊急得多了。他的頭回也不回地拖延安娜的請求:「明天吧!」。第3幕:安娜貼近爸爸的椅子盼望夢想兌現,但答案仍是:「現在不行……」,可憐的小安娜坐在充滿詭異圖案的幽暗房間裏,天曉得她需要的溫暖。第4幕:安娜生日,父親雖然答應她的請求,得到的卻是小布偶猩猩(安東尼幼時就有類似的經歷),畫面上的欄杆像監獄囚禁著安娜,百衲被彷彿是她的多重夢想。第5幕: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安娜夢見小布偶長大變成真的大猩猩。第6幕:月夜裡,大猩猩穿著安娜父親的靴子、外套、帽子,站在門前,馬上要帶安娜去動物園看真正的大猩猩,他的衣著打扮與掛在牆上粗心的爸爸照片形成強烈的對比。第7幕:大猩猩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到達動物園,雖然動物園早就打烊了,他仍然排除萬難讓安娜如願以償,籠子裏不快樂的大猩猩呼應著第3幕夢想被囚的安娜,大猩猩順理成章變成安娜圓夢的超人。

  安東尼很技巧的描述吃早餐的爸爸、安娜及吃宵夜的大猩猩:清冷的藍色系廚房vs.溫暖的紅色系餐廳;板著臉且隔著長桌,桌上是無從選擇的食物vs.微笑著,且擺著各式各樣小孩子都喜愛的食物;黑咖啡、冰牛奶vs. 紅色杯子裝著熱可可(愛的隱喻);黑白相間的地板與牆上櫻桃壁紙呈現兩者截然不同的用餐氣氛;爸爸看報紙與大猩猩定睛看著安娜(價值觀差異);大猩猩讓安娜坐在肩膀上,甚至讓安娜踏著他的腳共舞,甜蜜的親吻結束了美夢。

  故事結尾似乎讓安娜的美夢成真,爸爸穿著紅上衣,彎下腰來擁抱安娜,安娜終於成了主角。有趣的是爸爸牛仔褲口袋裏露出一根香蕉,安東尼暗示性的讓爸爸成為愛吃香蕉的大猩猩答案──浮現在背景的牆上。

童趣之外
黃武雄

  很高興看到小大讀書會一天天茁壯。近日赴台中「小大繪本館」,更享受到小小大大的歡喜之情,「家」的感覺讓我回味良久。

  因為還沈浸在不斷回味的記憶中,慶賢要我為小大寫一篇短稿,我便不自量力的答應下來。但寫些什麼呢?我始終拿不定主意。就邊寫邊想吧。

  一對於繪本,我是外行人。只因不小心與兒子年詢,畫了一本《那裡有條界線》,才踩到了繪本的邊線。我讀的繪本很少,大部分是真美借給我看的,有一些則在美國逛書店,或跑社區圖書館翻到的。我迄未系統的接觸過繪本。寫這篇文章所站的位置,是一般繪本的愛好者。只是這幾年我接觸繪本時,偶而想過一些問題,其中一二也許可以拿來說說。

  現在大家都贊同繪本不應該說教了,這是進步的,或是說「早該如此的」。於是大多數的繪本作家都努力在挖掘童趣,在捕捉兒童的感覺。這很好,讓小孩的主體性能夠凸現,有助於小孩的自我肯定。過去的童書童話,都帶有強烈的教誨目的,即使生動有趣,深受小孩喜愛的《木偶奇遇記》,都極力在訓誡不上學讀書,訓誡說謊;不上學便遭誘拐學壞,一說謊鼻子就變長,真可怕。近幾十年有很多繪本徹底擺脫了訓誡的框架,反過來認同兒童的感覺,這好處是讓小孩在讀繪本時,安心無虞地流連於兒童世界,不必急急長大,不必急急向大人的主流價值學習。但要真實的捕捉兒童世界的感覺,並不容易。像長新太、Arnold Lobel及Eric Carl 這類成功的繪本作家確不多見,況且這些作家仍時有敗筆之作。事實上許多繪本作家猶停留在:用「大人假想中的兒童」看兒童,並以此捕捉「童趣」,因此充斥於市的,常是一堆「假童趣」、「假可愛」的繪本。

