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導讀
揭開《平家物語》的多層面紗及探究《宮尾本平家物語》的書寫策略
文/楊錦昌(輔仁大學日文系副教授)
何謂《平家物語》?何謂《宮尾本平家物語》?
在台灣《平家物語》的知名度雖不及於《源氏物語》,但它卻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更是日本中世<軍記物語>文類(以戰爭為題材的敘事文學)的代表著作。
這部作品成立於日本「中世」時期。所謂「中世」的確切時間,可說是定義不一,眾說紛紜。但是,根據現行日本文學史上的記載,一般多將建久3年(1192年)成立鎌倉幕府到慶長8年(1603年)成立江戶幕府間的400年稱為「中世」。就歷史層面而言,該時期是由平安末期的保元(1156年)與平治之亂(1159年)揭開序幕,登場主角則是由平安時代的宮廷貴族,轉向掘起於平安末期政爭中的地方武士,而展現在歷史舞台上的戲碼大多與政爭或戰亂有關,除了皇室貴族因爭權奪利,拉攏武士介入的歷史事件外,也有武士與貴族或武士間相互奪權的錯綜糾葛。有關中世年代的概念與定義,我們或許可以再借用慈圓所著史論《愚管抄》的觀點加以界定:「保元元年七月二日鳥羽院駕崩之後,日本國發生叛亂,自此開啟武者之世」。簡單地說,日本中世即是武士統治集團抬頭,大小戰亂頻繁的時代。
《平家物語》就是在中世這種紛擾的時代背景下形成。該作品主要取材自中世源、平兩大武士集團的爭權奪利,內容主要闡述掌權後的平家,挾其強勢而驕縱自大,因而瞬間衰敗、滅亡的歷史故事。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平清盛。他是平家的支柱,興盛的關鍵,權勢之高不但躋身天皇外戚之列,也登上太政大臣之位。整體而言,整部作品充滿著佛教「無常」思想及「盛者必衰,驕者必敗」的理念。有關《平家物語》的作者及成立年代的說法不一,流傳的版本也相當多樣。不過,一般都將作品區分為〈文字閱讀文本〉及〈敘事性口誦文本〉。此兩大文本系列又分別以文學史的方式,隨著時間延伸、流動,版本的內容也隨著年代流動、改變、「脫胎」、「換骨」。據說就有五十至百種以上的不同版本。另外,就章節數量而言,主要又可區分為三卷、六卷、十二卷、二十卷及四十八卷本,其中以十二卷本《平家物語》最為普通。
根據兼好法師在日本三大隨筆中的《徒然草》第226段記載,作品『平家物語』(在此是以單一作品與作者的概念下所做的表記)是由「信濃前司行長」書寫完成後,交由琵琶法師,配合「平曲」講述、傳誦。因此,早期學界在探討《平家物語》作者的過程中,的確曾經將信濃前司行長視為《平家物語》的作者。但是,此種說法隨著時間及研究成果的日積月累,漸漸無法取信於《平家物語》的研究學者。原因在於《平家物語》具有相當複雜的形成過程,它隨著年代不斷流傳、衍生、增刪、改變,不但增刪及改變幅度大,且版本間內容差異也頗為明顯。因此,如果單純地將《平家物語》視為是由特定作家所創作而成的一部單一作品,則無法說明或真正掌握到具體及可以直接對應或指涉的特定作品。不但如此,這也與增刪及改變幅度頗大的歷時性作品《平家物語》的特性不符。西方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曾經提出所謂「作者已死」的概念,在此並非是要討論或套用這個理論,而是要說明作者不明的《平家物語》,在某些層面已經接近「作者已死」的地步。基於上述原因,學界通常會將《平家物語》視為是團體創作的結晶作品,而以所謂「作者群」的說法,取代「單一」作者或敘事者的概念。
接著,讓我們將時間點從古代中世拉回到現今的日本平成年代。1999年11月5日至2003年11月28日間,於《週刊朝日》連載二○一回的《宮尾本平家物語》,雖然有可以對照和指涉的單一作品與特定作者,但是我們依舊將它歸類在浩瀚時間長河下所流動、傳承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平家物語》版本。儘管它具有絕對的原創性與獨特性,但無可諱言地,它還是難以跳脫「《平家物語》史」的作品軌道及歷史洪流的框架。同樣地,不管是中世鎌倉室町、近世江戶、近代明治大正的改寫《平家物語》之作,或是於平成年代問世的橋本治《雙調平家物語》及池宮彰一郎《平家》等都還是無法擺脫這種先天作品的宿命。
