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成功刻劃 「惡」的化身──凱薩琳太后

文/朱角、祁運、陳樂

  《瑪歌王后》出版於一八四五年,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大仲馬繼《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 (或《基度山恩仇記》)之後的又一代表作。

  《瑪歌王后》寫的是十六世紀法國胡格諾戰爭期間宮廷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胡格諾戰爭是法國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派的內戰。十六世紀初,天主教是法國國教,教會實際上從屬於國王,但是城市中的市民階層和農村中的雇農等,都迫切要求宗教改革。產生於瑞士的新教的一個宗教喀爾文派傳到法國後,儘管受到國王的百般迫害,但是信奉的人卻越來越多。這些新教徒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派。一五六二年,天主教派對胡格諾派展開軍事行動,從此開始長期的內戰,史稱「胡格諾戰爭」。

  這場戰爭不僅是一次宗教戰爭,更是一次各派封建主以宗教分歧為名,爭奪政權的鬥爭。

  一五七○年雙方暫時休戰,某些天主教派封建主同胡格諾派企圖謀求和解。一五七二年八月,胡格諾派的領袖納瓦爾國王亨利和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格麗特結婚,胡格諾的許多重要人物聚集巴黎,參加這次婚禮。法國太后凱薩琳•德•邁迪西和吉茲公爵陰謀策劃,企圖利用這個機會一舉消滅胡格諾派教徒,巴黎街頭血流成河,隨後在外省也發生了這樣的血腥屠殺。胡格諾派教徒死去數千人。八月二十四日是聖巴赫特雷米節日,所以這次慘案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聖巴赫特雷米之夜」。亨利由於查理九世的保護,被迫改宗天主教,才未遭難。

  「聖巴赫特雷米之夜」以後,兩派內戰更加劇烈。後來由於農民起義的發展和西班牙的干涉,雙方才相互妥協。一五九八年,亨利四世為結束這場內戰,在南特城頒佈法令,即南特敕令,宣佈天主教為法國的國教,同時也給予胡格諾宗教上和政治上一定的權利。南特敕令實際上是交戰雙方妥協的合約。

  在這幾年的事態發展中,作者牢牢扣住一條主線,那就是天主教和胡格諾派之間的衝突、法蘭西宮廷內部的鬥爭,兩者交織,引出了許多驚心動魄的場面和緊張曲折的情節。故事進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在這條主線當中最突出的人物便是凱薩琳太后。

  此人陰險毒辣,貪婪偽善,縱橫捭闔,翻雲覆雨,為了奪得王國的最高統治權,她根本不顧什麼母女之情、母子之情。她製造婚姻的騙局,用親生女兒為誘餌,目的是為了屠殺大批來參加婚禮的胡格諾派教徒。她企圖毒死自己的女婿,卻陰錯陽差,害死自己的兒子查理九世,竟然無動於衷。在查理九世臨終前她祕密佈置,要殺害國王親自指定攝政的亨利,並且暗中通知在波蘭的安茹趕回來即位,手段真是毒辣之至。此外,她還製造假案,指使法庭殺害了無辜的拉莫爾和柯柯納。大仲馬把凱薩琳刻畫為「惡」的化身。使讀者厭惡她,仇視她。對這個形象的成功勾勒說明了作者寫作上的高超技巧。

  主線外的另兩條線,一是瑪歌王后和拉莫爾的愛情,一是柯柯納和拉莫爾的友誼。

  小說中的瑪歌是一個美麗多情的女人,她不滿意和亨利的政治上的聯姻,追求自己的愛情。作者顯然對她充滿了同情。本書第六十一章「示眾塔」裡寫瑪歌收取拉莫爾的頭顱的一段,將會留給讀者難忘的印象。

  柯柯納是一個熱情瀟灑、豪爽俠義的好漢。他和拉莫爾不打不相識,宗教上的對立絲毫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的建立起來的真摯友誼。在生死關頭,柯柯納雖然自己完全能夠逃出監獄,可是為了忠於友情,他沒有拋棄被酷刑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拉莫爾,而且心甘情願與他一同上斬首台。在赴刑場的途中。他不顧自己的傷痛,一再關懷照顧拉莫爾,為朋友盡了最大的努力,這是作者筆下塑造的一個十分生動的人物形象。

  一般都說大仲馬寫的小說是歷史小說,其實這只能說是他採取的題材是歷史上的重大事情,書中的人物許多都是歷史上原有的人物(如本書中昂布魯瓦斯•帕黑大夫這樣的次要人物在歷史上也卻有其人),可是作品中的情節往往並不符合真實的歷史,那些人物也不一定是原來的面目。大仲馬經常根據自己的需要把歷史上人物行動、功過和作用加以改動。因此我們不大可能從他的小說來了解真正的歷史。

  最後還應該一提的是作者很擅長描繪歷史上的時代氣氛、活動環境等。本書中羅浮宮的盛大舞會,皇家的狩獵,刀光劍影的廝殺,甚至巴黎城內大街小巷的風光全寫得十分吸引人,都給本書增添了濃郁的歷史色彩。



回上頁