  撇開「假童趣」的弊病不談,我不以為繪本的旨趣只限於捕捉兒童感覺。尤其絕大多數的繪本創作者為大人,大人要重返兒童的內在世界,勉力回溯自身童年期真實的感覺,所捕捉到的童年面目經常斑剝難辨,甚至因成長中不斷遭遇的矛盾而早經變造。費里尼每憶及童年往事,常自承不知是真是假,因為童年總是遊走於想像與事實的界線之間。

  大人創作繪本,似乎不必只限於捕捉童趣,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意涵。兒童善於想像。這是兒童極為珍貴的特質。想像是文明創造的基礎(抽象則為文明創造的手法)。繪本創作可以延伸兒童想像的舞台,並使兒童的想像更富於變幻。

  沒有童趣便沒有繪本,但只有童趣,繪本仍活不出意義。幾千年農牧社會,兒童在青山綠野,小橋流水中,並不乏童趣。可是文明創造仍長期停滯。在想像世界裡,進一步打開兒童的視野,延伸兒童的經驗,有利於兒童創造力的發展,亦為繪本創作應關注的方向。

  用這樣的觀點來看繪本,繪本創作的格局便開闊無限了。Nonny Hogrogian畫《一個晴朗的日子》,貪吃牛奶的狐狸被女人剪斷尾巴,四處懇求援助,一路尋尋覓覓。樸質的手法,呈現異民族的風情,憂鬱的狐狸,憂鬱的姑娘,憂鬱的草原。像Charles Keeping畫《約瑟夫的院子》,描述貧民窟的男童約瑟夫如何珍愛自己栽種的花。春夏秋冬,綿綿的等待,盼望種子發芽長葉開花,花開了,愛與佔有的矛盾在美麗的畫面中交互糾葛。春雨、夏陽、秋風、冬雪、花開花謝,約瑟夫的沮喪,約瑟夫的癡心,約瑟夫的焦躁,約瑟夫的懊惱。不需太多言語,不需太多分析,繪本把兒童帶到他們經驗的邊境。

  像John Burningham畫《喂!下車!》故事是男孩與狗駕駛火車的探險之旅。沿路丹頂鶴、海狗、老虎、北極熊、大象等瀕臨絕種的動物,逐一懇求上車,探險之旅變成救難之旅,卻不忘一路玩到底。火車在曠野奔馳,作者善於處理地平線,火車在地平線上孤寂的行駛著帶給無數人走向未知的遐想。但今日不只是丹頂鶴、海狗等瀕臨絕種,連火車本身亦將滅絕,人對未知對未來的探險精神也隨著消失。繪本中男孩與動物們大叫「喂!下車!」的可愛畫面,背後隱藏著人世深刻的問題,延伸了兒童的經驗世界。

  每一位兒童閱讀繪本,會擷取與他自己原有經驗能接頭的東西。讀繪本給兒童聽,不必分析繪本的內容,大人多讀幾遍,也讓兒童自己多翻幾遍。透過故事,透過繪畫,兒童會感受更多的東西,領悟更深的意義。繪本終究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與藝術),讓兒童深深沈浸其中,聆聽原著的節奏,感悟原畫的想像,才能「延伸」他自己的經驗,孕育他內在的創造力。

  在繪本中捕捉童趣,固然有益於兒童自我認同,甚至自我肯定。但延伸兒童的經驗,亦有益於發展自我。上述所舉三例,作者在童趣中切入異民族、跨階級、人性衝突及生態保育等當代重要問題的面向,打開兒童的視野,並挖深兒童關懷的層次,卻避開了說教與訓誡,這是繪本創作值得鼓勵的方向,只是分寸拿捏須非常小心。人只有透過外在世界來觀照自我,才會使自我發展得更好。

  繪本不必然只是童趣的、溫馨的。它也可以是深刻的、思想的、甚至是批判的。只要它不是訓誡的,不是說教的;只要它仍帶著童趣,為兒童喜愛。

  作為繪本界的外行人,我這樣看待繪本。也期待台灣的繪本創作能有更多元,更深刻的作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