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們在全面展開《台灣全圖》繪製之前,曾經為究竟要繼續使用研發多年的陰陽同步手工雕繪,還是改採電腦繪圖,而掙扎了半年。由於當時的電腦功能(精確的說,應該是指中文系統),仍無法達到我們的製作需求,所以決定暫且割捨。
《台灣全圖》和《台灣30個都會街道圖》出版後,立即獲得廣大迴響。鑑於社會大眾對高水準生活地圖的迫切需要,我們接著以兩年時間,將調查多時的街道訊息,製作出版了一套六大冊、涵蓋全台灣六個生活圈的都會街道圖。之後,再以兩年半的時間,將所有地圖完全電腦數位化。


地圖-高風險的高科技出版產業

    對世界出版領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如果將出版當作一種產業,地圖就是其中最具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之特質的高科技產業。一幅合格的地圖,不但須忠實地表現自然地景(山川湖泊…)與人群聚落(都會、鄉鎮、村落、社區…)、交通動線(各級鐵、公路、捷運…)的互動關係,也得將期間人文地標恰如其分底標示出來。儘管內容如此複雜多元,但為了方便判讀,也能侷限在線條、圖案、色塊和地名文字等極少數的元素來歸納呈現。因此,線條的粗細與曲折弧度的拿捏,圖案和文字的大小濃淡,顏色調配之俗艷或柔雅,都不僅顯示製圖者之用心程度,更考驗其製圖能力(包括系統規劃、製作技術以及美學素養)之高低。

    而精良的製圖能力還只是繪製高水準地圖的必要條件之一,地圖中標示的訊息內涵,其實才是真正的關鍵。照國際通例,自然山川地形和公共建築、交通建設故多由政府以低廉收費提供基本塗料,其他更重要的人文訊息--這是展現地圖特色,映照地圖編輯智慧與人文境界之所在--則全賴編輯人枝節立籌謀了。


同好老友支持我們走下去

    舉例說,為了標記司馬庫斯神木的位置,我們踏勘同仁必須先由新竹尖石開兩個半小時的吉普車到司馬庫斯,住宿一晚後,在循古道來回步行五、六個小時,結果呈現在地圖上的,不過是一個紅點加上六個字罷了!算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註記,就不難想像其成本之鉅,可是上市販售的價位卻只能等同於一般出版品,所以,它又是高成本、回收慢的高風險產業。

    幸好有"戶外生活"同好老友25年來的支持,我們才能專注地採行休閒旅遊叢書與地圖相互搭配支援的統合作業模式,既得以不斷累積、提升品質,又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尤其,這四、五年間,我們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培養了陣容更堅強的專業團隊,針對全國旅遊休憩資源,再度進行深入而細密的地毯式踏查,在完成電腦化的同時,也成功建置了一個容量高達1000多GB的大資料庫--10萬餘幀照片、數千萬文字,以及各種比例的詳細地圖,都已儲存在電腦中。這些第一手的資訊將陸續出版,以回饋、服務"戶外生活"的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