《宮尾本平家物語》的主題與特色
話雖如此,每位作家精心改寫的每一部作品必定仍有其值得肯定的獨特性,其價值亦不容忽視與否定。特別是作品的原創與獨特之處,必然涉及作家的書寫動機與創作目的。以《宮尾本平家物語》為例,根據作者宮尾登美子本人表示,《宮尾本平家物語》的書寫原則是要從日本平成年代的觸感,直接刻劃「平家女性」的喜怒哀樂。再者,2003年12月12日出版的《週刊朝日》中,她也曾經提及中世軍記物語作品中,根本看不到女性具體的喜怒哀樂及自我表述的描述。雖然此種現象在當時或許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對於生長在日本昭和及平成年代的宮尾登美子而言,這實在是匪夷所思的現象。因為這股心情,觸動她一再思索日本中世女性是否幸福的問題,也激發她提筆描繪歷史女性人物的動力,希望可以直接將她們從這種奇特現象中掙脫出來。例如,讓她們有屬於自己的姓名與發言權,也讓她們展現獨特個性與鮮明形象的空間,而不再只是限於符號或文字上的「刻板」女性。在宮尾的小說中,我們確實也看到她具體描述女性的心理變化及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
其實,「女性」議題一直是宮尾登美子創作時所關注的主題,也是她持續不斷投入寫作活動的基本動力。這可由她邁向作家生涯的代表作《櫂》,或是一般所謂的自傳式代表作品《春燈》、《朱夏》及《仁淀川》等作品中窺知。而這或許與她的成長背景及人生經歷有關。她出身於「藝妓娼妓介紹業」的家庭,所以自小應該看過不少迫於無奈而倚門賣笑的女性。不但如此,宮尾自己也於十八歲那年走入婚姻,直接面對男尊女卑的現實考驗,結果於三十七歲那年協議離婚,而於隔年與高知報社學藝部記者宮尾雅夫先生結婚。四十歲時擔任週刊及婦女雜誌主筆,正式開啟女性自身的事業。那麼,在這部取材自中世歷史(軍記)物語的《宮尾本平家物語》中,女性議題又是如何被呈現與發酵的呢?根據日本文藝評論家末國善己的說法,曾經改寫《平家物語》的作家男女皆有,所以宮尾登美子並不是第一位改寫的女作家。在她之前,女作家吉屋信子也曾經撰寫《女人平家》。我們可以由題名瞭解吉屋所關注的對象也是男性社會中的女性。不過,據末國的說法,吉屋信子比較著眼於男性社會與女性社會中的政治與文化構造的呈現,而且內容也比較強調女性是歷史犧牲者的層面。相對地,宮尾登美子則比較關注於女性與政治的牽動及互動關係。
《宮尾本平家物語》是宮尾登美子於2003年七十八歲時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原本,她一直認為明治時代以後的時代性比較容易掌握,所以在她原有的規劃中,並無意取材於明治時代以前的作品。但是,當她思考到女性在整體歷史上的定位時,她就推翻自己原有想法,轉而從古代取材,正式改寫古典歷史物語的小說。平成11年(1999年)4月,她以避暑之名,從東京移居北海道伊達市山莊,開始致力於改寫歷史小說《宮尾本平家物語》。該作品在同年十一月五日開始於《週刊朝日》連載,截至平成15年11月28日完成為止,總共連載了二百零一回。2001年6月1日至2004年4月30日,日本朝日新聞社將此長篇歷史小說,分成青龍、白虎、朱雀及玄武四卷出版。2005年1月,日本放送協會NHK又將此作品改編為年度大河劇《義經》。
從原典與史實的歷史夾縫中求取發展的《宮尾本平家物語》
