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專門店】由公認最懂書、最愛書的詹宏志擔任店長,以專業讀書人的角色,親自為【謀殺專門店】每一本書撰寫精彩導讀。讓您了解每一位推理大師的寫作歷程、推理小說史每一種創作形態的演進歷程、每一部作品的藝術成就,以及所代表的里程碑意義;因此透過【謀殺專門店】,您可真正體會讀書、賞書的無窮樂趣!




  「Collins小說的另一個常被注意的特質是他的『煽情』,他也正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盛行的『煽情小說』的開拓者;這派小說經常創造奇巧詭譎的情節,尤其是深藏的家族秘密或不為人知的身世隱情,使小說讀來峰迴路轉,出人意表。這就是Collins偉大之處,當今通俗文化的兩大『支柱』或兩大『罪行』(推理劇與肥皂劇),都是他一手擘畫。」(摘錄自《法律與淑女》導讀)



  「Bentley在此之前不是一個偵探小說家,他想藉一個玩笑作品,嘲諷一切偵探小說破的案未必是『真的』。人生的可能性遠比邏輯來的複雜,使用邏輯的神探未必沒有危險;這是Bentley點明的真相。不料《褚蘭特最後一案》大獲成功,偵探小說謎不以他的嘲諷為忤,熱烈歡迎這部本想革命的小說……。」(摘錄自《褚蘭特最後一案》導讀)



  「Mary R. Rinehart和大西洋彼岸的Agatha Christie一樣,堪稱是『推理小說之后』…今日我們重讀《旋轉樓梯》或其他Rinehart的作品,當會驚訝於九十年前已有如此成熟的推理小說作品。值得一提的是,Rinehart創造了日後的『暢銷書』模式,小說創作的閱讀者,終於來到『大眾時代』了。」(摘錄自《旋轉樓梯》導讀)



  「這位在英國廣告史與推理小說史都有資格立傳的Dorothy L.Sayers,是一位行徑獨特的傳奇女性。Sayers最大的突破,在於把小說故事放入一個比較真實的情境。她創造了一位可愛的貴族神探,卻讓他社會適應不良,彷彿一個古典戲劇人物走出了現代時裝劇中,兩者又接縫的完美無暇,讓我們既傾心於古典偵探,又覺得他的存在合情合理。」(摘錄自《謀殺也得做廣告》導讀)



  「Simenon筆下的探長,社會階級與性格習慣明白昭然;他的角度、他的場景、他的天氣和他的食物,通通是真實的。你嗅到氣味,感覺到那個生活的社會──他不要他的探長有方法,他要他有人性……在其他推理小說家的筆下,破案就是全書的高潮;Simenon卻能在破案之後,把兇手帶到警局,再讓你看到真正的戲劇高潮,這個功夫不是一般通俗作家所能做得到的。」(摘錄自《探長的耐性》導讀)



  「Cain創作的主軸在實行犯罪這一邊,小說企圖捕捉犯罪者的心理,這位犯罪者彷彿沒有道德的界線,他無視世界的規範,像個暗夜的略食者……Cain第一次把性視為犯罪的動力,在犯罪小說中開啟了討論慾望與貪婪的新天地,從此推理小說步入推理的另一面。」(摘錄自《郵差總按兩次鈴》導讀)



  「不平凡的小說家經常出人意表,Greene就是一例。Greene不但寫high-brow的藝術小說,也寫較無負擔的通俗作品。但評論家常常感覺他的嚴肅小說常借用通俗小說的形式,而他的通俗小說又常常隱藏了意在言外的大道理……優秀的小說家,不為浪漫情節所惑,用個故事就揭開人生真相,雲淡風清藏在一個令人捧腹的情節架構中。」(摘錄自《哈瓦那特派員》導讀)



  「Ellery Queen謹守古典推理小說的法度,他們永遠努力建構一個完整飽滿的情節佈局,並追求謎題的難度,決不輕估讀者的智慧……Ellery Queen的雙重寫作生崖裡包含各種對推理小說的實驗,長篇、短篇都有建樹,他們在推理小說的評論與理論上也有超凡的貢獻……要論對推理小說的歷史發展貢獻最大的人,我簡直不能想像有誰能比Ellery Queen更重要。」(摘錄自《多尾怪貓》導讀)



  「Ross Macdonald是最早把『童年創傷經驗』和犯罪行為或動機連結起來的推理小說家,也是最早處理創傷後記憶與失憶的推理小說家。他的小說因此除了娛樂性之外,多了幾分沉重的氣氛,因為每一個情節的展開常常帶來不可承受的了解,這讓我們對推理小說的黑暗面有了新的認識。」(摘錄自《地下人》導讀)



  「James女士的推理小說是極優雅迷人的。他從事了多種工作,包括醫院行政、法、警政等,他最後在英國政府官拜『內政部犯罪防治署署長』。他非凡獨特的經歷,也讓他的小說獲益匪淺。他的小說經常出現醫院的場景,他對法醫、法律的熟悉,以及對警察工作的認同與了解,都使他的推理小說,多了一分說服力。」(摘錄自《黑塔》導讀)



  「Highsmith的小說和犯罪者在一起,詳細紀錄犯罪者的一舉一動,紀錄他的內心起伏,紀錄他的思考邏輯;它讓讀者不得不和犯罪者站在同一立場,為他心驚肉跳,為他情緒起落,為他快被識破而捏一把冷汗。當你和犯罪者一起度過這些『犯罪歲月』,讀完之後你會感到道德崩潰,懷疑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你害怕起自己內心黑暗的成分,看到自己犯罪的潛力,你開始覺得餘夜難安…。」(摘錄自《聰明的普瑞先生》導讀)




  「Maj Sjowall& Per Wahloo這兩位左翼文學家發現推理小說最足以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乃相勉從事,自1965年到1975年間,聯手創作了十部推理小說,每一部都成了經典…Sjowall& Wahloo並不是要提供我們一個娛樂,毋寧說他們想提供一個社會教訓,供我們反省。」(摘錄自《羅絲安那》導讀)



  「McBain聲稱他的小說地點是假的,人物是虛構的,但劇中警探的辦案方式卻與日常生活中的警探完全相同……在八十七分局系列故事裡,命案發生,警察處理現場的方式、蒐證的程序和紀律、屍體的解剖與微妙的化驗、尋找線索以及利用線民的方法等等,卻如真實警察的辦案。McBain是建立警察程序小說的里程碑人物,沒有他,警察小說不會是這個面貌。」(摘錄自《莎迪她死時》導讀)



  「Colin Dexter創造了一位廣受歡迎的偵探,這位偵探就是任職於牛津警察署的主任探長莫爾思。莫爾思探長,年四十許,略帶滄桑,單身未婚,對女性有一點冷漠;莫爾思探長也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嗜好,他愛填字遊戲,也愛聽華格納,是那種成熟男性式的偵探。在1990年英國CWA做讀者調查時,發現莫爾思探長以躍居古今最受歡迎偵探的首位,尤其可見作者對市場了解的敏銳。」(摘錄自《昆恩的靜默世界》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