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gif (1490 bytes)

read4.gif (2138 bytes)

  • 康熙與鐵門

  說起鐵門,遊過爛柯仙居,參觀過「千唐志齋」的人都知道,它是九朝古都洛陽西部新安縣的一個軍事重鎮。南北澗河像兩條銀龍,鐵門就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遠遠看去,恰似二龍戲珠。鎮東的青龍山,東北的丹鳳寨隔河對峙,就像天然的門闕,把住了進陝的通道。

  鐵門原來叫闕門,到了清朝皇帝康熙時才改叫鐵門。為康熙要這樣改呢?這裡邊有一段皇宮密事。

  清朝皇帝老順治藉闖王滅明後的內亂時機,勾結吳三桂佔了北京,做了皇帝。不久之後,他就下詔在全國挑選美人。詔書到了河南府,知府就急忙命人四出查訪,後來,在新安縣闕門鄉下訪到了一個絕色的農家女子,乳名叫年光。知府急忙命人繪圖修表奏稟皇上。順治一看美人圖,十分樂意,就下旨命河南知府把人送進京城。這事被年光的父親知道了,急得心焦火燎。原來,年光早已和本村的一個窮書生李秀才訂婚。這個李秀才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為人忠厚老實。二人自幼相愛,情投意合。兩家老人湊到一塊,商量過來,商量過去,總拿不出一個好辦法來。年光寧可當一輩子貧民,也不願進入皇宮當娘娘。她和李秀才最後商定提前成親,兩家老人也就同意了。他們想,皇上總不能搶咱成了親的人吧!

  過去送信,可不像現在有火車、飛機,全靠驛馬的四條腿,上北京一趟,緊打緊也得一個多月。等到聖旨下來,年光和李秀才已成親一個多月了。河南知府一接到聖旨,就急忙備轎,吹吹打打到闕門去迎娶新娘娘。年光的父親假裝不知道,把他們迎進家中,問知府大人為將轎子落在他家門口。知府宣讀了聖旨,命老漢將女兒獻上。老漢為難地說:「我女兒已經出閣一個多月了。」這一下,知府可成了熱鍋裡的螞蟻--團團亂轉,一時沒了主意。抬吧,出了閣的人!不抬吧,皇上聖旨已到!最後他想,反正不管怎著都有欺君之罪,乾脆抬去,混過這關再說。兩家老人痛哭。年光和李秀才更是難分難捨,哭得死去活來。年光幾次想尋短見,李秀才急忙勸阻說:「你現已身懷有孕,要是一死豈不斷了咱李門香煙?不如就隨他們去,興許能保住咱這一血脈。就是你我永世不能重逢,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年光無法,也就依了李秀才,懷著身孕進了北京。李秀才怕以後事情敗露,連夜逃往長安去了。

  年光十月臨盆,正好生下一個男孩。老順治怎算也算不夠月份,就認定不是自己的兒子,有心將他們母子殺掉。可是又一想,不行,這話苗不好對人講呀!無奈,只好承認這個孩子是自己的三太子,這就是康熙。三太子一天天長大了,風言風語也跟著一天天多起來,甚至在臨朝時大臣們也敢私下議論。順治看到家醜難免外傳,眼不見心不亂,就要到五台山出家當和尚。臨走前,他寫了一道詔書,吊在太和殿中樑上,交代說,只能在他到五台山出家後才能宣讀。三太子天資聰明,知道詔書中一定是有關登基的事,因此,他就設法把詔書偷了出來,一看可氣壞了。原來,詔書上寫著,「傳位十三太子」。大的當不了皇上,小的卻要坐江山了,怎能不氣!越看越氣,氣得一巴掌拍在了詔書的「十」字邊。一看見這個十字,他立刻笑了,拿筆將「十」字上邊加添了一橫,下邊添了一勾,改成了「于」字,這一下就成了「傳位于三太子」。順治到五台山出家後,群臣啟封宣讀詔書,立三太子做了清朝皇帝,這就是康熙皇帝。

  康熙坐了帝位,封他媽為太后,住進了安樂宮。年光雖說身享富貴,位高至上,但她一點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前夫李秀才。她朝夕啼哭,身子骨一天天瘦了下去。康熙認定母后一定有難言的苦處,一再追問,年光就是不講。後來,康熙跪在母后面前說:「母后要是不講明,孩兒就是跪死也不起來!」年光無奈,就把她的身世根根梢梢說了一遍。康熙一聽自己不是順治的骨血,倒是李門後代,不由流下淚來。年光說:「皇兒既痛母思父,就該將你父尋回京來。」康熙遵了母后之命,問明了生父的相貌特徵和奔逃的地方,便微服出京,南渡黃河,順澗河西行到長安尋父。行到新安闕門,他看到青龍山、丹風寨十分雄偉,真有點像龍鳳拱闕,心中暗暗高興,他想,這裡還真出了我這個皇帝呢!但轉念又一想,這樣好的風水地,將來會不會還出真龍天子?當時,他急於尋父,也就沒有再多想。

  康熙到長安後,在一條坊口見一群老人圍了一圈,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個三十多歲的人正在為人算命。那先生一見康熙先是一驚,又急忙對眾人說:「各位父老先讓一讓,請這位遠來的小客官上前來。」眾人閃開道,康熙走了進去。算卦人看了看康熙問道:「年光可好?」把康熙問怔了,只好隨口應道:「好,好!」那人再也沒有和康熙說什麼,就又給別人算起卦來。康熙看這人的相貌年紀與母后說的有點像,可又吃不準,想再到別處訪訪看。他走遍了大街小巷,再沒一個相似之人,就急忙趕回去找,可是那裡連個人影也沒有了。只好悶悶不樂地回朝理事。

  康熙一回到北京,就到安樂宮向母后回稟了一遍。母親說:「那個算卦人就是你父親,他問『年光可好』就是問我哩!我的乳名叫『年光』!」康熙深恨自己錯過了機會,沒能迎回生身父親。

  康熙二年,他又西行尋父。一到新安縣,想起了闕門的地形,就把縣令叫去,命他將「闕門」改名叫「鐵門」。怎叫鐵門?咱前邊說過,他認為闕門已出了他這個真龍天子,如果再出一個真龍天子和他爭王位那就壞了。因此,他才把叫闕門改叫鐵門,意思就是把闕門變成一個大鐵門鎖死,叫那兒再也出不了皇帝。康熙走後,縣令就下令將闕門改成了鐵門,並在鎮中立了石碑,刻了碑文。

  康熙二次尋父又是白跑一趟。他知道,生父是怕父子相認後引來殺身大禍,故隱名埋姓永不露面。因此,他也就不再去尋父了。

(搜集整理者:穆進)


[ 中國民間故事首頁 ] [ 土特產傳說 ] [ 童話故事 ] [ 生活故事 ] [ 地方風物傳說 ] [ 神話傳說故事 ] [ 節日習俗及其他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