如前所述,宮尾登美子之所以會改寫《平家物語》的主要原因是她在閱讀《平家物語》時,發現作品在描寫女性哀怨的場景時,都只有以「淚流滿面」或「啜泣而嫁」等抽象表現簡單帶過,並沒有表現女性哀怨悲傷的具體敘事。她認為中世的婚姻制度既然是「嫡妻」、「本妻」及「正妻」共存的「一夫多妻」及「妻妾同居」的模式,那麼,就人性而言,女人間應該會出現相互嫉妒的情緒及哀怨、苦痛的吶喊。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中世名著中對此現象竟然都沒有具體著墨。不但如此,有時甚至連女性的姓名也都幾乎省略不提。如此現象,不僅出現在虛構的物語世界,就連宮尾執筆前所參考的史書資料竟然也是如此。換言之,作品與史料中幾乎都看不到女人哀怨及不滿情緒的具體表現。這對於極力想要具體呈現女性形象的宮尾登美子而言,實在是無法理解。因為在她的認知裡,不管是「淚流滿面」或是「啜泣而嫁」的淚水,或多或少總會隱藏著具體原因或特定理由。然而,在中世文學與歷史的世界裡,這些原因及理由竟然被壓抑著,甚至被抹煞掉。不過,或許也是拜這種奇特書寫現象所賜,宮尾登美子才會決定下筆書寫歷史小說《宮尾本平家物語》。當然,除此理由之外,古典名著《平家物語》的優美文字表現,也是激發宮尾嘗試改寫《平家物語》的原因之一。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在閱讀《宮尾本平家物語》原文時,總會不經意地看到中世平家書寫的風格與筆調。
然而,當宮尾登美子真正下筆改寫時,迎面而來的問題正是所有改寫歷史物語者所會面對的難題。它如宿命般,不斷地挑戰所有改寫者的改寫技巧與能力。具體來說,由於《宮尾本平家物語》是改寫自中世軍記物語代表《平家物語》,作品又隸屬於歷史小說的文類,所以小說的基本框架和脈絡大致固定,而能夠發揮想像的空間也是有限。換言之,它不但不能天馬行空地書寫,也不適合採用懸疑的佈局方式。根據宮尾登美子個人的說法,當她面對這種難題與挑戰時,唯一的策略就是把彈性及空間放在年月日及人物行走過的軌跡上,儘量避免正面挑戰及刻意改變原有歷史物語的框架及脈絡。由於宮尾本人事先確實已經意識到「歷史(物語)」改寫的彈性有限,所以她就採取「從原典與史實的『歷史』夾縫」中求發展,並且配合自已的書寫策略及目的,創作出一個專屬於宮尾的歷史小說。前面所提的執筆動機及女性議題,或許就是宮尾登美子在《平家物語》及諸多改寫《平家物語》的作品夾縫中所尋找到的書寫題材。透過這個題材,宮尾不但擁有盡情揮灑的空間及著力點,也擁有呈現書寫意圖及策略的平台。以下且讓我們一起窺看宮尾如何在原典與史實的縫隙中尋求題材,藉此拓展自己的文學想像空間及建構《宮尾本平家物語》的歷史小說世界。
首先是與年月日及人物名稱相關的改寫題材。而體現它的就是宮尾登美子所喜愛及推崇的平清盛。他是平家致「盛」的關鍵人物,也是十二卷本《平家物語》中前六卷的代表人物。因為《平家物語》主要是以治承元年(1177年)至元曆二年(1185年、文治元年)間發生的治承及壽永內亂為題材,所以首先登場的人物即是平清盛。他以「前太政大臣清盛公」之名出場,又與中國及日本歷史上的反叛人物並列其中,間接被形塑為藐視王法及為所欲為的叛逆形象。我們若就治承元年的時間推算,平清盛首次出現在《平家物語》時,已是年近60歲前後的人物,距離治承五年閏二月(1181年、養和元年)終老的時間,前後也只不過是短短的5年歲月而已。換言之,《平家物語》以五年的「歷史」時間處理平清盛的晚年故事,而對於他的青少年時期或壯年時代的事蹟幾乎是隻字未提。相反地,《宮尾本平家物語》則於卷一運用這個時間縫隙,將平清盛的青少年時期作為第一卷的敘述重點,藉此區隔《宮尾本平家物語》與《平家物語》的內容,並且擴大自己創作的彈性與想像的空間。以下讓我們一起看看宮尾筆下年輕時期的平清盛。
