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另一面 文/王志仁(上海《環球商業評論》發行人、《科技頑童沃玆尼克》譯者) |
多年來,談到蘋果電腦,人們想到的第一個名字,以及唯一的一個名字,總是賈伯斯(Steve
Jobs),所有光芒集中在他身上,以至於另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就像月球另外那一面,我們永遠看不到。
終於,月亮的另一面轉過來,呈現在世人面前。沃茲尼克首度打破沈默,以第一人稱談這段經歷,還原了當年個人電腦初創時期的歷史,也詳實演繹了矽谷的工程師文化。
兩位史蒂夫聯手締造蘋果電腦傳奇,但兩人從來就不是同一種人。
賈伯斯是天生企業家:口若懸河、眼光精準,知道生意在那裡;沃茲尼克是天生工程師:害羞自閉、卻好惡作劇,擅長組裝零件勝於經營人際關係。他們唯二的相同之處,在於畢業自同一所高中(沃茲尼克高四屆),以及都喜歡新奇的電子玩意。如此而已。年長的史蒂夫酷愛把電子玩意當專案做,年輕的史蒂夫酷愛把做好的電子玩意拿去賣錢。
年輕時,他們互相欣賞、互相需要、聯手搞怪、聯手創業,但性格的差異終究讓兩人分道揚鏢,各自走上不同的路。工程師史蒂夫先離開蘋果,創辦自己的遙控器公司,繼而再轉去做義務小學老師;企業家史蒂夫則和董事會吵翻後離開,先辦NeXT電腦公司再接手Pixar動畫公司,並於一九九七年回鍋蘋果,東山再起,將一連串i開頭的產品賣成全球叫座,成為當今科技業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這裡頭,當然有實力、有運氣、有離奇(賈伯斯前幾年得了癌症後來手術治癒),也有媒體炒作。
一九七六年,蘋果電腦成立,美國媒體一窩蜂把焦點對準二十歲的金髮帥哥賈伯斯,刻意冷落實際做出蘋果一號和二號的沃茲尼克(誰會理一個其?不揚、蓄著落腮鬍的反戰嬉皮?)。那是美國整個社會深陷越戰敗戰情緒的時刻,他們太需要這種美國夢成真的故事來激勵人心。
台灣的讀者更熟悉賈伯斯,這多半受美國媒體強勢宣傳的影響,但賈伯斯所具有的創意和行銷概念,很難在台灣落實;或者說,台灣的市場和土壤無法培養出賈伯斯這樣的企業家,這裡更多的是工程師,像沃茲尼克那樣的工程師,這是一個離我們更近的參照座標。
台灣缺行銷式的企業家,不缺工程式的企業家,在科技業成功的類型,從施振榮、張忠謀、林百里、施崇棠、蔡明介到卓火土,都是從工程師創業的企業家,和沃茲尼克一樣,他們甚至比沃茲尼克更積極。沃茲尼克當年根本不想創業,只想留在惠普當工程師,後來是賈伯斯動員沃茲尼克的父母弟妹和朋友,發起人海戰術打電話勸他,沃茲尼克最後受不了騷擾才同意。
但是,這些台灣的工程企業家和沃茲尼克最大的不同,在於大多都是做代工(施振榮除外),和終端消費者無關,而沃茲尼克一開始想的就是做出便宜好用的東西,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負擔得起,而且輕鬆學會。
是的,沃茲尼克和絕大多數工程師比起來的最大差別,就是沃茲尼克有「夢想」,那種源自工程師的最單純渴望,那種平凡人想做出不平凡事的渴望,要「創造不同」(make
a difference),並身體力行去做。這指的不是單純創一家公司或股票上市或成為億萬富翁,而是創造一個時代,並幫眾人找到走進去的路。
比方說,沃茲尼克總喜歡用最少的晶片,做出與別人同樣功能的東西,這樣子價格才能降下來,這也是電腦從大企業和軍方的技術人員手上,進入一般尋常人桌上的關鍵。
此外,我們用電腦時習以為常的螢幕和鍵盤,也是沃茲尼克的手筆。在那之前,每個電腦用戶都得學會幾種電腦語言和寫程式,用打孔卡片輸入後,在控制板上看結果,再到報表室裡拿列印出來的結果。
沃茲尼克利用他業餘研究電視螢幕的心得,最終轉換成為電腦螢幕的原型,並把打字機的鍵盤輸入概念轉換到電腦上,成為今日電腦的標準配備。
我們今天操作電腦的方式,源於沃茲尼克三十多年前的想法和實做。我個人甚至認為,個人電腦業的歷史應該從他做出蘋果電腦一號那一天開始算……
就連新竹科學園區後來流行的員工分紅配股做法,沃茲尼克也早就做了,而且是個人來做。在蘋果電腦股票上市前,他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股票,低價賣給他認為對蘋果有貢獻的人,包含同事和朋友,稱為「沃茲計畫」。至於公司方面和賈伯斯個人,則沒有什麼動作。
你可以說沃茲尼克是個「濫好人」,在本書裡你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他不太和別人計較,做事大多自己來,功勞則和別人分享。他對財富沒太大想法,對發明和創造有極大熱忱。當然,和這種對事比對人更有興趣的人相處也很累。誰能忍受新房裡不是堆滿玫瑰而是塞滿主機板和晶片?沃茲尼克離過兩次婚,目前和第三任妻子在一起。
他相信真理、平等和客觀,反對一切的官僚和虛偽,是很典型的工程人。這種人很難成就大組織,或待在大組織裡頭,卻是推動新創公司的種子。矽谷文化可以簡稱為工程師文化,而沃茲尼克就是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之一。
反觀台灣的工程師,多半在SMT生產線上導入六西格瑪或精實生產,或在全身穿戴密不透風只露出眼睛的無塵室裡追求晶片良率多百分之一,徒有工程師而無工程師文化,把一大群優秀的年輕人浪費在制式沒有夢想的呆板環境中。
台灣已有一大幫工程師和工程企業家,缺的是想「創造不同」的人,不以員工分紅或股票上市為衡量成就指標,而是帶領全世界進入新時代的豪氣與行動。當蘋果決定把電腦兩字從公司名稱拿掉,代表沃茲尼克的發明所帶來的影響力告一段落,但是對於沃茲尼克的研究,我們才剛要開始。
王志仁
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學士,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先後擔任《天下》雜誌科技組召集人、網際網路中心主任,《數位時代》雜誌總編輯和《經理人月刊》編輯統籌,目前為上海《環球商業評論》發行人。
曾一對一專訪全球上百位知名科技業意見領袖:比爾.蓋茲、安迪.葛洛夫、麥可.戴爾、約翰.錢伯斯、拉瑞.艾利生、楊致遠、麥可.波特和艾文.托弗勒等人,對電腦、網路、通訊、軟體和半導體業有長期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