年少的清盛於第一卷開頭以「虎壽丸」之名登場。七歲頑皮的他,隨著年紀增長,逐漸發現自己是白河院私生子的出生秘密。接著,作品又安排少年清盛和祇園女御(清盛養母,一說為白河院賞賜給平忠盛的女人,清盛生母)見面,並且藉此鋪陳出他在櫻花樹下窺見到貌美的待賢門院璋子,因而對璋子產生愛慕之意和初戀情懷。此外,作品又安排成年後的清盛和繼母宗子(原作為池禪尼)及家盛母子兩人的不和關係,從中形塑出思慕未見過母親的少年清盛的人物形象。少年期的清盛須面對這些複雜的人際關係及考驗,而青年期的清盛更是被形塑出不顧父母反對貫徹愛情的形象。及至最後成為平安末期舉足輕重的靈魂人物。諸如此類的故事,在《平家物語》中幾乎都看不到。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清盛被視為是白河院私生子的說法。有關這個傳說,不管是在文學或歷史學的領域上都曾經被提出討論過,一般通稱為「清盛落胤說」或「清盛皇胤說」。根據江戶時代賴山陽所著的《日本外史》記載:「上皇(白河院)由於賞識忠盛的膽識及武勇,而將<兵衛左局(後宮女官)>賜予平忠盛。當時,<兵衛左局>已經有孕在身,所以上皇就向忠盛表示,若生女兒則歸自己所有,若為男子則過繼忠盛」。另有一說白河院賜予平忠盛的女人是衹園女御,因而才會有人認為衹園女御即是清盛母親。但不管是哪種說法,當中都還存在著不少爭議,因此宮尾就運用這個爭議的「縫隙」來作為改寫的素材。
反讀者期待而行的《宮尾本平家物語》
另外,由於宮尾登美子本人比較不喜歡源氏,所以改寫上就著眼在平家身上,對於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平清盛的描寫也比較多樣。而且,通常都會以同心圓的方式,朝生性善良、溫文敦厚及具包容力的方向形塑。如此作法難免會與《平家物語》的人物形象衝突,所以也間接招受到一些源氏及《平家物語》喜愛者的批評。例如,《平家物語》卷一的「祇王」故事原是要凸顯平清盛的霸道與濫情,但在《宮尾本平家物語》中此橋段卻省略不提;而卷六「入道死去」中,平清盛臨終前希望子孫能夠取得源賴朝首級供奉在自己墓前以盡孝道的含恨遺言,當然也是《平家物語》要強調清盛的「惡」質形象所虛構出來的敘事,但此部份也被宮尾刻意扭曲。為了要在《宮尾本平家物語》中維持平清盛的正面形象,宮尾在處理上列經典故事中出現的負面敘事時,的確絞盡腦汁,吃盡苦頭,甚至受到讀者的批判。儘管如此,只要她確定故事並非出自史實或仍存有爭議,就算內容或做法可能會引來一些熟悉《平家物語》故事架構及歷史脈絡讀者的批判聲浪,她還是會堅持自己的書寫策略及原則,忍痛割愛,刪去不寫或大幅改寫。這就是宮尾所謂的「反讀者期待而行」的書寫手法。我們如果站在宮尾的書寫策略及軌道上去思考的話,就可以瞭解宮尾的這種作法,不但可以顛覆長久以來《平家物語》對平清盛所形塑出的負面形象,直接呼應宮尾自己所形塑的平清盛人物形象,而且也可以烘托出平清盛之妻平時子介入政治及維繫平家一門和諧與興衰的舉足輕重地位,以回應宮尾凸顯女性人物形象的書寫策略及目的。總之,不管是平清盛的人物形塑或是反讀者期待而行的書寫模式,宮尾總是會從人物及故事的不定及流動(縫隙)中,選擇自己可以發揮文學想像及呼應改寫意圖與策略的素材。同樣的作法也體現在平家一門的女性大家長平時子的人物形象上。
平清盛之妻平時子為確保整個家族的繁榮及利益,作品中被塑造成善用策略的女性人物。她為求一門興盛,不但安排自己親生及庶出子女與王親貴族締結婚姻關係,甚至想過自己女兒如果無法順利出生皇子,將不惜以偷天換日方式,達到可以成為天皇外戚的目的,以確保其權高位重之顯赫地位,其佈局之周延及思緒之縝密略勝清盛一籌。再者,清盛死後,時子為求平家一族團結抵抗源氏,曾不惜一切製造假遺言。有關清盛遺言的敘事在《平家物語》中是屬於經典畫面,但是宮尾還是於《宮尾本平家物語》中採用「反讀者期待而行」的書寫手法,顛覆《平家物語》的故事內容。另外,又如平家於源平戰爭的最後一戰「壇之浦合戰」戰敗後,一族紛紛投水自盡,《宮尾本平家物語》中刻意安排時子為保留平氏命脈,而早在交戰前即安排平知盛與平明子夫妻扶養的守貞親王(高倉天皇的第二皇子,非平德子所生。安德天皇之弟)做為安德天皇(平德子與高倉天皇所生,是清盛與時子的外孫。)的替身。眾所周知,平家於壇之浦戰役失敗後,二位尼平時子投水時手中所抱的年幼孫子就是安德天皇。當時二位尼平時子以「蒼海之下亦有王朝」一語回答安德天皇無知的提問:「奶奶,要帶我去哪裡?」後,便帶著寶劍等象徵天皇的三大神器一起投海自盡。儘管這個部分也是《平家物語》較為人所知的經典場面,但是因為有關安德天皇是否真的投海死亡及寶劍下落的傳聞頗多,所以宮尾登美子還是不放過這個適合改寫的題材(縫隙)。目的無他,當然也是要呼應前面所述的宮尾式書寫策略。同樣地,深受婆婆平時子信任的平明子(平知盛之妻,守貞親王乳母),所扮演的「換主」任務及隱瞞丈夫平知盛遺書事實的女性角色,當然也是立基於保留平家命脈及穩定一族士氣之名,呼應出宮尾強調的女性人物操弄政治的書寫策略及目的。如此巧思安排的作品雖然會比較看不到戰爭的廝殺場面,但是相對地,我們經常會看到跳脫出文字與符號的女性具體地出現在男性專屬的政治舞台上,主動影響及掌控男性的政治生態。
除了平時子之外,不顧父親北條時政安排結婚人選,而隨性與流放伊豆的源賴朝相戀、私奔的「北條政子」、為求能夠與木曾義仲一同馳騁沙場而致力武術學習的女強人「巴(木曾義仲的愛妻)」以及貫徹對源義經堅貞愛情的「靜御前」等女性的人物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她們大多以悲劇收場,但是不屈服於歷史及命運的安排,積極面對並努力拓展自我人生的特質,正好可以回歸《宮尾本平家物語》所要強調及建構的女性人物形象。由於《宮尾本平家物語》與《平家物語》相同,作品出現的故事人物實在很多,所以無法一一列舉介紹,以下僅就作品概要簡述。
《宮尾本平家物語》的作品概要
《宮尾本平家物語》總共分為青龍、白虎、朱雀及玄武卷,其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卷青龍卷,以平清盛的成長過程及平安末期的保元、平治之亂的歷史背景為主。敘述的內容包括平清盛的青少年成長過程、出生之謎、政爭及後宮女性百態等,而這在《平家物語》的作品世界中幾乎看不到相關敘事。
第二卷白虎卷前半以平時子的同父異母妹滋子受到後白河上皇寵幸而產下高倉天皇的脈絡及時子安排女兒平德子入宮為后的故事內容為主;後半則以位高權重的平氏,挾其權勢而膽大妄為,因驕縱、自大而引來反對勢力撻伐的敘事為主。本卷的故事脈絡與《平家物語》的敘事主軸大多重疊。
第三卷朱雀卷主要以如日中天的源氏及節節敗退的平家為敘述重點。當中有平清盛強行遷都福原(現今神戶)、平家聞聲不戰而退的富士川合戰及平清盛死亡的故事脈絡,也有針對平時子、源賴朝、北條政子、木曾義仲、源義經等人的人物形象描繪。
第四卷玄武卷是最後的壓軸之卷,內容當然與《平家物語》相同,聚焦在平家流落西邊海域及壇之浦合戰悲慘的滅亡情景。除此之外,還包含源義經奇襲立功的一之谷合戰、屋島合戰及源賴朝與源義經兄弟鬩牆的敘事。
另外,如前述般,宮尾登美子主要是因為受到《平家物語》的文章表現吸引才開始下筆書寫《宮尾本平家物語》。因此,她在《宮尾本平家物語》的原文小說裡就刻意保留一些《平家物語》的原有風格和筆調。例如,助詞的省略及文言的表現。這種刻意呈現出的文風與筆調,在《宮尾本平家物語》出版之初,的確出現晦澀難懂的批評聲浪。儘管如此,《宮尾本平家物語》依舊獲得日本讀者的熱愛。很高興遠流出版社能夠翻譯出版這部日本歷史小說,讓台灣讀者有機會可以窺探日本平安末期的歷史概況。希望讀者閱讀時,將它視為一部單一、獨特的全新歷史小說,用心好好地欣賞宮尾登美子所「創」「構」出的<宮尾本《平家物語》>世界,並且體會宮尾登美子的書寫魅力。但日後如有機會閱讀相關作品或史料時,記得也用同樣的心情去閱讀,盡量避免以該部歷史小說的故事內容及人物形象作為衡量是否對錯的絕對基準。因為本書畢竟是在宮尾登美子本人的史觀及創作意圖下所完成的「單一」歷史小說作品,它雖然可以呈現「部分」歷史框架及人物輪廓,但絕對無法作為判斷或衡量「多樣化」故事及「多重」人物形象的「絕對」準則。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更貼近作者,更容易掌握作品核心及享受作品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